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轻狂枉少年——王勃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17 17:37 1

摘要:王勃,王子安,初唐四杰之首,号称“诗杰”,初唐时期文坛巨匠。王勃少年时期真的是那种妈妈口中别人家的孩子,而且还是气死你没商量、四匹马都难追的那种。他六岁写诗,九岁读隋唐大学者颜师古注释的《汉书》,居然挑出了一大把的错误,还写了长达十卷的勘错集发表出来。到十四岁

王勃,王子安,初唐四杰之首,号称“诗杰”,初唐时期文坛巨匠。王勃少年时期真的是那种妈妈口中别人家的孩子,而且还是气死你没商量、四匹马都难追的那种。他六岁写诗,九岁读隋唐大学者颜师古注释的《汉书》,居然挑出了一大把的错误,还写了长达十卷的勘错集发表出来。到十四岁时居然直接给当朝宰相上书,直抒政见,针砭时弊。而宰相看了还连声叫好,当即推荐他破格参加人事选拔考试。十六岁就成为了朝廷最年轻的官员。

当然了,大家也不要太沮丧,毕竟人家王勃的神童基因是有遗传的。王勃的爷爷王通是神童,“十五为人师,门生遍天下”;王勃爷爷的弟弟王绩是神童,十一岁名动京师,五言律诗奠基人;王勃爷爷的哥哥王度是神童,开启唐代传奇小说之先河;王勃的哥哥王勮是神童,二十岁中进士。所以王勃是神童也就没什么可稀罕的了,人家是家族遗传基因好到爆表。

有一句谚语:造就一个艺术家需要三代。这句谚语的意思其实是家学渊源对于人成长的重要性,这一点在艺术上尤其显得突出。很多天才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家庭熏陶出来的,王勃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少年得志 挥斥方遒

王勃,字子安,出身书香门第,是隋末大儒王通的孙子,也是唐初著名诗人王绩的侄孙,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王勃自幼聪慧好学,《旧唐书》中说他六岁就会写文章,“构思无滞,词情英迈”。唐代大儒颜师古作的《汉书注》,是大家公认的最权威的注本,直到今天,中华书局出版的《汉书》仍用他的注。而九岁的王勃读颜注《汉书》的时候,居然挑出了一大堆毛病,还写出了《指瑕》十卷,一时震惊海内。

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年仅十四岁的王勃上书右相刘祥道自荐,被刘祥道表荐于朝。两年后,王勃应制科(唐代一种由皇帝亲自主持的临时性科举考试——作者注),对策高第(考试成绩优异),被授予朝散郎之职。

唐高宗,李治(雉奴,628-683),字为善,出生于长安(今西安),李世民第九子,其母为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是嫡三子,唐朝第三位皇帝唐高宗。649年,李治即位于长安太极殿;在位期间先后灭西突厥、灭百济、灭高句丽。同时宠幸武则天,在其末年时,重病缠身,遂使武则天逐渐掌握政权。683年驾崩,年五十五岁,葬于乾陵,庙号高宗,谥号天皇大帝。天宝年间增谥为天皇大圣皇帝,后再增谥为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

十四岁的王勃,和那个正如朝阳的东方帝国一样,内心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时代的自信与豪迈通过人生际遇转化成他满满的骄傲,再通过他的笔端抒写出来,即使是痛,也痛得自信,痛得潇洒,痛得壮阔。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南朝文学家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离别总是一个让人痛苦的主题,不管是此前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还是之后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离别的每一时、每一刻,似乎都是一把钝刀,绞割着人们已经伤痕累累的心。因此,离别的诗句总是让人黯然神伤。

