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明华,我的儿啊!"王李秀芬伸出枯瘦的手,准确地抚摸着儿子的脸庞,"我想起来了,都想起来了!"
"娘,您认得我了?"
王明华颤抖着声音,看着床上突然坐起来的母亲王李秀芬。
32年了,整整32年,这个女人第一次用清醒的眼神看着他。
"明华,我的儿啊!"王李秀芬伸出枯瘦的手,准确地抚摸着儿子的脸庞,"我想起来了,都想起来了!"
王明东听到动静冲进房间,看到这一幕直接跪在了地上:"娘,您真的好了?"
"明东,你也在这里。"母亲的声音虽然沙哑,但思维清晰得让人不敢相信,"我记得你们小时候的样子,记得你爸走的那天,记得我为什么变成这样..."
王明华的眼泪止不住地流:"娘,这些年苦了您了。"
"孩子们,我还记得一件重要的事情。"王李秀芬紧紧握住两个儿子的手,"我们在杭州还有一套房子,一套很大的别墅。"
兄弟俩愣在原地。
01
1992年春天,王李秀芬40岁,是村里出了名的能干女人。
那时王明华刚满16岁,王明东13岁,父亲王德贵在县城建筑队做泥瓦工,一家四口虽然不算富裕,但生活安稳幸福。
王李秀芬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做饭、喂猪、下地干活,忙得像个陀螺。她最大的心愿就是供两个儿子念书,将来能有个好前程。
"明华啊,你要好好读书,将来考个大学,不能像你爸那样一辈子干苦力活。"每天晚上,她都要这样叮嘱大儿子。
王明华学习成绩不错,全县统考经常排在前十名。老师说,按这个势头考个重点大学没问题。
那段时间,王李秀芬脸上总是带着笑容。她经常和邻居们说:"我家明华将来能考大学呢,到时候就能在城里找个好工作了。"
然而,就在王明华高考前两个月,家里发生了一件改变所有人命运的事情。
1992年4月15日,王德贵在建筑工地上从三楼摔了下来。
送到医院时,人已经没了。
王李秀芬接到消息赶到医院,看到丈夫冰冷的身体,当场就晕了过去。
醒来后,她抱着丈夫的尸体哭得撕心裂肺:"德贵,你怎么能丢下我们娘仨啊!明华还要高考,明东还小,你让我们怎么活啊!"
办完丧事,家里的积蓄全部花光。建筑队老板给了三千块钱的抚恤金,说是念在王德贵干活踏实的份上。
王李秀芬拿着这三千块钱,望着两个还在长身体的儿子,整夜整夜地睡不着觉。
"妈,我不高考了,我去打工养家。"王明华看着母亲日渐消瘦的脸庞,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
"不行!"王李秀芬坚决反对,"你爸就是希望你们能读书,怎么能在这个时候放弃!"
她白天下地干活,晚上给人家做针线活,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
邻居们都心疼她:"秀芬啊,你这样下去身体会垮的。"
"没事,只要能供孩子们读书,我再苦也值得。"王李秀芬总是这样回答。
那时的她,眼神坚定,浑身充满了母亲的力量。
02
丈夫去世后的第三个月,王李秀芬突然变了。
那天早上,王明华起床去厨房找妈妈,发现她正对着墙角自言自语:"德贵,你怎么不理我?我给你做了你最爱吃的面条。"
"妈,你在跟谁说话?"王明华走过去,发现墙角什么都没有。
王李秀芬转过头,眼神空洞地看着儿子:"你是谁?为什么在我家里?"
