话说渭南丨渭南南氏文化再探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1 09:52 2

摘要:明代的南大吉是首部《渭南志》编撰人、湭西书院创办者和关中王阳明心学传播者。他的故里位于今天临渭区官道镇南家村。南大吉罢官回乡后,在今六姑泉附近创建了湭西书院。除了讲述四书五经、理学著述、语录之外,主要传授王阳明心学,弟子中高中进士的多达7人。嘉靖二十年(154

吴胜利

明代的南大吉是首部《渭南志》编撰人、湭西书院创办者和关中王阳明心学传播者。他的故里位于今天临渭区官道镇南家村。南大吉罢官回乡后,在今六姑泉附近创建了湭西书院。除了讲述四书五经、理学著述、语录之外,主要传授王阳明心学,弟子中高中进士的多达7人。嘉靖二十年(1541年)承父遗稿续撰《渭南志》,该志上溯秦汉,下至嘉靖十八年,共18卷,含图、表、考、传,10万余字,被誉为“有良史之才”。

南氏世家书香望族,自天顺庚辰南钊开始,至天启壬戌南居仁,共计10位进士,跨162年,绵延七世。其中为翰林庶吉士3人,进尚书阶者3人。家族中:南钊、南金、南大吉、南逢吉、南轩、南学仲、南宪仲、南师仲、南企仲、南居益、南居业、南居仁、南廷铉13位文人学士,学著政绩卓然,多有作品传世,被誉为“关中文献世家”。因此众望所归,南氏故里“秦村堡”被更为南家村,由本村通往渭南老城的道路而今也成为了官道镇名。

南氏家族世系

一世,南钊,明河南右参政。

二世,南钊之子南汉,苏州通判。从子南金,奉政大夫。

三世,南金长子南大吉,绍兴知府。次子南逢吉,山西按察副使。

四世,南逢吉之子南轩,吏部郎中。

五世,南大吉之孙南企仲,南京吏部尚书。南轩长子南学仲,怀庆县通判。南轩次子南宪仲,枣强知县。南轩三子南师仲,南京礼部尚书。

六世,南企仲之子南居业,礼部主事。南居业之弟南居仁,礼部侍郎。南宪仲之子南居益,工部尚书。

七世,南师仲的孙子南廷铉,为清代礼部主客清吏司郎中。

南氏核心人物

南大吉(1487-1541年),南金长子,字元善,号瑞泉,明代渭南县田市里秦村堡(今临渭区官道镇南家村)人。明正德庚午举人,辛未进士,历任户部主事,历员外郎、郎中,后迁绍兴知府。任期处理疑难积案,惩办恶人盗匪,不畏权势,不徇私情。嘉靖五年(1526年),被人诬告。罢官回归后,在湭河西岸风门内侧,今瑞泉观坡下建湭西书院。编撰首部《渭南志》,是渭南南氏文化思想的灵魂人物。后世称其为“明大儒圣贤”。亡后葬于南家村丰草原北麓,其父南金陵墓之东。

南企仲(1557—1643年),南大吉之孙,明代晚期政治人物。万历八年(1580年)进士,万历十二年(1584年)始授兵部主事,以私下廉行偶为吏部尚书同郡孙丕扬所闻,调吏部,历员外郎、郎中、太常寺少卿,升太仆寺卿。万历三十年(1602年)受冤被弹劾罢官。天启二年(1622年)吏部尚书赵南星复起为太常寺卿,累迁南京工部右侍郎。崇祯二年(1629年)官任南京户部尚书,改吏部,以年老致仕。崇祯十六年(1643年)十月李自成军破渭南,南企仲绝食殉节,时年86岁。赠太子太保。赐大冢宰牌坊。据清道光八年(1828年)《渭南县志》记载,墓在独孤庄南,即今临渭区崇凝中学东南。

南师仲,字子兴,南轩第三子,方志专家。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三甲进士,初在翰林院任职,官至南京礼部尚书。他性格坦率,气量宽宏,善古文,喜写作。辑有《南宪仲集》《刘东陵集》《玄麓堂集》(五十卷)《玄象山馆诗草》等。天启辛酉年著成《增订关中文献志》,葬于今临渭区孝义镇杜家村。陵墓占地“十八亩半”,神道长约千米。

南居益(?-1643年),南宪仲子,南逢吉重孙。字思受,号二太,万历年间进士,由刑部主事累升至按察司,左右布政使。天启辛酉年,自晋归,20年仕劳思休,得瀑于湭川之西塬,遂建瀑园,并做《瀑园记》。次年复启,入太仆。第三年,擢为右副都御史,巡抚福建。海盗骚扰漳、泉,击退之,并筑城镇海港,平息海患,擢升工部右侍郎,总督河道。后宦官魏忠贤当道,排挤居益,被削职而归。福建人民念其大德,在澎湖及平远台为之建立生祠。崇祯元年(1628年),起为户部右侍郎,总督仓场。崇祯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攻克渭南,迫降不从,次年绝食殉节。葬于今渭南高新区(北)南石村。平生著有《晋政略》《年谱》《致爽堂诗》《青箱堂集》等。

