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媒体装置艺术是对传统装置艺术而言的,是对艺术分类的挑战,是对形式美的“再次颠覆” 。在中国许多艺术院校并没有开设“新媒体装置艺术”这一学科专业,把这“舶来品”归人《艺术设计》这门专业,对于它的定义众说纷纭。新媒体装置艺术大多依托大都市的园林艺术而存在,在整体
一、新媒体装置艺术的特点及现状分析
新媒体装置艺术是对传统装置艺术而言的,是对艺术分类的挑战,是对形式美的“再次颠覆” 。在中国许多艺术院校并没有开设“新媒体装置艺术”这一学科专业,把这“舶来品”归人《艺术设计》这门专业,对于它的定义众说纷纭。新媒体装置艺术大多依托大都市的园林艺术而存在,在整体布局中通常作为装饰艺术的辅助元素。其独立性是在引进新媒介或者新材料,室外展示空间位置,提高艺术观赏性。新媒体装置艺术是在多媒体技术与综合附属材料相结合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在大多数学术观点中被视为“信息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逐渐呈现出观念化、立体化、超现实化的趋势,这是对传统工具材料的再次加工和创新,其延伸性已扩展到各行各业,并对艺术市场的供需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青年思维意识的多元发展,感性与形象思维为主,理性与具象思维为铺。青年思维意识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在对客观世界的物质存在与精神互动进行深入分析,他们有意识地、充满情感地、保持一定距离地去探索并解决现实或生存空间中的问题。青年思维意识处于自律意识与他律意识之间的相对不稳定阶段,他们容易进行错误的尝试,常将自己的固定环境模式套用到其他环境模式中,导致在选择就业时常常表现出摇摆不定或情绪复杂的状态。
新媒体装置艺术通过与欣赏者之间的“心理距离”来引发情感诉求,其肢体语言所展现出的视觉效果和色彩冲击,凸显了“行为艺术”中行为习惯之间的相似性特点。新媒体装置艺术的科技性与智能化是其创新发展的源泉,它再现了时间与空间的碰撞,实现了“物质颠覆”与“精神颠覆”的再创作,其生活属性也越来越被当代青年所接受和利用。
总结上述的学科定义,是为了了解新媒体装置艺术的特点与目前学科设置的契合点,能够使得这门艺术的相关脉络关系得以清楚,使得新媒体装置艺术能够走进大众艺术之路。
二、青年思维意识的内涵及特点
青年思维意识是处于人类思维的敏感阶段,是对社会现象的不公正摇旗呐喊的先锋。由于处于天然的海港地理优势,新媒体装置艺术在沿海大都市如上海等地成为“艺术潮流”的前沿阵地。自从改革开放以后,大都市文化此落地生根,综合材料绘画与抽象艺术的结合,使“架上绘画”变成了“观念艺术”。作为典型的消费城市,新媒体装置艺术的介入极大地满足了都市人群对感官刺激与视觉冲击的需求,虚拟世界的呈现更符合青年一代艺术创新思维的心理需求,成为他们创造“自我世界”的基本途径之一。
金钱主义和利益至上的观念深入人心,使新一代艺术家不得不思考这一类型的定位,“实验艺术”的加入,使得自我矛盾的主题思想的逻辑得到提炼。新媒体装置艺术的“重组”更强调当代青年的视觉语言效果,提升排列组合的大众化与平民化,更关注丰富的色彩语境转化,生成物象的多样性,冲击传统艺术的情感行为习惯,使得艺术更加具有科学技术性。新媒体装置艺术的“行为”更强调当代青年的多种实验开放性,更关注“身体语言”的探索性与发掘潜力,使得艺术层次提升到人类的生存语言,冲击传统艺术的表现形式,使得艺术更加人性化。
三、新媒体装置艺术影响青年思维意识的表现方式
新媒体装置艺术的抽象具体概括能力,使得青年思维定式为形象概括。用主观能动性的主动学习去思考自己的生长环境和生存需要,用自己的间接性生活经验去构思新媒体装置艺术的空间视觉语言,增强了教育审美理念转变的速度和期望,冲击到了固化的直接知识经验。
新媒体装置艺术的建筑设计和工艺美术设计元素当中,摄人到了大部分青年感性思维的“行为诉求”。冲击到其他艺术种类,特别是在室外展示中起带头作用的是大型装置结构材料,使得艺术与工业的互动联系越来越密切,提高教育创造美的可能性。
新媒体装置艺术使得青年理性思维被“放大”,在课堂情境中被压抑,在媒介工具的带动下去批评美术现象或者社会现象,使得观念艺术越来越接近现实性需求,冲击到了传统美术批评只关注特殊群体,增强了美术批评多元纬度发展。
青年灵感思维意识在长期的应试教育的学习过程中被终结,只有在新媒体装置艺术的内化过程中找回自我意识和文化认同感的定位。新媒体装置艺术就从中给予了当代青年认识事物的“求实、求真、求新”的集中体现重构方式,用其参与互动的独特“场地”方式来建构“体验之美”。在现场我们不仅是观众,还是零距离地去做展品的“主人翁”,这种新颖的感觉互动冲击了平面艺术的结构隔阂,拉近了与艺术家的真心感受,也拉近了“艺术语言”的磨合。
新媒体装置艺术与青年意识这种前所未有的互动冲击了“艺术高雅之塔”的魔障,冲击了启蒙教育的培训机制,冲击了传统建筑的构建模式,更加带来了“后现代艺术”的枝繁叶茂,使以后的居住环境更加人性化、模块化、视觉化。结合传统“经营模式”使“艺术创作”与“社会意义”有了新的文化内涵与社会职能,使得青年意识的影响力逐渐被放大。
传统保守的美术馆模式或画廊将面临新媒体装置艺术等新观念媒介的冲击,直接传播视觉的想象力,艺术固定的“室内形式”的这种传播方式的途径变成了“新媒体装置艺术”内的框架结构的一部分。青年是其最佳受益者或操作手,我们的意识形态更加复杂或多元,使咬文嚼字的概念艺术走向边缘,使艺术行为方式的创新思维“独树一帜”。打破“经验之学”的限制,冲破“圈地文化”的束缚。
来源:之至品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