王明华的心一下子沉到了谷底。
从那天开始,王李秀芬彻底变成了另一个人。她不再认识任何人,包括自己的两个儿子。
每天,她要么坐在院子里发呆,要么对着空气说话,有时候还会突然哭起来,喊着"德贵"的名字。
村里的赤脚医生说,这是受刺激过度导致的精神失常,也就是老百姓说的"疯了"。
16岁的王明华一夜之间成了家里的顶梁柱。
他放弃了高考,跟着村里的大叔们去城里打工。每个月挣的几百块钱,要养活弟弟和疯了的母亲。
王明东本来学习也不错,但家里的变故让他无心念书。初中毕业后,也跟着哥哥出去打工了。
兄弟俩白天干苦力活,晚上回到出租屋里,最担心的就是家里的母亲。
"哥,妈这样下去什么时候能好?"王明东经常这样问。
"不知道,但我们不能放弃她。"王明华总是这样回答。
每隔一段时间,他们就要回家看看母亲。每次回去,都会带些母亲爱吃的东西,尽管她已经不认识他们了。
邻居王大婶经常帮忙照看王李秀芬:"明华,你妈这个病,恐怕这辈子都不会好了。你们兄弟俩还年轻,不能被拖累一辈子啊。"
"大婶,不管怎样,她都是我们的娘。"王明华的话里带着坚定。
就这样,32年过去了。
王明华结了婚,有了女儿,但始终没有放弃照顾母亲。
王明东也成了家,有了儿子,每个月都要拿出一部分工资贴补母亲的医药费。
32年来,王李秀芬就像一个不会说话的孩子,需要人喂饭、洗澡、换衣服。
她从来不认识任何人,也从来不主动说话。
直到昨天晚上,这一切突然改变了。
03
王李秀芬恢复记忆的第二天上午,全家人都围坐在她的床边。
"娘,您真的想起什么别墅了?"王明华还是有些不敢相信。
王李秀芬点点头,眼神清澈:"是真的,孩子。那是1991年的事情,你爸出事前半年,我们去了一趟杭州。"
"去杭州?"王明东疑惑地问,"咱家什么时候去过杭州?"
"你们当时还小,不知道这些事情。"王李秀芬缓缓回忆着,"那时候你爸在建筑队干活,认识了一个杭州来的包工头,姓陈。"
张秀兰给婆婆端来一杯热水:"妈,您慢慢说。"
"陈老板人很好,看你爸干活踏实,就说要带他去杭州发展。1991年秋天,我们一家人就跟着去了杭州。"
王明华仔细回想着,那时候确实有几个月他们离开了村子,但他以为只是跟父亲去别的地方打工。
"陈老板在杭州西湖区有个大项目,需要很多工人。你爸去了以后,很快就被提拔为小组长,工资比在县城高了好几倍。"
王李秀芬的记忆越来越清晰:"我们在杭州住了半年,租了一个小院子。你们在那里上了几个月学,还学会了几句杭州话。"
"那别墅是怎么回事?"王明东追问。
"项目快结束的时候,陈老板说要回老家发展,不打算留在杭州了。他有一套别墅要处理,位置很好,但他急着走,愿意便宜卖给我们。"
王李秀芬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那套别墅在西湖区翠苑街道,三层小楼,还带个大院子。陈老板要价十万,但看在你爸帮了他大忙的份上,八万块就卖给我们。"
"八万?"王明华倒吸一口凉气,"咱家哪有那么多钱?"
"是没有。"王李秀芬苦笑了一下,"但陈老板说可以分期付款,先付三万,剩下的钱可以慢慢还。"
"那后来呢?"
"你爸觉得是个好机会,杭州那么好的地方,房子以后肯定会涨价。我们就拿出了全部积蓄,又借了一些钱,凑够了三万块的首付。"
王李秀芬的眼中闪过一丝痛苦:"房产证都办好了,写的是我和你爸两个人的名字。我们本来计划在杭州定居,让你们在那里念书。"
"可是为什么又回来了?"张秀兰问。
"因为你爷爷突然病重,我们不得不赶回来照顾老人。原本只想回来几个月,等处理完家里的事情再回杭州。"
王李秀芬的声音哽咽了:"谁知道你爷爷的病一直不好,拖了大半年。等他去世的时候,你爸也在建筑工地出了事故..."
房间里陷入了沉默。
过了很久,王明华才开口:"娘,那房产证呢?"
