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压药再现致癌物质,5款降压药被召回!国内患者需要停药吗?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0 17:46 1

摘要:消息一出,国内不少人开始焦虑:是不是自己吃的药也有问题?要不要立刻停药?是不是换药才更安全?这些疑问像一团乱麻,让原本就不轻松的生活,又多了一层隐忧。

“常吃的降压药,竟然又被曝出含有致癌物。”这类新闻一旦出现,总能让人心里一紧。

尤其是对那些吃药已经成了生活一部分的中老年人来说,这样的消息不只是新闻,更是实实在在的担忧。

最近,国外药品监管机构再次对几款降压药发出召回通知,理由是检测出了可能致癌的杂质。

消息一出,国内不少人开始焦虑:是不是自己吃的药也有问题?要不要立刻停药?是不是换药才更安全?这些疑问像一团乱麻,让原本就不轻松的生活,又多了一层隐忧。

但在这类消息面前,最需要的其实不是恐慌,而是厘清事实的能力。

药品召回的原因,听上去很严重,但背后的原理和影响,并没有那么简单。

这次被召回的降压药,主要属于一种叫“沙坦类”的药物。它们在国外被广泛使用,国内也很常见,比如缬沙坦、厄贝沙坦、氯沙坦这些名字,很多人听着都有些熟悉。

而这次的问题出现在药品生产过程中,一种叫做“N-亚硝基二甲胺”(NDMA)的杂质被检测出超标。这种物质在动物实验中确实被认为可能致癌,因此被列为潜在风险物质。

潜在风险,并不等于现实威胁。

这里的“致癌物”,听起来可怕,但很多日常生活中也会接触到类似的物质。比如腌制食品、烟草烟雾,甚至是自来水中微量氯消毒副产物,都可能含有一些被列为“可能致癌”的成分。关键在于剂量、暴露时间,以及个体差异。

这几年,关于沙坦类药物杂质的检测和监管已经非常严格。药品生产企业也在不断优化工艺,尽可能减少杂质的产生。召回的行为,本质上是为了确保药品质量达标,而不是说明所有服用者都处于危险中。

也就是说,被召回的药品确实存在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市场上的药都不安全。

国内药品监管部门在这方面并不缺位,一旦有类似情况发生,通常会第一时间开展排查,并对相关产品进行处理。当前市面上正规渠道购买的降压药,大多数已经经过严格的筛查和改进。

但理解归理解,担心还是会有。

尤其是一些服用沙坦类药物多年的人,在看到“致癌”两个字后,内心很难不产生动摇。有些人甚至开始自行停药,改喝中药茶、吃保健品,或者干脆什么也不吃了。这样做,其实更危险。

高血压不是靠“忍一下”就能解决的问题。

血压的控制,是一个长期、系统的过程。稳定的用药,是其中最关键的一环。一旦擅自停药,血压波动很可能引发更严重的后果,比如脑出血、心肌梗死、肾功能衰竭等。

很多中老年人身体看上去没什么问题,但一旦血压突然飙升,后果往往不是“慢慢调”就能解决的。

对于国内患者来说,这次国外的药品召回,并不意味着必须立刻换药或者停药。

更稳妥的做法,是拿出平时用的药,看看包装上是否标注了生产厂家。如果不确定,也可以咨询药师或者医生,确认自己服用的药是否涉及召回范围。在没有明确问题的前提下,继续按时服药,才是最安全的选择。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类似情况了。

早在几年前,就有类似的杂质问题被曝光。那时候,很多人也经历过一番焦虑。不过随着监管的加强和工艺的改进,大多数厂家都已经调整了生产流程。现在再出现类似问题,更多属于个别批次的问题,而不是整个药类都“不安全”。

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种召回行为也说明了监管体系在发挥作用。

药品不是100%完美的工业产品,它的生产受到很多因素影响,任何微小的偏差,都可能影响成品质量。但正因为有了越来越细致的监管和透明的信息披露,普通人才能第一时间了解到问题,并做出相应的应对。

对中老年人来说,这样的消息确实容易引发恐慌。

很多人经历过那个“看病难、吃药贵”的年代,从一开始不愿吃药,到现在每天按时吃药,已经走过了一段不短的心理路程。如今再听到“吃的药可能致癌”,那种感觉,就像是刚刚建立起的信心,又被狠狠地敲了一下。

但也正因为如此,更需要用科学的态度,去面对这些复杂的信息。

药品本身是为了治病,但它的使用从来都不是“零风险”的。关键在于权衡利弊。如果某种药在控制血压方面效果稳定、副作用少,即使存在微量风险,也不应轻易被替代。更不能因为一些耸动的标题,就否定整个治疗方案。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辨别什么是真问题,什么是“吓人”的噱头,其实越来越重要。

每一次关于药品的争议,其实都在提醒大家:健康这件事,不能只靠听说,更不能靠情绪化的判断。

不仅是药品,日常生活中的很多选择,也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健康。

比如饮食习惯。很多中老年人爱吃咸菜、腊肉、烟熏鱼,这些食物虽然下饭,但如果摄入过量,也可能增加某些致癌物的暴露风险。

再比如作息习惯,常年睡眠不足、情绪紧张,对血压的影响有时候比药物还大。还有运动问题,不少人因为腿脚不便就干脆不动了,但其实每天哪怕多走几步路,也能对血管健康带来积极影响。

这些看似跟“降压药”无关的细节,才是真正决定长期健康的关键。

而药物,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对于这次的药品召回,不妨放平心态,看清来龙去脉,然后做出理性选择。

不是每一次“含致癌物”都意味着危险临近,也不是每一款被召回的药都一定出现在药箱里。

但每一次这样的事件,都可以成为一次契机,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管理。

有时候,健康不是靠“听风就是雨”保障的,而是靠一点点的了解、判断和坚持。

声明: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国家药监局.关于沙坦类药品中亚硝胺类杂质控制的公告[EB/OL].(2023-06-15)

[2]陈庆华.沙坦类药物中亚硝胺杂质限量指南解读[J].中国药事,2024,38(02):243-247.

[3]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生活饮食与致癌物暴露风险评估报告[R].2022.

来源:内科冷知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