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入睡难还总醒,凌晨睁眼到天亮:躺下后身体累但大脑 “放电影”,半小时到 1 小时都睡不着;睡着后也容易醒,可能被小声音吵醒,也可能无原因醒,醒后难再睡,尤其凌晨三四点睁眼到天亮。倘若此种情况持续超过两周,切不可一味硬扛。应及时采取恰当举措,以免延误,给自身健康
能睡个安稳觉是很多人的日常心愿,但长期睡眠异常可别只归为 “没休息好”,这背后可能藏着抑郁的信号。下面先说说哪 3 种睡眠异常需留意,再聊聊正确的应对方式。
许多人误以为睡眠异常仅表现为“睡不着”或“睡不醒”,实则存在一些易被忽视的状况。倘若这些状况长期出现,人们就需予以更多关注。
入睡难还总醒,凌晨睁眼到天亮:躺下后身体累但大脑 “放电影”,半小时到 1 小时都睡不着;睡着后也容易醒,可能被小声音吵醒,也可能无原因醒,醒后难再睡,尤其凌晨三四点睁眼到天亮。倘若此种情况持续超过两周,切不可一味硬扛。应及时采取恰当举措,以免延误,给自身健康增添不必要的风险。
睡够时间仍疲惫,白天像没充电:晚上睡了 7、8 小时,和平时时长差不多,可早上醒后还是累得像没睡;白天没精神,坐着就想打盹,真躺下又睡不着。这种 “睡不够还睡不着” 的情况,也可能是抑郁的信号。
早醒后情绪差,越想越难受:比平时提前 1-2 小时醒,醒后再也睡不着,脑子里还总琢磨烦心事,越想情绪越差,觉得委屈、难过,甚至对新一天没期待。这种早醒加情绪低落的组合,更要多关注,别当成 “只是今天起得早”。
很多人认为“抑郁引发睡眠不佳”,实则情况远非如此简单。抑郁与睡眠问题更似陷入一种“相互掣肘”的困境,彼此拖累,形成恶性循环。
一方面,抑郁会打乱睡眠节奏。人处于抑郁状态时,脑子里的 “情绪开关” 像出了问题,焦虑、难过的情绪在晚上更明显,让人没法放松入睡,还容易醒;另一方面,长期睡不好也会 “加重” 抑郁倾向。睡眠不足让大脑得不到休息,情绪调节能力变弱,平时能轻松应对的小事,现在可能觉得 “好难”,慢慢变得不想说话、不想出门,进而靠近抑郁。
就像有人一开始只是工作压力大偶尔失眠,没当回事,后来失眠越来越频繁,白天情绪也越来越差,最后查出抑郁。所以别觉得 “睡不好没关系,扛扛就过去”,及时调整睡眠,也是在保护情绪。
发现睡眠异常后,有人慌得不行,有人完全不在意,其实正确做法是先做 2 件事,再判断是否需要就医。
先记录 “睡眠日记”,理清情况:拿个小本子,每天记入睡时间、半夜醒的次数、醒来时间、白天精神状态,还有当天是否有情绪波动(比如开心或难过的事)。记录 1-2 周后,看看睡眠异常是偶尔出现还是持续存在,有没有和情绪相关的规律,这样看医生时,也能更清楚地说明情况。
试试 “简单调整法”,看能否改善:睡前 1 小时别碰手机、电脑,改成看纸质书或听轻音乐,让大脑慢慢放松;每天固定时间睡、固定时间起,哪怕周末也别熬夜、睡懒觉,帮身体养成 “睡眠习惯”;白天抽 10-15 分钟晒晒太阳(注意别晒伤),阳光能帮着调节睡眠和情绪。如果这样调整 2 周后,睡眠还是没改善,情绪也一直不好,就别犹豫,及时去医院睡眠科或心理科看看,医生会根据情况给专业建议。
最后,我想与诸位分享:睡眠异常不过是一个 “信号”,绝非 “判决”。它是身体的提醒,而非命运的定数,不必为此忧心忡忡。发现信号别害怕,及时关注、及时调整,就算需要就医,也只是为了更快回到 “能睡好、心情好” 的状态,没什么好担心的。
来源:震洋健康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