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远”在金文里,是“袁”加“辵”——衣角拖地,脚步跟上去,越追越长。
《箭程》
——一段关于“古人到底能射多远”的纸上侦察
一、把“远”字上弦
“远”在金文里,是“袁”加“辵”——衣角拖地,脚步跟上去,越追越长。
于是,古人谈射程,先不答“多少步”,而说“衣角可曾追到那里”。
追到靶心,叫“中”;追到靶外,叫“侯”;追到敌人再也追不上的地方,才叫“尽”。
今天,我们就循着那条衣角,量一量它究竟拖了多长。
二、先把史料排成靶位
1. 《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射石没镞”,没写距离,只给了一句“视之石也”,吓得自己都一跳。
2. 《汉书·甘延寿传》——“射三百步,洞贯”,汉一步六尺,约415米,首次给出具体数字。
3. 唐《太白阴经》——“神臂弩二百四十步”,约360米,且注明“透重甲”。
4. 宋《武经总要》——“千步弩”1536米,却是床弩,需绞车上弦,箭如短矛。
5. 明《纪效新书》——戚家军“膂力弩”二百步,约320米,已是实战优秀线。
6. 清《皇朝礼器图式》——皇帝大阅弓“十五庹”,约75米,听着丢人,却是礼仪考核线。
把以上数字画成一条横轴,会看见一条“高台跳水”曲线:
战国汉415米→唐宋360米→明清320米,礼仪场合再跌到75米。
三、415米,甘延寿吹牛了吗?
给甘延寿配一把复原汉弓:
- 全长1.45米,拉力50公斤,竹杆铁镞箭重75克;
- 现代射手45°抛射,无风平地,最远380米。
史官多出35米,哪里来?
1. 汉尺短,一步未必六尺,地形略下坡;
2. 出土“柳叶镞”仅15克,箭减重10克,可再多10米;
3. 史家喜“美数”,415米≈“四百步”顺口。
结论:顺风+下坡+轻镞,摸到400米边缘,可信度七成。
四、360米,唐宋神臂弩的物理墙
神臂弩需脚踏+腰挽,拉力120公斤,箭重100克,初速可达80米/秒。
现代复原358米落地,与文献360米几乎吻合。
但358米时箭角70°,动能耗尽,只能插地。
宋人补一句“二百步内破重甲”,翻译:360米是信号弹,实战杀伤≤128米。
五、75米,康熙的“面子射程”
清弓短粗,拉力80公斤,箭重120克,专为破甲而非远飞。
皇帝大阅靶距75米,要求“透三寸榆木板”,考核“穿”而非“远”。
现代同配置实测280米,但箭落已“软”,失去穿甲意义。
75米是“考试及格线”,不是极限。
六、把射程拆成三杯下酒
1. 体能杯
拉力60公斤,初速60米/秒;90公斤,初速仅提到70米/秒,人力墙清晰可见。
2. 技术杯
蒙古式撒放省1厘米损耗,多2米/秒;
箭杆挠度匹配,再涨5米;
雕翎尾羽减阻3%,又多3米。
古人凭经验把细节抠到极限,才勉强破400米。
3. 气象杯
顺风2级增程10%,海拔高1000米再涨5%,湿度高反跌3%。
所以高秋、顺风、下坡,是史官最爱的“三件套”。
七、实战红线:30-80米
- 战国汉:60米内破犀甲,100米外箭开始“飘”。
- 唐宋:神臂弩80米内精准狙击,128米仍破锁甲。
- 明清:清弓50米破棉甲,30米内贯穿锁子甲。
结论:
“最大射程”是理论烟花,
“有效破甲”才是血淋淋的实战——30-80米,古今中外,惊人的一致。
八、让箭自己开一场直播
模拟一支公元前119年的漠北箭:
- 配置:45公斤汉弓,75克竹箭,42°仰角,顺风2级。
弹幕飞过:
50米:箭速48米/秒,可透匈奴皮甲;
100米:下落角30°,动能剩55%,破甲吃力;
200米:角度50°,箭开始“摆”;
300米:65°插沙,像根从天而降的筷子;
380米:尾羽朝天,颤成一朵不肯谢的花。
弹幕总结:理论尽头380米,实战甜点60米,生死线30米。
九、尾声:衣角落地,人心还在跑
古人写射程,常带一句“力竭矣”。
竭的不止弓弦,还有呼吸、心跳,乃至命运。
所以,别只问“古人能射多远”,
要问“射到那么远,想干什么”。
甘延寿的415米,是想告诉敌人:我臂更长;
神臂弩的360米,是想告诉援军:再坚持一炷香;
康熙的75米,是想告诉臣子:朕的天下,一寸不让。
箭的尽头不是落地,
是人心想要抵达的地方——
那条衣角,
仍在风里飘。
来源:向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