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们,忙着“造人”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17 18:11 1

摘要:2007年,科幻电影《变形金刚》上映,不仅让许多机械迷的梦想照进现实,更为工业未来打开了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能够自由变形的机械生命体,令无数人心生向往。

2007年,科幻电影《变形金刚》上映,不仅让许多机械迷的梦想照进现实,更为工业未来打开了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能够自由变形的机械生命体,令无数人心生向往。

2022年,特斯拉将自研的首款人形机器人命名为“擎天柱”;2025年3月,特斯拉CEO马斯克发布视频宣布,特斯拉人形机器人擎天柱将在今年进入试生产阶段。

随着汽车科技技术的不断进化,智能与机械的融合不断加深,人形机器人的时代似乎越来越近。

近日,在北京经开区落地人形机器人总部的优必选加速商业化进程。20台优必选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1将于今年上半年在东风柳汽的汽车制造工厂完成部署,应用于汽车整车制造,提升该工厂的智能化和无人化水平及效率。据媒体报道,这将是全球首次人形机器人批量进入汽车工厂。

3月25日,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也宣布首次试运行工业人形机器人,执行空调泄漏检测任务,人形机器人正式登上车企的舞台。

除此之外,一众车企“造人”的步伐也在不断加速。

2月23日,小米团队公布最新进展,小米的全尺寸人形仿生机器人CyberOne(铁大),已经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上的分阶段落地阶段。CyberOne身高177厘米、重52公斤,主打家庭护理和陪伴。

小鹏汽车在2024年11月发布了AI人形机器人Iron,该机器人采用真人1:1比例打造,全身主动自由度达62个、手部可动自由度15个。广汽集团发布自主研发的第三代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GoMate,计划2025年实现自研零部件批量生产,并率先在广汽传祺、埃安等主机厂车间生产线和产业园区开展整机示范应用。

据不完全统计,比亚迪、奇瑞汽车、长安汽车、丰田汽车、北汽集团、上汽集团、理想汽车、赛力斯等十余家车企均通过投资或自研的方式,将业务触角延伸至人形机器人领域。

“如果说智能汽车是智能制造的皇冠,那么智能机器人将是机器智能的皇冠。我相信,将来智能汽车的厂商都会同时是智能机器人的厂商,相信智能汽车跟智能机器人将来会是一致的产业,且能够产生1+1>2的效应。”小鹏汽车董事长、CEO何小鹏预判道。

图片由豆包AI生成 提示词:机器人

量产元年

机械、电池、智能化……如今以电动化、智能化为发展核心的汽车企业在研发制造人形机器人方面显然有着天然优势。

有专家指出,伴随人工智能技术与汽车产业深度融合,机器人和智能汽车技术同源性越来越强,都是具身智能最为典型的应用,车企在自动驾驶环境感知、人机交互和运动控制等方面的技术积累可以为机器人的研发提供坚实的基础。

业界曾用“轮子上的机器人”形容不断进阶的智能电动汽车。在何小鹏看来,随着AI汽车深入发展,通用人形机器人成为汽车产业与机器人产业的交叉融合点,主要体现在五大融合纬度:供应链、技术、场景、渠道以及品牌。

“以一家类似小鹏汽车、具备全栈自研能力的车企为例,从AI软件的操作系统、交互算法,到硬件端的电子电气架构、域控制器、芯片,再到动力系统的三电技术研发,这些技术储备与机器人研发的技术栈重合度达到70%。”何小鹏说。

广汽集团机器人研发团队负责人张爱民也表示,从技术层面看,汽车与机器人存在诸多相似之处。在云端服务、功能服务、电气架构和感知技术等方面,二者高度契合。汽车的系统平台包括底层传感器、车规级芯片、实时操作系统以及基于ROS的通信中间件等,都能为人形机器人提供有力支持。

具体来看,自动驾驶技术中的环境感知、路径规划、决策控制等算法可以应用于人形机器人的导航和避障;人机交互技术中的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算法可以提升人形机器人的交互能力;运动控制技术中的电机驱动、传感器融合等技术可以优化人形机器人的动作执行。

随着赛道的火热,各家车企的“造人”进度也不断加速。多家车企相继发布规划,今明两年,其所生产的人形机器人将逐渐落地。

据方正证券预测,2025年将成为人形机器人的量产元年,2026年将迎来商业化应用爆发。

太平洋证券分析称,车企入局人形机器人领域可以实现技术同源,将车端算法复用到人形机器人上,预计未来随着更多企业的加入,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将更加完善,商业化落地的可能性也将提高。

场景优势

在应用场景方面,汽车企业同样具备独特优势。万联证券在相关研究报告中表示,车间工厂也是人形机器人应用的重要场景,车企在人形机器人的制造与应用上自带先发优势。

何小鹏也认为,场景落地挑战反而是车企的巨大机遇。汽车企业拥有上万个制造工艺节点、上千家销售服务网络,这些现成的工业场景和商业场景为机器人技术验证提供了天然试验场。

小鹏汽车自主研发的小鹏Iron机器人,目前也已经正式进入小鹏汽车工厂工作,承担起组装等生产任务。

比亚迪则一方面投资机器人企业如智元机器人,另一方面加大自研力度。2024年12月,比亚迪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比亚迪25届具身智能研究团队专场招聘”信息,招聘方向涉及人形机器人。

而深圳市优必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此前也正式发布全新一代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1,并已成功进入比亚迪汽车工厂进行实训,与L4级无人物流车、无人叉车、工业移动机器人和智能制造管理系统协同作业。

长安汽车在2024年广州车展上宣布,将在机器人领域开展类人机器人、汽车生态机器人等相关产业布局,并将在2027年前发布人形机器人产品。

但不容忽视的是,尽管市场前景广阔且附加值较高,但行业仍处于发展初期,面临诸多严峻挑战。如何实现类似人类的感知能力,高昂的成本问题等依旧制约着人形机器人的规模化发展。

马斯克曾表示,人形机器人的成本至少要控制在2万至3万美元之间才能实现量产,这意味着人形机器人的降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何小鹏也曾透露,小鹏汽车正在研发具备皮肤感知系统的人形机器人,有温感、有压感,甚至痛感反馈。网上发布的机器人小视频,有人会踢它测试平衡度,如果机器人很聪明,就会说“我好痛”。但目前显然还未能实现。

近几年来,餐饮、物流、接待等生活中许多场景已经能够频繁看到机器人的身影,虽然目前大多仍处于简单重复性工作阶段,但人们对此的接受度和期待值颇高。人形机器人的量产更被寄予厚望,尤其是家居场景。

中国信通院发布的《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24年)》预测,从现在到2028年,我国整机市场规模约在20至50亿元;到2035年,整机市场规模达到约500亿元;到2045年后,在用人形机器人超过1亿台,进入各行业领域,整机市场规模可达约10万亿元级别。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