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重点介绍并总结了目前全球常用的 6 个强震动数据库的背景意义、历史发展和数据特点。这些数据库包括:美国的 PEER、USGS 和 COSMOS、日本的 K-NET 和 KiK-net、意大利的 ITACA、土耳其的 TR-NSMN、新西兰的 GeoNet
本文重点介绍并总结了目前全球常用的 6 个强震动数据库的背景意义、历史发展和数据特点。这些数据库包括:美国的 PEER、USGS 和 COSMOS、日本的 K-NET 和 KiK-net、意大利的 ITACA、土耳其的 TR-NSMN、新西兰的 GeoNet 等。通过对比其台站、数据的空间分布,将其分为全球性数据库和区域性数据库,并进一步根据其数据的时间分布和地震参数,比较了不同数据库的特点以及适用范围,最终对不同研究中数据库的选取提出了建议。
1.美国 PEER 数据库 NGA-West2
太平洋地震工程研究中心(PEER)数据库是美国下一代衰减关系(Next Generation At- tenuation,NGA)计划的一个子项目成果。NGA计划是一项多家单位参与、多学科渗透的合作研究计划,由美国地质调查局(US Geolog- ical Survey,USGS)、太平洋地震工程研究中心的生命线计划(PEER-LL)以及南加州地震中心(SECE)的各个顶级专家和团队一起合作发起,旨在为地震危险性分析建立一组全新的地震动衰减关系。在具体工作过程中,逐步构建并完善了 PEER 的数据库。然而,由于逐渐认识到拥有一个共同的高质量数据库的重要性,并且发现 2003 年发起 2008 年结束的 NGA(NGA-West1)计划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不足, 如 NGA-West 过高地估计了小震的地震动,且在小震处经常需要进行不确定性的外推,NGA-West2 的数据库做了适当的补充,使得数据更加充足可靠。
NGA-West2 数据库是在 NGA-West 的基础上,增加 2003 年以来的记录获得的全球性强震数据库。目前共有超过 21540 条三分量地震记录,数量上大约是 NGA-West 的 6 倍。数据库中记录的矩震级从 3.0 到 7.9 不等,震级最高的两次地震事件为 2002 年阿拉斯加的 Denali 地震和 2008 年我国的汶川地震,均为 7.9 级。近年的中强震包括 2003 年伊朗 Bam地震(6.6)、2004 年加利福尼亚 Parkfield 地震(M7.2)、2010 年新西兰 Darfield 地震(M7.0)和 2011 年新西兰 Christchurch 地震( M6.2)。断层距的分布从 0.05 km 至 1533 km不等,常用数据基本分布于 400 km 以内,共涉及 4230个台站。其中有大量的常用地震波,如 1940 年帝谷地震获得的 El Centro 波。从 NGA-West2可以得到其相关信息,包括该地震的发生时间、地点、震级、地震记录的距离信息、反应谱、场地条件等。
NGA-West2 数据库的数据具有极高的格式一致性,所有的数据都具有相同的格式。加速度时程记录的文件后缀为“.AT2”。其数据格式均为 4 行表头和加速度时程记录的组合。其数据格式的一致性对于大批量数据的处理非常便利。4 行表头包含地震名称、地震发生时间、台站名称、记录分量的角度、时程记录的单位、总记录数据的数量和采样时间间隔。PEER 数据库中的数据均为未调幅(un- scaled)和真实的(as-record)未经旋转(unrotated)的数据记录。但是数据已经经过了校正,包括基线初始化、滤波等,可以直接使用 PEER提供的加速度数据得到的速度、位移数据。但 PEER 记录的事前和事后时间并不固定, 有时甚至没有事前和事后。此数据目前能够在 PEER 的网站上的 NGA-West2 数据库获得,并且可以通过自行指定地震事件、记录编号、各地震动参数区间等筛选条件挑选合适的记录进行下载。其数据库下载地址为 http://ngawest2.berkeley.edu/site
2.日本防灾科学技术研究所 K-NET 和 KiK- net
K-NET(Kyoshin network)是一个日本范围内的强震观测网络,其重要特点在于其观测台站超过 1 000 个观测站,以每 20 km 的间隔均匀分布覆盖日本,因此,每次地震的数据都非常丰富。同时,在每个台站,强震仪均安装在地面上经过标准化的观测设施上,目前使用 K-NET02、K-NET06、K-NET11/11A 设备,数据格式统一。K-NET 从 1996 年 6 月起由防灾科学技术研究所(N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 for Earth Science and Disaster Resilience,NIED)运行。KiK-net (Kiban Kyoshin network)同样是一个日本范围内的强震观测网络。 与 K- NET 相比,KiK-net 的仪器除了包括地表的监测仪器,还包括若干位于井下的高灵敏强震仪(构成 Hi-net),其台站总数约为 700 个。KiK-net 是由地震研究促进总部(the Headquarters for Earthquake Research Promotion)牵头的地震调查基础观测项目( Fundamental Survey and Observation for Earthquake Research)发展而来,并由 NIED 负责具体建设。由 K-NET 和 KiK-net 获得的记录将会同步传输到位于日本筑波的 NIED 数据管理中心。公众可以从网络上获取最新的强震数据、K-NET 的场地条件数据以及 KiK-net 的通过钻孔得到的地球物理数据。
