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术后粘连性梗阻于外科而言,是时常可见的一类病症,在外科临床诊疗过程中较为普遍,给患者的术后恢复带来诸多挑战。常常在做了腹部或者盆腔手术之后出现。
术后粘连性梗阻于外科而言,是时常可见的一类病症,在外科临床诊疗过程中较为普遍,给患者的术后恢复带来诸多挑战。常常在做了腹部或者盆腔手术之后出现。
粘连性肠梗阻(AIO)最常见的原因就是术后粘连。肠梗阻(Intestinal obstruction, ILEUS)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肠腔部分梗阻,甚至完全堵塞。
因肠内容物无法正常通行而引发的一类病症,其主要临床特征表现为腹部疼痛、腹部鼓胀、呕吐,以及完全或部分丧失排气排便功能,同时可能伴有肠鸣音减弱、消失或异常亢进等症状。
发生肠梗阻后,除了发生肠道本身的病理性改变外,因肠屏障功能损伤、机械性损伤、菌群移位、腹腔粘连、炎症反应等原因。
除此之外,还可能诱发一系列全身性病理改变,病情恶化时,可引发感染性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等严重后果,甚至直接威胁生命安全。
依据梗阻程度的差异,肠梗阻可被划分为完全性肠梗阻与不完全性肠梗阻两类。
不完全性肠梗阻(Imcomplete intestinal obstruction,IIO)腹胀、腹痛、呕吐的程度较轻,多为慢性起病,可有部分排气排便。
重症监护技术的实施、小肠减压手段的运用,加之抗生素与生长抑素等药物的合理使用,使得因小肠梗阻引发的死亡率得以显著降低。
在治疗原则上,不完全性肠梗阻尚未达到手术指征,一般推荐使用非手术的保守支持治疗方案,如转化为完全性肠梗阻,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则需及时采用外科手术,以缓解梗阻情况。
美国东部创伤外科学会(Eastern American Society of Trauma Surgery,EAST)和世界急诊外科学会(World Society of Emergency Surgery,WSES)的共识中一致提出,没有腹膜炎、没有肠坏死、没有肠缺血的小肠梗阻。
推荐先行尝试非手术治疗,尤其对于重要器官存在合并症、免疫功能低下,手术风险较大者,应多选用非手术治疗 。
因此参照以上治疗指南,对于术后粘连性肠梗阻在没有出现以上紧急情况时,可以采用非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几点:禁食、补液、补充水电解质,超过1周的禁食患者需肠外营养治疗;胃肠减压,可减轻肠道内压力,进而减轻梗阻症状。
疼痛较明显的患者可使用解痉药物,但避免使用止痛药物;动态监测腹部体征的变化,定期进行影像学评估判断病情变化。
生长抑素系一种含有14个氨基酸的环状肽类激素,广泛分布于神经系统和胃肠道,对胃肠液分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在禁食水的基础上应用生长抑素,可使消化液分泌减少90%,从而减少梗阻部位以上液体积聚。
该治疗策略对于促进肠道血液的正常流通、修复受损的肠道黏膜屏障以及加快炎症反应的减缓有着积极作用,同时对改善肠道水肿情况亦效果显著。
由于可为胃肠功能的改善奠定基础,被广泛应用于术后小肠梗阻 、假性肠梗阻以及神经内分泌肿瘤引起的小肠梗阻和恶性肠梗阻治疗中。
有报道对于腹部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患者,其临床总有效率为96.97%,高于对照组的75.76% (2=6.304,P=0.012)。
在常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联合使用了生长抑素和经胃管注入76%的泛影葡胺治疗40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发现这种方法能够有效地降低患者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并缩短治愈时间。
在有学者的研究中,他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了奥曲肽治疗42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结果显示,总有效率高达97.7%,明显高于仅采用常规治疗的79.1%的有效率。
对256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的治疗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采用生长抑素进行治疗的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接受常规治疗的对照组患者。
针对完全性肠梗阻,手术治疗虽为可行选择,但因其伴随较高风险、易引发多种并发症,并且术后复发概率较大,故通常不作为首选治疗方案。