可是,王勃这首诗却一反常态,首联以一组工整的对仗句,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雄浑、境界壮阔的画面,仿佛在这离别之时,城阙与山河都肃立两旁,为朋友送行。第二联安慰朋友,离别是为了“宦游”。“宦游”二字颇有深意:虽则是离家远行,但也是展翅高飞;虽然是背井离乡,却是为了日后的衣锦还乡。因此,暂时的离别不算什么,因为男儿远行,是为了开辟一方更广阔的天地。第三联是传诵至今的名句,多认为是从曹植的《赠白马王彪》中“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一句化用而来。不过,王勃在这里突出了“知己”二字,在勉励朋友的同时,又注入了友谊的温情。最后一句似戏谑,提醒朋友勿作小儿女态,而应放眼未来,勇敢地走自己的路。明代著名诗论家胡应麟在《诗薮》中说此诗“终篇不著景物,而兴象宛然,气骨苍然”。这时的王勃,已经从朝散郎任上离职,应唐高宗的儿子沛王李贤之邀,担任沛王府修撰。《唐才子传》中说当时王勃名满天下,出重金请他写诗作文的人很多,因此他靠润笔都可以过得相当的宽裕。他写作的时候,总是先磨墨数升,再酣饮美酒,然后蒙头大睡,醒来之后拿笔就写,一字不改,人们称之为“打腹稿”。

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王勃算是年少成名者中的翘楚。但是,也许正是由于出名太早,年轻气盛,恃才傲物,对人世间的很多事情无法看得真切,王勃得罪了不少人。很快,王勃就遭遇了人生中的第一次重大打击。

骈体文,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特有品种,是与散文文学相对而言的。其主要特点是以四六句式为主,讲究对仗,因句式两两相对,犹如两马并驾齐驱,故称“骈体文学”,也叫“四六文”。

骈文源于汉、魏,到六朝时,骈文的形制结构已趋于完善,但骈文是一种从修辞学角度划分的文体,是以对偶句为主介乎散文与韵文之间的一种美文:以对偶句为主是骈文本质,骈体文对音律的要求在散韵之间,讲究词藻华丽的美学效果。

物极必反,六朝骈文过于注重形式,导致文辞浮华,最终变得华而不实、空洞乏味。作为初唐文人,王勃在文章的写作和学习上深受六朝骈文的影响。

王勃虽然对六朝骈文有所继承,但能跳出六朝骈文风格的窠臼,不单纯以语言华丽取胜,更多地融入个人的情感和现实感受,将其与外界环境交织在一起,彰显出摄人心魄、扣人心弦的艺术张力。

在《滕王阁序》中,王勃一扫六朝骈体文雕琢粉饰、铺陈堆砌的文风,在绮丽的文风中融入豪迈的格调。文章将山川、亭台、舟楫、飞檐、楼阁作为主要内容框架,以孤鹜、渔歌、鸿雁之声作为点缀,描绘出一幅五光十色、情景交融的风景人物画,从而创造出悠远而深邃的艺术境界。

稀里糊涂的“文字狱”

严格意义上讲,唐代是一个相当开明的朝代,终唐两百多年,没有一个文人因为文字而被砍头。杜牧在《泊秦淮》中说“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暗示唐代将走上陈朝灭亡的老路,也没被人说大逆不道;李商隐在《马嵬》中说“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毫无遮拦地调侃唐玄宗与杨贵妃,也没有像在别的朝代那样马上被定为“大不敬”,被抄家、充军或者诛灭三族。但是,这并不代表唐代文人写作就没有禁区。专制社会总有很多微妙的敏感话题,立储问题就是敏感话题中的一个,一旦涉及,引来的很可能就是滔天大祸。

专制社会,天下为家,君主视天下为私产,统治权传子而不传贤。暴力争夺、阴谋篡取成了中国古代改朝换代的基本方式。为了争夺权位,父子相残、兄弟操戈的现象层出不穷。

唐高祖李渊即位之后,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当时秦王李世民羽翼已经丰满,是争夺太子之位的最强力量。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杀兄屠弟,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家眷也大都被诛杀;李渊不得不将皇位让出,当了唐朝第一位太上皇。