"应该还在那个红木盒子里。"王李秀芬指向房间角落的一个旧木箱,"32年了,我一直记得那个地址:杭州市西湖区翠苑街道翠苑二区15幢。"
04
第三天上午,兄弟俩真的在母亲的旧木箱里找到了一个发黄的牛皮纸袋。
打开一看,里面确实有一本房产证,还有一些当年的照片和收据。
房产证上的地址正是:杭州市西湖区翠苑街道翠苑二区15幢。
产权人:王德贵、王李秀芬。
"这...这是真的?"王明东拿着房产证,手都在发抖。
王明华仔细查看着那些照片,其中有几张确实是在一个漂亮的小楼前拍的。照片上的父母都很年轻,还有幼时的自己和弟弟。
"32年前的杭州房子,现在得值多少钱?"王明东咽了咽口水。
"我查查。"王明华拿出手机,搜索了一下翠苑二区的房价信息。
结果让他们目瞪口呆:翠苑二区现在的房价每平米四万多,如果真是三层别墅,保守估计也值一千多万。
"哥,我们真的发财了?"王明东激动得语无伦次。
"先别高兴得太早。"王明华比较冷静,"32年了,谁知道房子现在是什么情况?说不定早就被人占了,或者已经拆掉了。"
"那我们去看看?"王明东迫不及待。
"去是要去的,但要做好心理准备。"王明华想了想,"即使房子还在,这么多年没人管,各种手续可能都有问题。"
下午,兄弟俩把情况告诉了各自的妻子。
张秀兰听完后,第一反应是担心:"明华,你们不会被骗了吧?天底下哪有这种好事?"
陈慧敏也有同样的疑虑:"万一是假的房产证怎么办?"
"不管真假,我们都要去看看。"王明华做出了决定,"如果是真的,那就是老天爷给我们家的补偿。如果是假的,也当去杭州旅游了。"
当天晚上,兄弟俩订了第二天去杭州的火车票。
"娘,我们明天去杭州看房子,您在家好好养身体。"王明华握着母亲的手说。
王李秀芬点点头:"去吧,孩子们。那套房子是你们爸爸留给我们的唯一财产,不能就这样丢了。"
"妈,如果房子真的还在,以后您就不用住这个破院子了。"王明东安慰着母亲。
"傻孩子,妈这辈子亏欠你们太多了。这32年来,你们为了照顾我,都没能好好发展。如果房子能卖个好价钱,你们也能过上好日子了。"
听到这话,兄弟俩都红了眼圈。
32年的照顾,32年的坚持,如果真的有这么一个奇迹般的回报,那该是多么的不容易。
夜里,王明华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
张秀兰轻声说:"你说,这件事是不是太巧了?妈妈刚好在这个时候恢复记忆,刚好想起了房子的事。"
"可能是老天爷的安排吧。"王明华望着天花板,"我们照顾了她32年,她用这种方式来回报我们。"
"如果房子真的值那么多钱..."
"别想那么多,明天去了就知道了。"
但王明华的心里,其实也充满了期待和不安。
05
早上六点的火车,兄弟俩带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踏上了去杭州的旅程。
八个小时后,他们站在了杭州东站的出站口。
"哥,我有点紧张。"王明东攥着手里的房产证。
"我也是。"王明华深吸了一口气,"不过既然来了,就要面对现实。"
他们打车直奔翠苑街道。
一路上,看着杭州繁华的街道和高楼大厦,兄弟俩都有些眩晕。这座城市的发展速度,远超他们的想象。
"师傅,翠苑二区是个什么样的小区?"王明华问司机。
"老小区了,不过位置很好,靠近西湖,现在房价可不便宜。"司机是个本地人,"你们是去买房的?"
"去看看房子。"王明华没有详细解释。
半个小时后,出租车停在了翠苑二区的门口。
这是一个建于90年代的老小区,虽然建筑有些陈旧,但绿化很好,环境整洁。
"就是这里了。"王明华看着小区的标牌,心跳加速。
按照房产证上的地址,他们很快找到了15幢。
这是一栋三层的独栋别墅,外墙是米黄色的,还带着一个不大不小的前院。
"哥,真的有房子!"王明东激动得声音都变了。
王明华也很震惊,但他注意到房子的窗户都贴着封条,院子里杂草丛生,显然很久没人住了。
"我们先去物业问问情况。"
物业管理处的工作人员听说他们的来意,很是惊讶。
