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做得越多,患癌风险越大?研究发现:这样做可降低辐射危害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9 17:45 1

摘要:CT检查,很多人听着熟,心里却总是七上八下。老王上周刚做完第三次,一边拿报告单,一边悄悄问我:“医生,我听说CT多了会得癌,真的假的?”

CT检查,很多人听着熟,心里却总是七上八下。老王上周刚做完第三次,一边拿报告单,一边悄悄问我:“医生,我听说CT多了会得癌,真的假的?”

这个问题,不是老王一个人在问。门诊里、病房里,连我表弟都在问。他刚入职不久,公司体检被安排了胸部CT,结果吓得一晚上没睡。

先说结论——CT的确存在辐射风险,但不是“做一次就致癌”这么吓人。关键在于你做了几次、为什么做、谁给你开的、有没有必要。

我们一个个关口聊清楚。

第一关:CT的辐射,到底有多大?

CT的辐射,是电离辐射的一种,和核电站、放射治疗用的是同一类。一次胸部CT,辐射剂量大约是7毫西弗,是普通X光的几十倍,相当于你在自然界晒两年太阳的总量。听起来是不是有点惊人?

但和癌症之间不是“有辐射=得癌症”这么简单。真正让人担心的,是频率和累积剂量。2013年《中华放射学杂志》一项研究指出,累计接受50毫西弗以上电离辐射者,未来20年患癌风险明显升高。这个剂量,大约是做7次胸部CT的总和。

也就是说,低频次、合理指征下的CT风险非常低,不必谈“辐”色变。但如果频繁检查、无指征滥用,那就真是在透支未来的健康。

第二关:谁在默默承担这个风险?

你可能以为“CT多半是老年人做的”,但现实更复杂。越来越多年轻人、儿童、孕妇正在被CT“照顾”。

儿童是最脆弱的一群。英国《柳叶刀》2012年发表的一项大规模回顾研究显示,在10岁前接受5次以上头颅CT的孩子,成年后患白血病和脑瘤的风险增加2-3倍。儿童组织细胞尚未成熟,对辐射的修复能力弱,辐射对他们来说,不是“多了点”,而是“伤得深”

还有孕妇。虽然现代CT对胎儿的影响已被极大控制,但怀孕前3个月正是胚胎器官发育期,任何辐射都有潜在风险。很多孕妇因为牙疼、腹痛去急诊,不说自己怀孕了,医生一开CT,后悔都来不及。

第三关:CT滥用,是怎么发生的?

别怪患者,有时候,是医生太“保险”。门诊中常见这种场景:病人说:“医生我这头疼两天了,拍个CT放心点吧。”

医生一想:“我说不拍,万一漏诊了家属闹怎么办?”一拍了之。

防御性医疗,是CT滥用的幕后推手之一。再加上一些体检机构打出“高端套餐”,动不动就“全身CT”,听起来豪华,实则隐患重重。

还有些患者自己“点单”,听说CT能查癌、能安心,一年拍两三次,把免费体检当成“扫描仪”,完全没意识到自己正在积累不必要的辐射

第四关:CT致癌,真的有证据吗?

有。不是传说,是被实锤过的。

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一项长期追踪显示,每年因CT引发的新增癌症病例,约占全部癌症发病数的1.5%-2%,多数集中在高频次接受CT的人群中。尤其是腹部和骨盆CT,辐射剂量高,累积风险更大

但这不代表你做了一次CT就会得癌。癌症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多因素叠加的结果。就像抽烟不是一根致癌,而是几十年累积的后果。CT也是,不怕一次,就怕年年照、月月拍。

第五关:有没有办法降低CT的辐射危害?

有,而且是很多人不知道的。

第一,问清楚“有没有必要”。不是每个头疼都要拍头颅CT,不是每个咳嗽都要拍胸部CT。医生不是“阻止你检查”,而是“替你避坑”。

第二,能替代的就替代。磁共振MRI,它不带辐射,成像质量也高,特别适用于脑部、关节、脊柱等部位检查。虽然价格略贵,时间稍长,但对身体“零辐射”。

第三,做“低剂量CT”而不是“常规CT”。特别是在肺癌筛查中,低剂量螺旋CT(LDCT)已经成为标准推荐。研究表明,它在发现早期肺癌的同时,辐射量只有普通CT的五分之一。

第四,记录自己的CT史。这是很多人忽略的一步。你可以用手机备忘录,记下每次CT时间、部位、原因。很多患者自己都忘了,医生也查不到,这就容易重复拍、重复辐射

第五,不要迷信“全身CT”。它不是“查癌利器”,而是“全身照射”。目前没有任何权威指南推荐健康人群做“全身CT体检”,这种体检方式反而可能带来假阳性、过度诊断和不必要的辐射暴露

第六关:谁最该关注这个问题?

医生要有边界感,患者要有判断力,政策要有规范性。

国家卫健委早在2018年就发布了《医学影像检查合理使用管理规范》,明确CT检查必须有明确临床指征,不得滥用。但纸上规矩,如何落地,靠的是每一位开单医生的自律,也靠患者的主动提问。

医院也在努力。越来越多的单位引入辐射剂量控制系统,医生开单时能看到“本次CT辐射量”和“患者历史剂量”。这是一种提醒,也是一种保护。

我们每个人都在和健康赛跑。你不需要拒绝CT,你需要认识CT、理解它、合理使用它。结尾这一段,送给每一个曾在CT门口犹豫过的人——

CT不是洪水猛兽,但也不是万能保险。它像一把刀,能切病灶,也能伤身体。关键不在刀本身,而在谁拿着它、怎么用。

我们不能控制每一次病变,但我们可以控制每一次决策。别让“怕漏诊”成为“被滥查”的借口,别让“心安理得”变成“暗中积累”。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李毅.CT检查中的辐射暴露与防护[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3,47(9):801-804.
[2]张静,刘娜.儿童CT检查的辐射风险与医学应对策略[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20,36(1):123-125.
[3]王磊.医学影像检查合理使用管理现状及对策[J].中国卫生管理,2019,36(4):287-290.

来源:任医生谈健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