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要是回到几千年前,让你在橄榄树和葡萄藤之间选一种灌溉,你会怎么选?这可不是随便问问,在5000到2600年前的黎凡特地区,就是现在的叙利亚、以色列一带。
承载葡萄的容器
要是回到几千年前,让你在橄榄树和葡萄藤之间选一种灌溉,你会怎么选?这可不是随便问问,在5000到2600年前的黎凡特地区,就是现在的叙利亚、以色列一带。
青铜与铁器时代的农民每天都要面对这个关乎生计的抉择。而答案出人意料,他们大多认准了葡萄藤。
杜伦大学的考古学家丹・劳伦斯团队在《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期刊上公布的研究挺有意思,他们分析了当地考古遗址出土的1500份烧焦种子和木材样本。
靠里面的稳定碳同位素找到了答案。这种同位素能反映植物生长时的水分含量,而且不会随时间消失,就像给古人的种植习惯拍了张“快照”。
结果发现,不管是橄榄还是葡萄都需要按照传统方式灌溉,但古人给葡萄浇的水明显更多,甚至把葡萄种到了不浇水就旱死的地方。这背后全是实在的算计。
承载葡萄的容器
橄榄树看着皮实,可传统品种要种七八年才结果,就算是改良品种,一棵树一年的管理成本也不低。而葡萄挂果快,投入的灌溉精力虽然多,但能更快见回报。
更关键的是市场需求。橄榄油和葡萄酒都是当时的硬通货,能卖到美索不达米亚等地。但葡萄酒比橄榄油更易运输,也更受商队欢迎,就像现在的“畅销货”。
劳伦斯算过一笔账:同样的土地种葡萄,通过酿酒卖出去的收益,比种橄榄榨油高不少。对靠天吃饭的古人来说,这可是生死攸关的选择。
葡萄
这种让古人青睐的果子,后来还漂洋过海来到了中国。不过葡萄刚来的时候可没那么“接地气”,最早在西汉之前传入新疆,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才进入内地,但那会儿也就皇宫里能见到,普通老百姓根本吃不上。
真正让葡萄普及的是魏晋时期。少数民族进入内地,带来了种植技术,还有和西域的交往没断,葡萄品种的驯化问题也解决了。
魏文帝曹丕就特别迷葡萄,还专门下诏给大臣们夸:“这果子太好吃了,甜而不腻,脆而不酸,还能酿酒,喝着比别的酒舒服,醒酒也快,别的果子根本比不了!”
葡萄的传播
连朝廷重臣钟会都在自家院子里种葡萄,写完《葡萄赋》还到处显摆,可见当时葡萄多受欢迎。到了南北朝,种葡萄的技术更成熟了。
《齐民要术》里详细写了葡萄怎么过冬、怎么晒干、怎么储存,虽然只是附在桃李种植的章节后面,但已经能看出人们多重视它了。
北朝时,长安、洛阳这些大城市周边种满了葡萄,梁朝的庾信出使北魏时,吃到邺城的葡萄都忍不住夸“味道太奇妙”,而长安近郊更是“园种户植,接荫连架”,比汉代的种植规模大多了。
葡萄
最风光的还要数唐代。这会儿葡萄终于走进了寻常百姓家,品种也多了起来,有新疆的马乳葡萄,还有山东贝丘的“王母葡萄”,太原的葡萄甚至成了给皇宫的贡品。
葡萄酒酿造技术也正式传来,王翰写的“葡萄美酒夜光杯”一出来,更是让这种果子成了文人墨客的最爱。刘禹锡、韩愈专门写《葡萄歌》讲种葡萄的门道,杜甫一句“一县葡萄熟”,直接道出了当时葡萄种植的盛况。
不管是黎凡特的农民还是中国的古人,偏爱葡萄可不只是因为味道好。对青铜时代的中东农民来说,气候越来越干旱,灌溉水得用在刀刃上。
葡萄虽然费水,但抗风险能力比橄榄强,就算遇上小旱灾,只要浇足水就能有收成,而橄榄一旦缺水就容易绝收。这种“性价比”的考量,和现在农民选种作物的逻辑一模一样。
古人笔下的葡萄
而葡萄能在中国流行,还因为它成了文化交流的纽带。从西域传来的不只是葡萄本身,还有种植技术、酿酒方法,甚至连器物上都开始出现葡萄纹。
唐代的银碗、香囊、铜镜上,到处都是葡萄和花鸟、瑞兽搭配的图案,成了当时最时髦的装饰。就像现在我们吃着进口水果,其实也是在感受不同文化的碰撞。
杜伦大学的劳伦斯说得好:“古人的智慧不比现代人差。”他们在几千年前就懂得权衡风险和收益,懂得跟着市场和气候调整种植策略。
现在我们吃着酸甜的葡萄,喝着香醇的葡萄酒,其实也在享用古人用经验和智慧留下的“甜蜜遗产”。从黎凡特的葡萄园到唐代的酒坊,这颗小小的果子里,藏着的可是跨越千年的生存智慧和文化密码。
来源:暮时史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