"15幢?那套房子空了快30年了!"一个年纪较大的保安说,"我在这里工作了15年,从来没见有人住过。"
"那为什么贴着封条?"王明华问。
"这个你们得去房管所问,我们也不太清楚。"工作人员查看了他们的房产证,"证件看起来是真的,但具体情况你们还是咨询相关部门吧。"
从物业出来,兄弟俩又回到了15幢别墅前。
"哥,我们进去看看?"王明东跃跃欲试。
"封条还在,我们不能随便进去。"王明华比较谨慎,"明天先去房管所了解情况,然后再想办法进屋。"
他们围着房子转了一圈,透过窗户往里看,依稀能看到一些老式的家具,还有墙上发黄的照片。
"看样子,这房子确实是我们家的。"王明东越来越兴奋。
当天晚上,兄弟俩住在附近的酒店里,一晚上都在讨论房子的事情。
第二天一早,他们就去了西湖区房地产管理所。
工作人员查询了档案后告诉他们:"这套房产确实登记在王德贵和王李秀芬名下,但因为长期无人居住,被列入了'空置房产'管理。你们需要提供相关证明文件,证明自己的继承权。"
"需要什么证明?"王明华问。
"死亡证明、亲属关系证明、身份证等,还要交一些税费。"工作人员详细解释了手续。
办完这些手续需要一周时间。兄弟俩决定先回山西准备材料,然后再来杭州正式接收房产。
第三天下午,他们又回到了15幢别墅前。
这次,王明华联系了开锁公司,准备打开房门看看里面的情况。
"先生,这个门锁看起来很特别,可能需要一些时间。"开锁师傅研究着老式的铜锁。
十分钟后,随着"咔嚓"一声,房门终于打开了。
兄弟俩深吸一口气,准备踏进这个消失了32年的家。
王明华推开门,刚迈进门槛,突然愣在了原地。
王明东紧跟在后面,看到眼前的景象,也瞬间呆住了。
他们兄弟俩站在门口,彻底愣住了。
06
房子里竟然住着人!
一个六十多岁的男人正坐在客厅的沙发上看电视,听到开门声转过头来,三个人四目相对,都愣住了。
"你们是谁?怎么进来的?"男人站起来,警惕地看着兄弟俩。
王明华回过神,掏出房产证:"我们是这套房子的合法继承人,这是房产证。请问您是?"
男人接过房产证仔细看了看,脸色瞬间变了:"你们...你们是王德贵的儿子?"
"您认识我父亲?"王明东惊讶地问。
"认识!当然认识!"男人激动地握住兄弟俩的手,"我是陈志远,当年卖房子给你们的陈老板!"
这个答案让兄弟俩彻底震惊了。
"陈叔叔,您怎么还在这里?"王明华的声音都颤抖了。
陈志远的眼圈红了:"孩子们,我等了你们32年了!"
原来,当年王德贵一家回山西后,陈志远一直在等他们回来。
房子的剩余尾款五万块钱,按当时的约定是可以分期支付的。但王德贵出事后,再也没有消息。
陈志远不忍心收回房子,就一直帮忙照看着。
"我每个月都会来打扫卫生,交水电费,就是希望有一天你们能回来。"陈志远哽咽着说。
"可是我们不知道啊!妈妈疯了32年,什么都不记得了。"王明东眼泪直流。
"我知道,我知道。"陈志远拍着他们的肩膀,"我托人打听过,知道你爸出了事故,你妈受了刺激。我想过去山西找你们,但不知道具体地址。"
客厅的茶几上,还放着当年的一些老照片,都是两家人的合影。
"陈叔叔,这32年您..."王明华不知道该说什么。
"我后来在杭州开了个小公司,日子过得去。但我一直觉得对不起你爸,没能帮助你们家渡过难关。"
陈志远起身去厨房烧水泡茶:"这些年我经常想起你爸,那么好的一个人,就这样没了。你们兄弟俩一定吃了不少苦吧。"
兄弟俩把32年来的经历简单讲了一遍,陈志远听得直摸眼泪。
"好孩子,好孩子!没有抛弃自己的母亲,你们的父亲在天有灵也会安慰的。"
"陈叔叔,那房子的尾款..."王明华提到了最关键的问题。
"什么尾款?"陈志远摆摆手,"32年了,早就不算什么了。当年那点钱,现在连房子一个月的租金都不够。"
他站起来,从抽屉里拿出一叠文件:"这些年房子的所有税费、物业费我都代交了,总共花了十几万。但我不要你们还,就当是对你爸的纪念。"
王明华接过文件,发现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每一笔支出,从1992年到2024年,32年从未间断。
"陈叔叔,您这是..."
