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岁起,每年要查一次!AI一眼看出谁得“老年痴呆”?中国工程院院士田金洲解密科学诊疗新突破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1 09:47 2

摘要:在中国,千万家庭正经历一场漫长而心碎的告别。阿尔茨海默病简称AD,民间俗称“老年痴呆”,它如同脑海中的橡皮擦,一点点抹去亲人记忆、剥夺认知功能,甚至吞噬生活自理能力,为家庭与社会带来难以承受之重。

9月21日是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每年这一天,全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会组织宣传活动,倡导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痴呆防治行动。

在中国,千万家庭正经历一场漫长而心碎的告别。阿尔茨海默病简称AD,民间俗称“老年痴呆”,它如同脑海中的橡皮擦,一点点抹去亲人记忆、剥夺认知功能,甚至吞噬生活自理能力,为家庭与社会带来难以承受之重。

你是否曾想象,只需一眼,人工智能就能判断谁有“老年痴呆”, 让早诊早治变得更简单?当你困于认知迷雾,脑机接口能重新搭起一条清晰的思维通道?

这些曾存在于科幻中的场景,正逐渐步入现实。近日,人民康养专访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中医脑病专家田金洲,解读人工智能(AI)在AD诊断与治疗中的最新应用和未来发展趋势。

AI正应用于诊疗关键环节

AD是痴呆症中最常见的类型。我国现有AD及其他痴呆症患者约1700万例,居全球首位。该病在60岁以上人群中的发病率超过5%,85岁以上高龄群体发病率高达30%。随着全球老龄化进程加快,AD患者数量逐年攀升。

田金洲指出,AD的诊断与治疗始终与国际科技前沿紧密相连。自2018年起,国际学术界已开始探索AI在AD领域的应用,但多数研究仍处实验阶段。“直至2020年,AI技术才真正在AD预测、预警、辅助诊断与治疗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

在短短五年时间,AI已在AD诊疗的关键环节形成可落地的解决方案,其发展速度远超传统医学技术。

上图:判断是正常健忘,还是阿尔茨海默病

AI能识别阿尔茨海默病

眼睛常被称为“心灵的窗户”,而它其实也是“大脑的窗口”。

田金洲打了个形象的比方:“眼底的微血管就像大脑血管的‘镜子’,其变化能反映脑内是否发生病变。”

AI特别擅长“看”——通过分析眼底照片,识别出人眼难以察觉的细微变化,比如血管的弯曲度、宽度,甚至颜色的微妙差异,从而判断一个人是否有AD的风险。

目前,这项“AI看眼底”的技术准确率约为90%,宛如一位不知疲倦、极度专注的“AI医生”。

AI让诊断过程变得更简单

田金洲告诉记者,“确诊AD非常麻烦,曾长期存在不够精准和流程太长的两大难题。”

为研判AD风险,患者可能要抽脑脊液、抽血、PET(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扫描,还要做核磁共振影像学检查,流程冗长、费用高昂。且依赖医生经验判断已知临床指示,早期细微病变难以被察觉。

而现在,AI可以直接分析脑部核磁共振图像等信息,在大脑神秘的褶皱深处,自动找出代表毒性蛋白(Aβ)沉积的“嫌疑区域”,捕捉微观世界中的病变。

田金洲解释,“Aβ是有毒蛋白,是诊断AD的核心标准。Aβ蛋白可沉积于脑微血管里,引发脑淀粉样血管病,AD患者大脑里普遍有微血管病变。”

田金洲形容AI识别AD的能力:“这就好比以前我们得用显微镜人工找针,而现在AI一秒钟就能把所有的针都挑出来。”

AI将诊断时间从2小时压缩到40分钟,显著降低成本,使早期筛查更可及。此外,AI还大幅节省人力。“早期诊断流程中,护士要打针拔针,引导员要引导患者,技术员操作仪器,医生在办公室读片看结果。现在,AI能辅助完成工作并生成报告。”

更重要的是,这基本是无创诊断,可极大减少病人痛苦。“大脑不宜进行开放性手术,AI技术不接触身体,患者接受度更高。”田金洲说。

AI将能区分AD和路易体痴呆

在老年期痴呆症中,路易体痴呆占比约15%至20%,是仅次于AD的第二大常见类型,其特点是死亡率高、病程进展较快。

长期以来,AD与路易体痴呆的鉴别诊断是临床实践中的难点。田金洲解释:“路易体痴呆在发病初期常出现视幻觉、认知功能波动以及类似帕金森病的运动症状,这些表现与AD晚期可能出现的视幻觉症状极易混淆。”

他分析,AD患者出现视幻觉和视空间功能损害,往往与Aβ40蛋白渗入脑部微血管,引发脑淀粉样血管病变有关。“这一机制也正是区分AD与路易体痴呆的关键所在。”

基于这一机制,他引用相关文献指出,AI将通过识别有毒蛋白Aβ的分布,精确判断微循环病变的位置和局部组织损伤程度,甚至可进一步分析导致微血管病变的具体原因。“这一能力对于准确区分AD与路易体痴呆、降低误诊风险具有重要价值。”

AI将应用于AD辅助治疗

随着AI在AD诊断领域逐渐成熟,其应用也积极向辅助治疗拓展。田金洲指出,AI和脑机接口等新技术主要在三个方面发挥辅助治疗作用:

第一是AI行动监测。认知损害患者,尤其是执行功能受损时,日常生活中容易出现危险行为,例如无故打开水龙头、点火或攀高等。AI设备能够实时监测此类行为,并将信息同步传送给照护者和家属,从而及时制止危险发生。

第二是辅助患者交流。田金洲在国外访学期间,曾观察当地使用AI玩具狗辅助治疗认知障碍的老年人。“这类玩具狗具备说话、学舌、唱歌等功能,能够帮助患者缓解精神症状、稳定认知功能,并显示出良好的干预效果。”

第三是脑机接口技术。作为最先进的治疗方式之一,该技术通过深部脑刺激等方式调控特定脑区活动,激发脑部分泌神经化学物质,从而改善认知功能,其机制与治疗帕金森病有相似之处。

田金洲也强调,“目前,AI模型成熟仍需更多真实世界数据支撑。人工智能诊断和辅助AD治疗多处于试点阶段,尚未大规模进入医疗系统,基层医疗机构普及仍需时间。”

未来AI或能阻止病症恶化

展望未来,田金洲认为,AI技术能缓解甚至阻止AD症状恶化,具有更大应用价值。

田金洲举例说,AD患者常伴随“淡漠症”,表现为兴趣减退、社交退缩,这不仅标志疾病进入重度阶段,还会加速认知衰退。“未来或可借助AI缓解该症状恶化。通过AI或脑机接口对患者进行神经刺激,将有助于维持和提高其生活质量。这方面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从技术演进角度看,AI已从早期“网络式”“深层式”阶段,发展至“代理式”阶段,可辅助医生完成医学影像解读等专业任务。

“未来若能进入所谓的‘物理式’阶段——即广泛讨论的‘第四阶段’,机器人将更加智能和自主,甚至能创作以假乱真的画作,那或许意味着智能时代的高级形态到来。届时,我们应对阿尔茨海默病等复杂疾病的方式,将会更主动、精准和人性化。”田金洲总结道。

(来源:人民康养 记者:李贤娜)

上图:65岁以上老年人每年应接受一次认知筛查


来源:人民康养融媒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