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万亿大佬到“紧张新人”:刘强东的直播首秀,撕开了多少企业家的遮羞布?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1 05:09 1

摘要:9月16日,京东集团董事局主席刘强东在品酒会现场提到自己“第一次直播挺紧张”,还类比“像贾国龙先生第一次炒菜、罗永浩浩哥第一次说脱口秀一样”。这话听着像自谦,却让无数人愣住:刘强东,那个在商战中杀伐果断、在采访里直言“我从不缺钱”的大佬,会为一场直播紧张?贾国

当一个掌控着万亿商业帝国的企业家说出“紧张”二字时,我们该信吗?

9月16日,京东集团董事局主席刘强东在品酒会现场提到自己“第一次直播挺紧张”,还类比“像贾国龙先生第一次炒菜、罗永浩浩哥第一次说脱口秀一样”。这话听着像自谦,却让无数人愣住:刘强东,那个在商战中杀伐果断、在采访里直言“我从不缺钱”的大佬,会为一场直播紧张?贾国龙(西贝创始人)做菜、罗永浩说脱口秀,和他直播,这三件事风马牛不相及,为何被强行绑定?当“紧张”从大佬口中说出,它到底是真实的情绪流露,还是精心设计的商业话术?这背后,藏着当下中国商业最微妙的生存逻辑。

一、“紧张”的商业密码:为什么大佬的“不完美”比完美更值钱?

在直播电商泛滥的今天,我们见惯了两种企业家直播:要么是董明珠式的“强势输出”,镜头前永远妆容精致、语速铿锵,把直播间当发布会;要么是雷军式的“段子手附体”,用“are you ok”的亲切感拉近距离,全程游刃有余。唯独刘强东,用“紧张”二字撕开了一道口子——原来大佬也会慌?

这种“慌”,反而成了最精准的营销。

罗永浩2020年第一次直播时,全程手心冒汗,频频念错产品名称,甚至把“极米投影仪”说成“坚果投影仪”,弹幕里一片“哈哈哈”。但那场直播最终创下1.1亿销售额,用户评论最多的是:“老罗太真实了,比那些念稿子的明星强多了。”为什么?因为在滤镜磨皮、话术脚本泛滥的直播界,“不完美”成了稀缺品。用户厌倦了“完美人设”,反而会为“手忙脚乱”买单——这让他们觉得“他和我们一样,都是普通人”。

刘强东的“紧张”,本质上是在复制这种“真实人设”。他不需要像专业主播那样流利,甚至不需要记住所有产品卖点,只需要传递一个信号:“我不是来割韭菜的,我是认真对待这件事的。”这种“认真”,恰恰是京东外卖、酒旅等新业务最需要的信任背书。当用户看到“老板都紧张成这样了,说明他们真的重视我们的体验”,对新业务的抵触心理自然会降低。

贾国龙的“第一次做菜”也是同理。作为西贝的创始人,他本可以坐在办公室里签文件,却要系着围裙在镜头前颠勺。菜炒糊了怎么办?手被烫了怎么办?这些“风险”恰恰是西贝想要的——“你看,我们老板亲自下厨,能不重视菜品质量吗?”餐饮行业最缺的是“安心”,而老板的“笨拙”比任何广告都更能证明“我们用的是真材实料,做的是良心菜”。

大佬们的“紧张”,从来不是能力不足,而是“刻意为之”的真诚。他们太懂现在的用户了:比起“你很牛”,大家更想听“我和你一样”;比起“我们产品最好”,大家更信“我们很努力”。这种“示弱”,其实是商业智慧的最高级形态——用情绪价值撬动商业价值。

二、跨界背后的焦虑:当企业家不得不“亲自下场”

刘强东为什么要做直播?贾国龙为什么要做菜?罗永浩为什么要说脱口秀?

