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源学习抵达“心流”“心游”,痀偻承蜩关系紧密、更为形象(上

B站影视 2024-12-05 10:31 2

摘要:语文探源学习,包括探源阅读、探源解题与探源作文,探源阅读部分在头条号基本发布完毕,其借助网络、基于好奇心的满足而对课文进行的探源阅读理念,由此可以收获因内驱力实现而体验到“学习至乐”,这完全符合美国积极心理学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教授的奠基之作《心流——最优体验

原创作品,盗版必究;引用与转载,请注明出处。

语文探源学习,包括探源阅读、探源解题与探源作文,探源阅读部分在头条号基本发布完毕,其借助网络、基于好奇心的满足而对课文进行的探源阅读理念,由此可以收获因内驱力实现而体验到“学习至乐”,这完全符合美国积极心理学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教授的奠基之作《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提出的“心流”理念。

但是,经过本人深入探源,其实早在两千五百年前的庄子早已提出并阐释了相关理念“心游”,并且,《心流》一书中提到古代东方寓言“庖丁解牛”是最早的“心流观”,笔者经过对《庄子》一书的反复研读,尤其是对《养生主》篇与《达生》篇的不断深入思考,最终确定:其实,与“心流”理念更加契合的寓言,应该是《达生》篇中的“痀偻承蜩”,而绝非米哈里教授所说的《养生主》中的寓言故事“庖丁解牛”。

前几天我们分析了“庖丁解牛”与“心流”关系不大的深层原因;今天开始,让我们深入阐释为何寓言“痀偻承蜩”更能体现“心流观”。以下内容出自拙作《心游——自乐之道》之《痀偻之承蜩,“心流”更契合》:

通读美国心理学家米哈里教授《心流》,与我国道家典籍《庄子》,笔者以为,此二者的确有共通之处,横跨漫长的时间岁月,横贯东西文化的巨大鸿沟,睿智者的思想居然不谋而合,何其让人崇敬与惊叹!

然而,虽《心流》一书提到了庄子的“庖丁解牛”这则寓言故事,但就其实质来看,与其契合度更高之点,并非《庄子》“养生主”篇之“庖丁解牛”,而是“达生”篇之“痀偻承蜩”。

“达”指通晓、通达,“达生”,就是通达生命的意思。庄子在《达生》篇中,强调了保持自性的重要性。

还是让我们先来看一下其中“痀偻承蜩”这则寓言故事的原文:

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痀偻者承蜩,犹掇之也。

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

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也,若厥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

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痀偻丈人之谓乎!”

故事假托孔子看到一个粘蝉的老人娴熟的动作,然后听其言而领悟“道”。

故事大意是这样的:

孔子到楚国去,走出树林,看见一个驼背老人正用竿子粘蝉,就好像在地上拾取一样。

孔子说:“先生真是巧啊!有门道吗?”驼背老人说:“我有我的办法。经过五、六个月的练习,在竿头累叠起两个丸子而不会坠落,那么失手的情况已经很少了;叠起三个丸子而不坠落,那么失手的情况十次不会超过一次了;叠起五个丸子而不坠落,也就会像在地面上拾取一样容易。我立定身子,犹如临近地面的断木,我举竿的手臂,就像枯木的树枝;虽然宇宙天地很大,万物品类很多,但我一心只注意蝉的翅膀,从不思前想后、左顾右盼,绝不因纷繁的万物而改变对蝉翼的注意,为什么不能成功呢!”

孔子转身对弟子们说:“运用心志不分散,就是高度凝聚精神,恐怕说的就是这位驼背的老人吧!”

粗看这一故事,我们很容易联想到欧阳修的《卖油翁》,想到“熟能生巧”一词——虽然欧阳修此文原是反讽之意,并非一般世俗理解的意思(参见拙作《溯源至乐》之《探究性溯源》)。但《卖油翁》更多强调“唯手熟尔”,着眼于“手”;而庄子借孔子之口,强调的是“用志不分,乃凝于神”,着眼点在“志”与“神”,即用心专一,精神凝聚,就能做成事情,得到成功。

回到该篇标题《达生》,可见庄子此篇主要阐释有关通达生命的道理。然而从表面来看,“痀偻承蜩”又似乎与此无关,却似在阐明做事的道理。

真的是这样吗?

