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园遛弯,听见两个老太太闲聊:"老张家闺女都三十多了还在家啃老,真是白瞎了重点大学文凭。"
公园遛弯,听见两个老太太闲聊:"老张家闺女都三十多了还在家啃老,真是白瞎了重点大学文凭。"
突然想起心理学教授李玫瑾的话:"孩子的问题,根源都在父母身上。"
仔细想想还真是,那些把孩子养成"废柴"的家庭,往往飘着三种特殊的味道。
一、家里总飘着股"酸菜味"
这种家庭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负能量爆棚。早上起床抱怨鸡蛋煎老了,出门看见邻居家新车要酸两句,晚上看新闻联播都能骂半小时贪官。
就像表叔家,每次去他家都像进了怨气加工厂——表婶抱怨表叔没本事,表叔埋怨领导不提拔,俩人对读初中的表弟就一句话:"你可千万别学我们这样"。
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特别有意思。要么变成复读机,在学校被老师批评两句,能站在走廊上把老师祖上十八代都数落一遍;要么彻底麻木,你说什么他都"嗯嗯啊啊",其实压根没往心里去。
我那个表弟,现在见人就躲,微信朋友圈永远三天可见,活像个装在套子里的人。
二、空气里弥漫着"火药味"
对门的妈妈每次辅导作业,那场面比谍战片还刺激。
孩子刚写错个拼音,当妈的把桌子拍的啪啪响:"猪都比你聪明!",她家孩子写个作业,楼上楼下都跟着听她吵吵。
她家的情绪管理基本靠吼,教育方式就靠打击。
发小阿杰就成长在这种环境里。他爸是退伍军人,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
有次数学他考了96分,回家愣是被罚站两小时,理由居然是"那4分被狗吃了?"。
现在阿杰在银行当柜员,明明业务能力数一数二,每次竞聘主管都临阵退缩。
他说每次要举手发言时,耳边就响起老爸那句"你懂个屁"。
三、屋里飘着股"发霉味"
这种家庭最擅长"双标育儿"。父母自己瘫在沙发上刷短视频,转头就骂孩子不看书;天天念叨"我们这辈子就这样了",却要求孩子必须出人头地。
邻居王姐两口子天天麻将搓得震天响,女儿中考前夜还在客厅"三缺一",结果孩子连普高线都没过,她俩天天说"这孩子真不争气"。
最可怕的是这种家庭会形成"习得性无助"的怪圈。父母越是摆烂,孩子越觉得努力没用;孩子越颓废,父母越觉得"看吧,果然没出息"
四、给家换换"空气净化器"
要打破这种恶性循环,说难也不难。首先得把"语言暴力回收站"改成"情绪缓冲带"。
同事老周有招挺绝,他家玄关挂着个"吐槽箱",谁有怨气就写纸条往里扔,周末开箱讨论。现在他闺女都会写:"爸爸今天吼我的分贝超标了,建议充值耐心会员卡"。
最关键的是要全家一起"动起来"。朋友小雨家有个"成长积分制",父母考证加10分,孩子考满分加5分,攒够50分就全家出游。去年她老公考了二级建造师,闺女拿了物理竞赛奖,一家人去三亚玩得比谁都嗨。这种"全家升级打怪"的模式,比什么鸡汤都管用。
教育学家蒙台梭利说过:"孩子是成人的老师。"
当你责怪孩子不够优秀时,不妨先闻闻家里是什么味道。是阳光晒过的棉被香?还是外卖盒堆积的馊味?
教育不是雕刻时光,而是彼此滋养的旅程。当你停止做"垃圾情绪制造机",孩子自然会变成自带光芒的小太阳。
来源:木西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