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了智能手机后,现在很多人都不看电视了,会用手机了解很多事情,相信天气是每个小伙伴都关注的。但是大家是否会想起以前每晚《新闻联播》结束的时候,那个熟悉的旋律响起——《天气预报》来了。
有了智能手机后,现在很多人都不看电视了,会用手机了解很多事情,相信天气是每个小伙伴都关注的。但是大家是否会想起以前每晚《新闻联播》结束的时候,那个熟悉的旋律响起——《天气预报》来了。
在还没有智能手机的年代,这短短几分钟,却是很多人安排第二天行程的重要参考。尤其是上班族、农户、出差党,几乎天天离不开它。
而节目主持人宋英杰,也成了家喻户晓的“天气先生”。他穿着西装、语速平稳、手势准确,一本正经讲解天气走向的样子,成为好几代人的共同记忆。
大家都默认:能在央视主持节目这么多年,肯定是端稳了“铁饭碗”的人。
但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宋英杰其实一直是个“临时工”?!而且这一干,就干了将近三十年…
这事说起来,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上世纪80年代末,电视逐渐普及,央视的《天气预报》还处于“初级阶段”:基本上就是一张静态天气图,配上画外音讲解。
很多观众反馈:“看不懂”“不直观”“听了像没听”。于是气象局和央视一合计:得改!得找个真人出镜来讲天气!
找谁来讲?气象局领导一眼相中了当时在局里做科研工作的宋英杰。
宋英杰是正经气象专业出身。19岁考上北京气象学院(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的是大气动力学,天天跟天气图、数据打交道,是典型的“理工男”。
他本来在气象局做科研做得好好的,从来没想过自己能跟“主持人”这三个字扯上关系。
所以当领导第一次找他说“要不要试试去做天气预报主持人”时,他想都没想就拒绝了。
我可是搞气象科研的,学了这么多年专业知识,难道就去当个读稿子的?太浪费了。
但领导没放弃。隔年又来找他,这次换了个说法:“就当是个兼职,不耽误你搞科研。录节目也就晚上六七点的事,试试看?”
话说到这份上,宋英杰也不好再推辞。心想着:行吧,就当帮个忙,兼职就兼职。
没想到这一“兼职”,就从1993年3月1日一路干到了快退休。
别看只有100秒,难度真不小
很多人觉得播天气预报不难,不就是说“晴/雨/气温”吗?
但真正做起来,完全是另一回事。
那个时候,宋英杰每天下午5点多才能收到当天最新气象稿,内容密密麻麻至少五六页。他必须迅速提炼关键信息,整理成一段100秒内能完整播报的口播稿。
最要命的是:当时没有提词器!
所有内容,必须全部背下来。不仅如此,播出时间误差不能超过3秒,说错或超时一次,扣50元。
在这样压力下,宋英杰30年来只被扣过5次钱(合计250元),业务能力堪称“天花板级别”。
还有更难的:演播室里没有真实地图!他站在一块纯蓝幕布前,所有城市点位、天气符号的位置,全靠自己想象和记忆,手指哪、点哪,必须一次到位。
为了熟练,他闭着眼睛练习了一个多星期,才终于能把全国地图“装进脑子里”。
虽然是央视荧屏上的“熟脸”,但宋英杰的身份始终是气象局的编制人员,在央视属于“外包临时工”。
意味着什么?央视正式员工的福利,比如分房、津贴等等,他统统没有。
很多人说他傻:没名没份干那么多年,图啥?
但他自己很坦然。在他看来,气象才是自己的老本行。主持是“兼职”,科普天气知识、让更多人看懂气象,才是正经事。
即便节目录制占用大量时间,他也从没放下对气象专业的研究。尤其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他更是投入十年心血,写出《二十四节气史》一书,成为这一领域的权威科普者。
去年12月,已经退居幕后多年的宋英杰,曾再度短暂回归《天气预报》。58岁的他往镜头前一站,还是那熟悉的味道,瞬间勾起无数人的回忆。
他说:“只要节目需要,我可以一直在那里。”
回头再看,宋英杰这份坚持了三十年的“兼职”,值吗?
或许答案早已写在他的职业生涯里:干一件事,不是因为身份、待遇,而是真正热爱、真正觉得有价值。
这或许才是真正的“铁饭碗”。
这样的故事,是不是也让你对每晚七点半那熟悉的几分钟,有了新的认识?
免责声明:本文素材来自于网络,若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或存在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本文作者无意针对,影射任何个人或组织。本文内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赞同文章中所转述的观点,行为。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关所产生的任何问题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
来源:小影扒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