单独拎出这一故事,极易犯“断章取义”的毛病,故我们还是以“痀偻承蜩”为切入点,将《庄子·外篇·达生》整篇贯穿起来读一读——

“痀偻承蜩”之前的文字共有三节:

第一节:“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之情者,不务知之所无奈何。养形必先之以物,物有馀而形不养者有之矣;有生必先无离形,形不离而生亡者有之矣。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悲夫!世之人以为养形足以存生;而养形果不足以存生,则世奚足为哉!虽不足为而不可不为者,其为不免矣。”

通晓生命实情的人,不会去努力追求对于生命没有什么好处的东西;通晓命运实情的人,不会去努力追求命运无可奈何的事情。养育身形必定先得备足各种物品,可是物资充裕有余而身体却不能很好保养的情况是有的;保全生命必定先得使生命不脱离形体,可是形体没有死去而生命却已死亡的情况也是有的。生命的到来不能推却,生命的离去不能留止。可悲啊!世俗的人认为养育身形便足以保存生命,然而养育身形其实不足以保存生命。如此一来,世间还有什么事情值得去做呢?虽然不值得去做却又不得不去做,内中的操劳或勤苦也就不可避免了。

《达生》一开头,就致力于阐释形体与精神的关系。对于生命而言,身形很重要,然而,身形养育好了,还不足以保存生命,于是就避免不了操劳。这是从否定“保养身体的重要性”这一角度,来为作者所提出的论断“保养精神更重要”作铺垫。

第二节:“夫欲免为形者,莫如弃世。弃世则无累,无累则正平,正平则与彼更生,更生则几矣。事奚足弃则生奚足遗?弃世则形不劳,遗生则精不亏。夫形全精复,与天为一。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合则成体,散则成始。形精不亏,是谓能移;精而又精,反以相天。”

想要免除操劳形体的情况,不如忘却世事。忘却世事就没有劳苦和拘累,没有劳苦和拘累就算走上了正确的道路,走上了正确的道路就能跟随自然一道生存与变化,跟自然一道生存与变化也就接近于大道了。世俗之事为什么须得舍弃而生命途中的痕迹为什么须得遗忘?舍弃了世俗之事,身形就不会劳累;遗忘了生命的涯际,精神就不会亏损。身形得以保全而精神得以复本还原,就能与自然融为一体。天和地,乃是万物(生长、繁育)的父体和母体,(阴阳二气)一旦结合,便形成物体,物体一旦离散,又成为新的物体产生的开始。形体保全、精神不亏损,这就叫作能够随自然的变化而变化;精神汇集、高度凝聚,返回过来又将与自然相辅相成。

正因为芸芸众生都想要“养形”,即保养身体以保养其生命,那么就要学会忘却世事,因为这样一来,才能避免身体劳累与精神亏损,然后才能使身体保全,使精神能够复原,然后与自然融为一体,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这样才是真正的“涵养生命”。

第三节:子列子问关尹曰:“至人潜行不窒,蹈火不热,行乎万物之上而不栗。请问何以至于此?”

关尹曰:“是纯气之守也,非知巧果敢之列。居,予语女。凡有貌象声色者,皆物也,物与物何以相远?夫奚足以至乎先?是色而已。则物之造乎不形而止乎无所化,夫得是而穷之者,物焉得而止焉!彼将处乎不淫之度,而藏乎无端之纪,游乎万物之所终始。壹其性,养其气,合其德,以通乎物之所造。夫若是者,其天守全,其神无郤,物奚自入焉!

“夫醉者之坠车,虽疾不死。骨节与人同,而犯害与人异,其神全也。乘亦不知也,坠亦不知也,死生惊惧不入乎其胸中,是故逆物而不摄。彼得全于酒而犹若是,而况得全于天乎?圣人藏于天,故莫之能伤也。复仇者,不折镆干,虽有忮心者不怨飘瓦,是以天下平均。故无攻战之乱,无杀戮之刑者,由此道也。

“不开人之天,而开天之天。开天者德生,开人者贼生。不厌其天,不忽于人,民几乎以其真!”

大意是:列子问关尹说:“道德修养臻于完善的至人潜行水中却不会感到阻塞,跳入火中却不会感到灼热,行走于万物之上也不会感到恐惧。请问为什么会达到这样的境界?”