渭南境内迁徙

临渭区崇凝镇尹家村的南姓家族,于明正德二年(1507年)从田市里秦村堡(今官道镇南家村),迁居而来,以经商和经营土地为生。

明万历华州大地震,湭西书院遭毁之后,南逢吉与儿子南轩在渭南毕家村创建姜泉书院。毕家村亦留下了南氏门中一支,至今繁衍生息。

南师仲病故于万历年间,族人中一户人被宗亲委派守墓来到了古沧渡镇,既今天孝义镇杜家村。之后几经挪移,现居孝义镇郑家村。

南企仲在李自成攻入渭南后,绝食殉节,葬于长寿原崇凝镇,今崇凝中学院东。其族中一支后经搬迁,在今湭河西岸阳郭镇的朱南村定居。

据南廷鈇墓志铭记载,其父去世后,南廷鈇与弟南廷釤奉母居住于南居益天启元年(1621年)建造的瀑园,即今临渭区向阳街道蒋家村南园子村。后世子孙一直在此安身立命。

南氏文化遗迹

南大吉家族墓:位于临渭区官道镇南家村西南,包括南大吉之父四川儒学教谕南金、弟山西按察司副使南逢吉。地面遗存龟趺3只,牌坊基座埋没于耕地之下。

湭西书院遗址:位于湭河西岸风门内侧,今瑞泉观坡下。由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砖瓦厂取土烧砖,地表遗迹荡然无存,半坡之上仅存零星明砖,残留小面积文化层。

南居益瀑园遗址:位于向阳街道蒋家村南的西塬坡下,地表存有整块明砖、板瓦片、窑洞残体等遗物。

南轩墓志铭:今存于临渭区博物馆。

南轩原配恭人裴氏墓志铭:今存于临渭区博物馆。

南廷鈇墓志铭:今存于临渭区博物馆。

南氏临时避难城:位于朱南村西北方向的缓坡之上,为南氏一族于清代早期所建的临时避难场所。城墙只有一面,墙体面东,南北紧邻深约50米的深沟,城门设在墙北,西侧近靠黄土断崖。

南大吉家族纪念馆:位于官道镇南家村村部。存有南大吉家族墓牌坊残构件,包括明嘉靖“秦村堡”石匾额、南金诰命碑、南大吉墓表等。

南氏文化新发现

墓志铭:石碑于2018年被发现。为南轩墓志铭;南轩原配恭人裴氏墓志铭;南居益二子南廷釤墓志铭。

三重铭记盖合各一,共六块。盖即概铭,文字篆体阴刻,合则记文,方体亦阴。撰文出于韩城、富平县志首编大贤之手。

石质龟驮碑座一尊,失首缺尾,龟背纹路开片工正,侧身雕刻吉祥图案。座高八十厘米,通长超越一米。

南师仲陵园:按《渭南县志》记载“大宗南公师仲墓在仓渡镇东北,有志。”南师仲卒,赐祭葬。朝廷遣大臣周汝弼、林尧俞会其葬,千人白马素缟送行,备极哀荣。朝廷为南师仲恤典拨付银两营造墓地,选址在渭河以北,南望太乙太华,今临渭区孝义镇杜家村,距其父南轩居住地15公里。墓园依例有牌坊、华表、石像生、石虎、石羊等,享殿及殿前石旗杆、石狮等,神道用石条铺成。墓坐北朝南,方位略偏东南。神道全长约1000米。神道入口处有高大石碑5通,墓前有石碑14通,石材全为富平北山青石。神道入口南端仿南山之形建有土山、仰天池,西侧修有花园。南师仲墓据传仅石匠就征用了80余人,历经13年告竣。

据悉,此墓毁于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墓厅深约6米,厅室内置石桌、石椅陪葬品。厅室后方有3个并排的墓室,即南师仲与王氏、左氏合葬墓。墓志铭合盖约70厘米。另见3米余长金漆祭文、南师仲私印、一束麒麟玉带、福禄寿三星吉祥碑,以及石柱对联一副。

近期南氏后裔与南氏文化学者,新发现了南师仲陵墓前的神道以及墓葬残存位置。神道全长约1000米,墓葬形制、规格等级、具体位置等情况不详,有待于后期的考古勘探与发掘。

后记

探讨渭南南氏文化,对于研究传统文化与王阳明心学的融合,以及文化精髓在关中的传播有一定的意义。尤其南师仲陵园的再度发现,可以让我们更多地了解南氏文化的内涵,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来源:渭南日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