当保守治疗难以达成预期成效,又或者粘连性肠梗阻患者出现肠管绞窄、完全性梗阻等严重状况时,手术治疗便成为首要之选。
近年来,腹腔镜技术日新月异,微创手术在治疗粘连性肠梗阻方面逐步彰显其别具一格的优势,成为众多患者和医生青睐的治疗方式。
与传统开放式手术相比,微创手术不仅能够有效降低术后再次粘连的风险,还能显著减轻患者的术后疼痛,促进胃肠蠕动功能的快速恢复。
因此,微创手术已成为当前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首选方案。在手术过程中,肠管的过度膨胀可能使肠壁变得薄弱,从而增加术中意外肠穿孔的风险。
综上所述,针对粘连性不完全性肠梗阻的治疗,目前尚未有统一指南明确推荐某种特效药物。
在临床上,治疗肠梗阻主要的方法依旧是保守基础治疗,但在治疗中梗阻持续不缓解,转化为绞窄性肠梗阻, 需中转手术治疗。
但手术后,因手术刺激导致肠壁出现炎症水肿、粘连,从而可能再次发生梗阻,容易陷入“梗阻-手术-再梗阻”的循环。
治疗周期的延长,不仅为患者增加经济负担,还直接影响到患者恢复自主饮食的时间、情绪的稳定以及医患间的治疗依从性。
单纯西医治疗虽然能够缓解临床症状,稳定生命体征,但对肠胃蠕动,胃肠动力的恢复效果不彰,尚无法满足完全性肠梗阻治疗需求。
探索中西医结合的治疗举措,有望更为有效地减轻患者症状,提升康复的预期成效。
近年来,临床上频繁见到通过经方加减或根据个人经验自拟方进行口服治疗肠梗阻的案例报告,其中以承气汤类方剂的研究居多。
有学者利用桃核承气汤口服针对手术后出现的粘连性小肠梗阻进行了治疗,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另外则选择自拟的祛瘀渗湿汤口服,并结合神阙穴的艾灸治疗肠梗阻患者。
这种方法不仅有效降低了IL-6和TNF-α的水平,还加速了患者的饮食功能恢复,对于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治疗效果尤为明显。
有学者于其研究中运用通里散结汤口服之法,对非绞窄性肠梗阻予以治疗。
相比西医常规治疗方法,通里散结汤在促进患者排气、缓解腹胀与腹痛、 恢复肠音、减轻腹部触痛以及提高术后生活质量等方面均展现出优越性。
这些研究共同表明,通过中药内服的方式治疗不完全性肠梗阻,可以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现代对大承气汤的药理研究提示,大黄中的蒽醌类衍生物和芒硝中的水硫酸都可以加快肠蠕动。
穴位贴敷历史悠久,最早于《黄帝内经·素问》中便有关于穴位贴敷治疗的记载。
在肠梗阻的治疗中,穴位贴敷的常用穴位是神阙穴与关元穴,神阙穴位于任脉,为腹壁最薄之处,内联六腑,通行诸经百脉,为脏腑气机升降之枢纽所在。
《理瀹骈文》有言:“中焦之药,以药切粗末,炒香布包敷脐上,为第一捷法。”
《类经图翼》中记:“脐, 夫生之门即死之户,所以人之盛衰安危,皆系于此者,以其为生命之源,此虽至阴之地,而实元阳之宅。”
关元穴是小肠之募穴,属任脉,为足三阴、任脉交会之穴,具有培元固本、补益下焦之功。
近年来,穴位贴敷法治疗肠梗阻的应用日渐广泛。通过结合穴位贴敷和内服中药的方法,可以更有效地促进患者的术后恢复,缓解肠梗阻等相关症状。
诸多外治法经验表明,中医外治疗法治疗肠梗阻卓有成效,脐部是腹前壁薄弱区,这里的表皮角质层相对薄弱,屏障功能不强。
同时在脐下方并没有脂肪层,皮肤筋膜与腹膜之间直接贴合,区域内含丰富的微血管等构造,因此通过脐部用药时显示出其药物穿透力好、敏感度高、吸收迅速的特性。
鉴于西医在非手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方面的方案相对单一,近年来,众多临床工作者积极探索并尝试在西医常规保守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中药治疗,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果。
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不但极大地提升了治疗效果,而且有效地改善了患者的生活品质,给患者带来更全面的健康保障。
结果显示,综合疗效率达到96.7%,显著超过仅使用西药疗法的对照组所获得的80%的总疗效率。
此外,与单用西药治疗相比,综合治疗方案在梗阻缓解、肠鸣声恢复、排气和症状消失所需的时间以及整个治疗周期上均表现出明显优势。
有学者以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中“硝菔通结汤”为基底,拟“麻油术菔二石汤”(芝麻油、生白术、鲜莱菔、代赭石、朴硝组成)。
并将该汤剂通过胃管向36名复发性肠粘连梗阻患者施用,并结合现代西医的标准治疗手段。
治疗结果显示,服用药物三日的患者有16人康复;六日服药者康复人数19人;九日服药康复1人,从而使总体治疗成功率达到了百分之百。
总而言之,对于粘连性完全性肠梗阻的治疗,中医药能够运用内服、外治等多样化治疗手段,调节患者胃肠功能,缓解其不适症状。联合西医常规治疗,获益明显。
来源:张医生健康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