关尹回答说:“这是因为持守住纯和之气,并不是智巧、果敢所能做到的。坐下,我告诉给你。大凡具有面貌、形象、声音、颜色的东西,都是物体,那么物与物之间又为什么差异很大,区别甚多?又是什么东西最有能耐足以居于他物之先的地位?这都只不过是有形状和颜色罢了。大凡一个有形之物却不显露形色而留足于无所变化之中,懂得这个道理而且深明内中的奥秘,他物又怎么能控制或阻遏住他呢!那样的人处在本能所为的限度内,藏身于无端无绪的混沌中,游乐于万物或灭或生的变化环境里,本性专一不二,元气保全涵养,德行相融相合,从而使自身与自然相通。像这样,他的禀性持守保全,他的精神没有亏损,外物又从什么地方能够侵入呢!

“醉酒的人坠落车下,虽然满身是伤却没有死去。骨骼关节跟旁人一样而受到的伤害却跟别人不同,因为他的神思高度集中。乘坐在车子上也没有感觉,即使坠落地上也不知道,死、生、惊、惧全都不能进入到他的思想中,所以遭遇外物的伤害却全没有惧怕之感。那个人从醉酒中获得保全完整的心态,尚且能够如此忘却外物,何况从自然之道中忘却外物而保全完整的心态呢?圣人藏身于自然,所以没有什么能够伤害他。复仇的人并不会去折断曾经伤害过他的宝剑,即使常存忌恨之心的人也不会怨恨那偶然飘来、无意中伤害到他的瓦片,这样一来天下也就太平安宁。没有攻城野战的祸乱,没有残杀戮割的刑罚,全因为遵循了这个道理。

“不要开启人为的思想与智巧,而要开发自然的真性。开发了自然的真性则随遇而安,获得生存;开启人为的思想与智巧,就会处处使生命受到残害。不要厌恶自然的禀赋,也不忽视人为的才智,人们也就几近纯真无伪了!”

这段的中心意思,就是要学会守住自己的“纯和之气”,即守住本性、回归真性,让自己心神归一,这样外物就无法入侵,就无法让自己真正受到伤害。

然后接下来就是通过“痀偻承蜩”的故事来具体阐释如何让自己心神归一以及心神归一产生的效果。

由此可见,作者为了阐释其“通达生命”的生存理念,先由保全生命谈起,从保全形体入手,到忘却外物,再到心神归一,论证思路清晰,说理犹如剥笋般层层深入。(未完,待续)

以上内容均载自拙作《心游——自乐之道》,让我们明天继续深入分析庄子《达生》篇“痀偻承蜩”后面的内容。

关于“语文探源学习”首倡者:

姚丹华,1970年生于上海,笔名稚吟秋声,教育探索者与教育行者,独立写作人,语文学习溯源法首创者,道家文化传播者,发现美国积极心理学理论依据实为道家理念的第一人。

多年荣获上海市古典诗词创作大赛优秀指导教师、上海市古诗文阅读大赛优秀指导教师、上海市中学生作文大赛优秀指导教师等荣誉称号。中国语文报刊协会会刊《语文世界》头版封面人物介绍,《语言文字报》教学版曾整版刊登其溯源教学实录《愚公移山》,北京童立方公司“大家小绘”选题系列丛书之《愚公移山》文字稿主笔。

“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程”全国学术研讨会、全国正道语文学术研讨会、全国中小学课堂智慧教学能力提升研讨会、“四地”语文研讨会、“溯源导读河南项城推广活动”、深圳东莞两地“溯源导读”学术报告会、汉中“追寻大师足迹,探寻阅读源头”国培计划讲座、“生命因与大师邂逅而精彩”南京建邺中学导读互动活动、四川师范大学附属云南昆明实验学校(天娇校区)教师培训、“中国文章学研究会导读导写研究中心第十三届年会暨河南省第二十三届语文年会”、浙江省教育厅“百人千场”名师赴平湖市送教活动特邀嘉宾。

“河南省第四届语文课博会”“教育者论坛”“梦龙诗话”诗歌教育微型论坛、“上海市桃李园学校教学研讨微讲座”等多个语文教学活动特邀嘉宾及主讲者之一,南京十三中语文研讨、东莞市松山湖实验学校语文研讨、河南虞城春来学校座谈会主讲者、全国溯源导读教学展示课《为学》《陈太丘与友期行》《背影》。

“台州、宁波、杭州、上海、嘉兴”五地语文专题研讨古代诗歌专场嘉宾评委,企业文化课《古典诗词与人生境界》、社区公益讲座《溯源导读法家庭推广》、大型公益讲座《我们今天这样学语文》《初中语文学习指导》《站在综合语文素养的高度研究考试》主讲嘉宾。

来源:金城风水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