答案很残酷:传统业务不香了,他们必须亲自下场“抢流量”。

先看京东。2024年财报显示,京东核心电商业务增速首次跌破10%,而外卖、本地生活服务赛道却保持着30%以上的增长。美团、饿了么已经在本地生活深耕多年,京东想从中分一杯羹,靠常规的补贴战、地推战根本行不通。怎么办?用刘强东的个人IP破局。当用户因为“想看刘强东直播”点进京东APP,顺手打开外卖入口,新业务的冷启动问题就解决了一半。

西贝的日子更不好过。疫情后餐饮行业复苏缓慢,2024年西贝营收同比仅增长5%,而预制菜、餐饮零售化赛道却如火如荼。贾国龙的“做菜”,本质是把自己打造成“西贝首席产品官”,用“老板做菜”的场景,推广西贝的预制菜、调味品。用户在直播间看到贾国龙炒牛柳,觉得“这味道和店里一样”,下单预制菜的概率自然更高。

罗永浩的转型更直接——为了还债。但他能从“行业冥灯”逆袭成“直播一哥”,靠的也是“跨界反差”。一个说脱口秀的科技圈“失败者”,突然卖起了口红、零食,这种“不搭”本身就是流量密码。用户带着“看笑话”的心态点进直播间,最后却被“他真的在认真卖货”打动,成了忠实粉丝。

这届企业家,活得比谁都明白:流量红利见顶的时代,“坐在办公室等客户”的日子过去了。他们必须从“幕后”走到“台前”,把自己变成“行走的广告牌”。以前是“品牌找代言人”,现在是“老板就是代言人”;以前是“广告投央视”,现在是“直播投老板”。这种转变不是主动选择,而是被时代推着走的“生存焦虑”——你不亲自下场,就会被那些亲自下场的对手吃掉。

更残酷的是,“亲自下场”的门槛越来越高。以前雷军在发布会上说句“are you ok”就能火,现在必须学会直播带货、拍短视频、甚至上综艺。刘强东的“紧张”,某种程度上也是在“降低用户预期”:“我第一次做,做得不好别骂我,给我点时间进步。”这种“铺垫”,能让后续的“进步”更有话题性——“你看,刘强东第二次直播就不紧张了,说明京东真的在改进。”

三、“第一次”的仪式感:商业叙事的最高级玩法

“第一次”永远自带流量。刘强东把自己的直播和贾国龙、罗永浩的“第一次”并列,不是随便说说,而是在玩一场“叙事游戏”。

人类天生对“第一次”有特殊情感:第一次恋爱、第一次工作、第一次创业……这些“第一次”里藏着最原始的情绪——期待、忐忑、兴奋。企业家把自己的商业行为包装成“第一次”,本质是在唤醒用户的情感记忆,让商业行为变得有温度。

罗永浩第一次直播时,反复强调“这是我第一次卖货,可能会搞砸”,结果弹幕里全是“没事老罗,我们陪你练”。用户为什么会共情?因为他们想起了自己第一次工作时的手足无措,想起了自己第一次创业时的焦虑不安。这种“情感投射”,让罗永浩从“一个卖货的”变成了“一个和我们一样在努力的普通人”,用户自然愿意为这份“共情”买单。

贾国龙的“第一次做菜”,更是把“仪式感”拉满。他特意穿上了西贝的厨师服,用的是西贝门店同款的锅铲,甚至连背景音乐都是厨房的“滋滋”声。这种“场景还原”,让用户仿佛置身西贝后厨,觉得“这不是作秀,这就是他的日常”。当“第一次”和“日常”结合,商业行为就变成了“生活分享”,用户的戒备心自然会放下。

刘强东的聪明之处在于,他没有单独说自己的“第一次”,而是拉上了贾国龙、罗永浩。这相当于告诉用户:“你看,不光我紧张,贾国龙、罗永浩也紧张,这说明‘第一次’紧张是正常的,我们都在同一个起跑线上。”这种“群体认同”,能消除用户的“距离感”——大佬和我们一样,都要经历“第一次”的阵痛。

更妙的是,“第一次”还能制造“未完待续”的悬念。刘强东第一次直播紧张,那第二次呢?第三次呢?用户会好奇“他下次会不会进步”,从而持续关注京东的动态。贾国龙第一次做菜炒糊了,下次会不会炒得更好?罗永浩第一次说脱口秀冷场了,下次会不会更搞笑?这种“养成系”的期待,比一次性的营销活动更有价值。

商业叙事的最高境界,就是让用户觉得“这不是广告,这是一个故事”。而“第一次”,就是最好的故事开头——有冲突(紧张)、有情感(忐忑)、有期待(进步)。刘强东、贾国龙、罗永浩,他们都是讲故事的高手,用“第一次”的仪式感,把商业行为变成了用户愿意追更的“连续剧”。

四、人设崩塌的风险:当“紧张”变成“表演”