李世民即位之后,立长子李承乾为太子,随着时间推移,又对太子多有不满,而喜欢魏王李泰。李泰知道之后,极力活动,想谋求太子之位。《旧唐书》记载,李泰知道太子被废的消息之后,喜滋滋地去找李世民,说:“我只有一个儿子,我如果当了皇帝,死前我就杀掉我的儿子,把皇位传给晋王(李治)。”唐太宗信以为真,把这话告诉了褚遂良。褚遂良说:“魏王一旦当了皇帝,成为天下的主人,哪里有杀了自己的儿子把皇位传给晋王的道理?如果陛下一定要立魏王,就必须为晋王寻找一个好的安身之地。”被废的太子李承乾也上书说:“我已经当了太子,难道我还有什么别的欲望吗?只是因为魏王相逼,无奈之下才做了傻事。陛下如果让魏王李泰当太子,就正好落入了他的圈套。”

此时唐太宗才如梦初醒,说:“我如果立李泰,就意味着太子之位是可以凭借手段得到的。立李泰为太子,李承乾和李治都不可能活下去;立李治为太子,李承乾和李泰都有可能保住性命。”于是,当初根本没有竞争实力的晋王李治,在“鹬蚌相争”之中,被立为太子,后即位,就是唐高宗。

有父亲杀兄屠弟的先例,再加上自己的亲身经历,唐高宗李治对立储问题十分谨慎,害怕悲剧再次发生。就在这个关头,王勃却干了一件触龙鳞的傻事。

当时诸王以斗鸡为乐,一次沛王与英王斗鸡,王勃闹着玩,写了一篇《檄英王鸡》。“檄”指的是檄文,是古代战争中宣布对方罪状、表明讨伐原因的文章。现在来看,王勃充其量也就是恶搞而已,可是这篇文章却触动了唐高宗最敏感的那根神经。唐高宗看到之后,很自然地就联想到唐太宗和自己坐上皇位前发生的一系列悲剧,他认为王勃是在“离间诸王”,于是将王勃赶出了王府。

遭遇第一次挫折之后,王勃傲慢随意的性格没有多少改变,很快他又做了第二件傻事。

咸亨三年(672年),王勃在友人的帮助下,谋得虢州参军之职,任职期间,一个叫曹达的官奴犯罪,王勃将他藏匿了起来,后来怕走漏风声,居然将曹达灭口。事发后,王勃被判死刑,好在遇赦,没被处死。后来有人怀疑此事可能是同僚陷害,原因是嫉妒王勃才华卓越。这次大祸,不仅使王勃的仕途宣告终结,甚至还连累了他的父亲,其父王福畤因为儿子犯罪,被贬为交趾(今越南河内)县令。

滕王阁位于江西省南昌市赣江滨,现在的滕王阁是根据梁思成先生偕同弟子所绘制的8幅《重建滕王阁计划草图》,并参照宋代《营造法式》,于上世纪80年代第29次重建而成。

滕王阁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始建于公元653年,是由唐代洪州都督李元婴建造的。后来,阎伯屿到洪州上任,他看到洪州的这座地标性的建筑历经多年风雨,已经有些陈旧了。于是他带领洪洲人民重新修缮了滕王阁,滕王阁以焕然一新的面貌再次屹立在江畔。在重阳节来临之日,阎伯屿借着重阳佳节的欢庆气氛,为滕王阁的重修,在滕王阁举行宴会,与人们共同见证这座名楼的风采。

上元二年(675年)秋,王勃前往交趾探望父亲,路过南昌。南昌赣江边上有一座由唐高祖李渊第二十二子——滕王李元婴修建的楼阁,后人称之为滕王阁。李元婴在修建这座楼阁的时候恐怕怎么也不会想到,这座楼阁会和一个自己不认识的年轻人的名字永远联系在一起。提起滕王阁,人们几乎不会想起李元婴,但会想起王勃,及那篇名垂千古的《滕王阁序》。

来源:厚德益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