"你爸当年帮了我很大忙,没有他,我的项目不可能那么顺利完成。这点事情算什么。"
陈志远指着房间里的家具:"这些都是当年留下的,我定期保养,基本都还能用。房子虽然老了点,但结构很好,稍微装修一下就能住人。"
07
接下来的几天,陈志远带着兄弟俩熟悉了整个杭州。
他们去房管所办理了过户手续,去银行查询了相关资料,去物业公司了解了小区的情况。
一切都比想象中顺利。
房子不仅完好无损,而且由于陈志远这32年来的精心维护,状态保持得相当好。
更让人意外的是,翠苑二区由于位置优越,周边配套设施完善,现在已经成为杭州的热门学区。
房产评估师给出的价格是:1200万元。
"1200万?"王明东听到这个数字,差点晕过去。
"这还是保守估计。"评估师说,"如果装修一下再出售,1500万也不成问题。"
但最让兄弟俩感动的,不是房子的价值,而是陈志远的义举。
32年来,这个素不相识的老人,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他们家的财产。
"陈叔叔,我们不知道该怎么感谢您。"王明华握着陈志远的手。
"不用感谢,这是我应该做的。"陈志远笑着说,"看到你们兄弟俩这么孝顺,你爸在天之灵也会安心了。"
"那您以后有什么打算?"王明东问。
"我准备回老家养老了。"陈志远看着这套陪伴了他32年的房子,"我的使命完成了,该把房子还给你们了。"
当天晚上,兄弟俩商量了很久,最终做出了一个决定。
"陈叔叔,我们想把房子卖掉一部分,留一部分。"王明华说。
"什么意思?"
"我们把这套别墅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卖掉换钱,改善家里的生活条件,让妈妈能得到更好的治疗。另一部分留给您住,您为我们家守护了32年,这是您应得的。"
陈志远连忙摆手:"不行,不行,我怎么能要你们家的房子?"
"陈叔叔,如果没有您,我们什么都得不到。"王明东诚恳地说,"而且我们在山西有自己的生活,这房子空着也是空着。"
最终,在兄弟俩的坚持下,陈志远同意了这个安排。
他们决定把别墅的一楼和二楼卖掉,三楼留给陈志远居住,同时给他一笔养老费用。
08
一个月后,房产交易顺利完成。
兄弟俩获得了800万元的现金,同时为陈志远准备了200万元的养老费用。
回到山西的那天,王李秀芬坐在院子里等他们。
"娘,我们回来了!"王明华远远地喊着。
"房子找到了吗?"王李秀芬眼中充满期待。
"找到了,不仅找到了,还遇到了一个好人。"王明东把陈志远的事情详细讲了一遍。
听完后,王李秀芬老泪纵横:"老陈真是个好人,你爸在天之灵也会感激他的。"
"娘,以后您不用住这个破院子了。我们在县城买了一套大房子,还请了护工照顾您。"
"还有,小雨的大学学费不用愁了,小松的将来也有保障了。"
王李秀芬握着两个儿子的手:"孩子们,这32年苦了你们了。如果我早点恢复记忆..."
"娘,什么都别说了。"王明华打断了母亲的话,"可能这就是命运的安排,让我们在最需要的时候得到这份礼物。"
"是啊,32年的坚持,终于有了回报。"王明东也感慨万分。
那天晚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这是32年来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团圆饭。
王李秀芬看着儿孙满堂,眼中闪烁着幸福的光芒:"德贵,你看到了吗?孩子们都很好,我们家终于苦尽甘来了。"
几个月后,王明华用一部分钱开了个小公司,王明东也投资了一个项目。
王小雨在大学里学习努力,将来想当一名医生,帮助更多的病人。
王小松的成绩也越来越好,经常说将来要考上好大学,为家里争光。
最重要的是,王李秀芬在新的环境和精心的治疗下,身体状况大大改善,精神状态也越来越好。
每当有人问起这段经历,王明华总是说:"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好运,所有的惊喜都是生活对善良的回报。"
32年的坚持,32年的不离不弃,最终换来了这份迟到的礼物。
而在杭州的别墅里,陈志远也过着安详的晚年生活。
每当有人问起他为什么要为别人守护房子32年时,他总是笑着说:"因为我相信,好人终有好报,善良永远不会被辜负。"
这个故事在两个城市之间传播着,成为了人们津津乐道的佳话。
它告诉我们:在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里,依然有人坚持着最朴素的善良,依然有人相信着最简单的美好。
而那些看似平凡的坚持,终将在某个特殊的时刻,闪闪发光。
来源:旅游方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