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资本疯狂涌入中国!高盛带头爆买,A股迎来十年最大机会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9 15:40 1

摘要:资金流向正在发生惊人转变,沉默却力量磅礴——国际资本正以三年来最猛势头回流中国市场。一场从"被低估"到"重新定价"的史诗级行情正在悄然启动。

资金流向正在发生惊人转变,沉默却力量磅礴——国际资本正以三年来最猛势头回流中国市场。一场从"被低估"到"重新定价"的史诗级行情正在悄然启动。

国际金融大佬们罕见地统一了步伐。高盛、摩根大通、瑞银等顶级投行齐刷刷上调中国股票评级,海外资金正以前所未见的规模涌入中国市场。

"这绝不只是技术性反弹,而是全球资本对中国资产认知的彻底颠覆。"一位香港交易员在深夜越洋电话中激动地描述近期市场变化,电话那头传来急促的键盘敲击声。

高盛9月18日发布的研究报告犹如深水炸弹,在投资界掀起巨浪。该行首席中国股票策略师刘劲津团队不仅保持对A股和H股的加仓评级,更预言未来一年两个市场将分别上涨8%和3%。

高盛认为,当前A股正在构建比以往更加坚实的"慢牛"行情。数据表明,国内外机构投资者是本轮上涨的主要推手。

特别值得留意的是,高盛直接建议投资者"逢低买入",重点关注"中国民企精英榜"、人工智能、反内卷及股东回报四大主线。如此明确的操作指引在大行报告中实属难得。

瑞银资产管理中国股票大佬施斌说得更直白:"现在是布局中国市场的绝佳时机。"在他看来,经过深度回调后,中国资产已经跌出了巨大投资价值。

资本市场的认可最终要靠真金白银来验证。截至9月15日,中国海外互联网ETF-KraneShares规模暴涨至94.07亿美元,相比8月底的83.23亿美元狂增13%,正在向百亿大关高速迈进。

全球顶级基金正在用实际行动证明对中国资产的看好。安联神州A股基金的重仓股列表中,中国股票占据绝对C位,覆盖招商银行、中信证券、贵州茅台、中国平安和宁德时代等各赛道龙头。

保德信旗下PGIM Jennison International Opps基金更是大举加仓比亚迪,使其瞬间跃升为该基金第七大重仓。这波操作背后,是国际资本对中国新能源产业链全球实力的高度认可。

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中国科技大佬,正在迎来国际投行的集体重新估值。

高盛将阿里巴巴美股目标价从163美元提升到179美元,港股目标价从158港元调到174港元。最亮眼的是对阿里云业务的估值重塑——从每股ADS36美元直线拉升到43美元,涨幅接近20%。

"这波操作反映了市场对AI驱动云计算增长预期的重新评估。"一位高盛内部人士透露,"中国科技公司正在AI革命中找回自己的主场。"

笔者认为,这次集体上调目标价绝对不是偶然。它建立在"政策+需求+产品力"的三重利好基础上,标志着中国科技企业已经从商业模式创新迈向核心技术突破。

政策方面,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立下明确目标:到2027年重点行业AI Agent渗透率要达到70%。这给头部AI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政策红利和发展机遇。

企业层面,阿里巴巴云端AI相关收入已经连续6个季度三位数飙升,其47%的中国公有云市场份额为AI商业化提供了丰富的落地场景。

在AI技术突破的同时,中国企业正在完成从跟跑到领跑的角色蜕变。这种转变不仅体现在专利数量上,更体现在实际商业化能力和市场占有率上。

新能源赛道同样成为国际资本追逐的香饽饽。自去年下半年开始,超过20家新能源企业排队申请港股上市,国际资本认购热情高涨,掀起了一场港股新能源投资热潮。

摩根大通在研报中毫不避讳地指出:比亚迪、宁德时代等中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建立起显著的领先优势。

数据最能说明问题:5月上市的宁德时代H股国际配售比例冲到92.5%;3月比亚迪完成的56亿美元闪电配售,吸引了大量顶级投资机构抢购。

这波热捧背后,是中国新能源产业链在全球范围内的综合实力提升,从技术创新到规模生产,从供应链完善到市场应用,中国已经打造出全链条优势。

尽管最近有所回升,但中国股市的估值仍然处于全球低位。联博基金市场策略负责人李长风强调:"中国股市正迎来估值修复的关键机会。"

"沪深300指数即便经过近期上涨,其滚动市盈率约13.5倍,相比美国S&P 500指数的21倍仍有明显距离。"李长风用数据证明自己的观点。

景顺中国内地及香港地区首席投资总监马磊看得更深入:"目前,中国股市的市盈率为11.1倍,比美国市场低49%。市场对中国创新能力的信心正在快速提升。"

笔者认为,这种估值差距不会持续太久。随着中国资本市场改革开放深化和宏观经济回暖,中国资产有望迎来持续的估值修复行情。

2025年将是中国智能机器人产业的爆发元年。人工智能正在深度赋能实体经济,全球制造业格局正在重新洗牌。

"具身智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智能机器人作为其典型终端产品,正在迎来史上最佳发展机遇。

预计到2025年,中国具身智能市场规模将达到52.95亿元,占据全球约27%的份额。从机械本体到智能大脑,从单一功能到通用平台,具身智能机器人正在实现跨越式发展。

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在积极推进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等地纷纷出台扶持政策,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

在北京亦庄,"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已经聚集了300多家机器人生态企业,形成超百亿元的产业链规模。

上海成立的"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计划到2027年推动核心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

粤港澳大湾区则凭借完整的供应链体系,拿下了全球具身智能机器人供应链约24%的份额,成为产业发展的强大后盾。

---

截至8月18日,已披露的A股半年报数据显示,超过70家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东中出现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身影,合计持股市值达68亿元,比去年同期大幅增长。

国际资金正在加速回流中国市场,预计全年外资净流入规模有望突破3000亿元。这场由国际资本引领的价值重估大戏,可能才刚刚拉开帷幕。

随着资本市场改革深化与宏观经济企稳,中国资产有望在全球配置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投资者来说,这或许是一个不容错过的时代机遇。

来源:闺蜜财经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