但大佬的“紧张”人设,真的万无一失吗?未必。一旦用户觉得“他在演戏”,反噬会来得更猛烈。

2023年某地产大佬直播时,刻意表现得“紧张”,结果被网友扒出“提词器都没关”,弹幕瞬间从“老板好真实”变成“虚伪!骗子!”。最后那场直播不仅没带动销售额,反而让品牌形象大跌。这说明,“紧张”的前提是“真实”,一旦露出“表演”的痕迹,所有的情绪价值都会归零。

刘强东的优势在于,他有“不完美”的前科。早年他在采访里说“我脸盲,分不清谁漂亮”,被网友群嘲“凡尔赛”,但也因此建立了“说话直、不装”的人设。这种“接地气”的底色,让他的“紧张”更容易被相信——“他以前就这么实在,这次应该也不是装的。”

贾国龙、罗永浩也是同理。贾国龙常年在社交媒体“开炮”,怼过外卖平台、骂过预制菜乱象,用户觉得“他就是个暴脾气的厨子,不会演戏”;罗永浩从“锤子手机”到“电子烟”再到“直播”,一路跌跌撞撞,用户觉得“他哪有心思演戏,能把货卖出去就不错了”。

反观有些企业家,平时高高在上,突然在直播间说“我好紧张”,用户只会觉得“演的吧?”。人设的一致性很重要——你不能昨天还在说“我从不碰直播这种low事”,今天就说“我为了用户紧张得睡不着觉”。

更危险的是“过度消费”。如果刘强东每次直播都说“紧张”,贾国龙每次做菜都说“第一次”,用户迟早会腻。“紧张”是稀缺品,用一次有效,用十次就成了“套路”。真正聪明的做法,是让“紧张”成为起点,而不是终点。罗永浩第一次直播紧张,第二次就开始讲段子,第三次就和明星连麦,用“进步”证明“我们不是玩票”。刘强东的直播,未来大概率也会从“紧张新人”变成“熟练主播”,这种成长轨迹本身就是最好的营销素材。

五、普通人的启示:我们能从大佬的“紧张”里学到什么?

别以为大佬的“紧张”和我们无关,其实这背后藏着普通人逆袭的密码。

第一,承认“不完美”比假装“很厉害”更受欢迎。职场上,很多人怕被领导说“你不行”,明明不会却硬撑,结果搞砸了事情。不如学学刘强东,直接说“这个我第一次做,可能会出错,麻烦您多指点”。领导反而会觉得“这人心态稳,诚实”,愿意给机会。

第二,“第一次”是最好的破冰工具。谈客户时,与其说“我们公司实力很强”,不如说“这是我们第一次和您合作,特别重视,准备了三个方案供您选”。客户会觉得“他们很认真”,合作的概率反而更高。

第三,用“情感共鸣”代替“理性说服”。卖产品时,与其罗列参数,不如说“我第一次用这个产品时,也觉得操作麻烦,后来发现……”。用户会觉得“他懂我”,更容易被打动。

刘强东、贾国龙、罗永浩,他们的“紧张”本质上是一种“共情能力”——懂得放下身段,用对方的语言说话。这个时代,没人喜欢听“你应该怎样”,大家更想听“我和你一样”。无论是商业大佬还是普通人,谁先学会用“不完美”打动人心,谁就能抓住时代的红利。

结语

当刘强东说出“紧张”二字时,他不是在示弱,而是在宣告一个新的商业时代的到来:过去,商业比拼的是规模、效率、价格;现在,商业比拼的是情绪、温度、共鸣。

贾国龙的锅铲、罗永浩的段子、刘强东的紧张,本质上都是同一个逻辑:用“人的温度”对抗“商业的冰冷”。在算法横行、数据为王的时代,最稀缺的永远是“真实的情感”。

所以,下次当你看到某个大佬说“我好紧张”时,别急着嘲笑,也别急着感动。先想想:他为什么紧张?他想通过紧张传递什么?这背后,可能藏着这个时代最真实的商业生存法则——承认自己的不完美,才能拥抱更完美的未来。

而我们普通人,能做的就是:像大佬一样,认真对待每一个“第一次”,真诚面对每一次“紧张”。因为你永远不知道,那个让你手心冒汗的瞬间,会不会成为你人生逆袭的开始。

来源:我为机狂31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