K-NET 的台站有 3 个通道,序号 1 至 3分别对应 NS、EW 和 UD 方向。记录的分量可以从记录的文件拓展名得出。KiK-net 台站有 6 个通道的强震数据,第 1 组 3 通道数据对应的是井下传感器获取的数据,而另外 3 通道数据对应的地表传感器获取的数据。序号 1 至 6 分别对应井下 NS、井下 EW、井下 UD、地表 NS、地表 EW 和地表 UD 方向的记录。数据记录文件包括头段和数据区两部分,均以 ASCII 码的格式给出。头段提供地震时间、震中经纬度、深度、震级、台站信息、记录开始时间、采样率、灵敏度等信息。K-NET 和 KiK-net 的数据为实时数据,时效性很高,数据量在不断的扩充中。K-NET 和 KiK-net 的网站地址为 http://www.kyoshin.bosai.go.jp
3.美国 USGS 和 COSMOS 数据库 CESMD
USGS 提供的 CESMD(The Center for Engi- neering Strong Motion Data)数据库也被各种研究广泛使用。其目前包含两个子数据库:美国国内数据库 EDC(Engineering Data Center)和国际数据库 VDC(Virtual Data Centre)。CESMD 的数据库最初由加州地质调查局(CGS)和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共同合作完成。数据库中的数据来源于 USGS 国家强震计划和 CGS 加州强震仪器计划的台站以及地方、州和其他政府机构,甚至有部分全球范围内的地震数据来源于国际组织。而 VDC 则由 COSMOS 提供数据。两个数据库有一些明显的不同。VDC 数据库中只包含震级大于 M5.0 的地震,并且 VDC 的数据库并非实时更新。VDC 往往需要数日的时间才能完成数据的上传工作,对于一些 VDC 没有记录到的近期地震,需要通过查看 CESMD 的快速报告得到具体的情况。
经过对两个数据库的综合整理和统一工作,目前的 CESMD 数据库根据地震发生的震源位置,将所有数据分为两个子数据库,分别用于美国国内和国际的地震研究。截止目前,VDC 包含全球从 1933 年至今的 813 次地震、17 181 个台站的 63 579 条记录,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中国大陆地区仅有 1997 年的4 次地震记录,并没有常用的汶川等国内记录。其数据记录文件包括未校正加速度记录、校正加速度记录、速度记录、位移记录、反应谱及校正加速度记录傅氏谱。其加速度记录文件包括文本头段、整数头段、实数头段、注释及数据区 5 部分,均以 ASCII 码的格式给出。VDC 数据库的下载地址为 http://www. strongmotioncenter.org。
4.意大利加速度数据库 ITACA
意大利也是世界上地震活动频发的国家,有着丰富的地震数据资源,意大利的数据被保存在 ENEA 强震数据库中,但是数据库中的数据并没有统一格式和标准, 使得意大利的强震数据很难被完整地获得。 ENEA 数据库在 1993 年停止运行,其后欧洲数据库的更新也只包含意大利地区 1997-1998 年间的数据,并且欧洲数据库在 2005 年停止日常更新,2005 年以后的数据仅包含了 2008 年 3 月 29 日的冰岛 6.3 级地震。在这种背景下,意大利加速度数据库 ITACA(Italian Accelerometric Archive)于 2005 年应运而生。
ITACA 计划是一个意大利的国家强震数据库计划,目的是创建一个架构良好的、结合数据和台站信息的数据库。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意大利因此改进了其国家加速度台网(the Italian National Accelerometric Network, RAN),RAN 由意大利民事保护部(the Italian Department for Civil Protection,DPC)负责设计、实现和管理。DPC 是一个意大利的国家部门,负责自然和人为原因的突发事件的管理以及相关风险的预见和预防。RAN 网络在意大利地震最为活跃的区域布设了 500 个数字台站,其中 192 个台站是在旧的模拟台站的基础上升级而来的,台站间距在 20 ~ 30 km 之间。
意大利强震数据库 ITAC A 的从2005 年开始, 到 2010 年 7 月基本完成。到2010 年 7 月为止, DPC 资助了该项目,国家地球物理与火山研究所也参与其中。这两个项目包含若干不同领域的专家小组, 包括地震学、地质学、岩土工程、地震工程以及计算机科学。这些小组在数据库建立的各个阶段,如事件数据、记录处理程序的更新、台站标定、开发实际工程应用数据等阶段, 将各种学科的知识结合在一起。目前, ITACA 并没有与意大利强震台网实时链接, 所以数据的上传工作有一定的延迟是不可避免的。其网站地址为 http://itaca.mi.ingv.it
5.土耳其国家强震动数据库 TR-NSMN
土耳其的第 1 个强震观测仪器安装于 1973 年,标志着由灾害事务总局( General Directorate of Disaster Affairs,GDDA)下属的地震研究部门(Earthquake Research Department, RED)开始构建国家强震台网。台网在 1976 年获得了第 1 条数据,在此以后,强震仪器经过了几代的增加或升级,到 2009 年,已经拥有327 个台站,并且所有的台站都是数字记录。
2005 年土耳其强震数据库经过重新编译,将土耳其国家台网的若干地震目录进行了综合整理,并且根据数据的质量和执行的标准进行了归类,同时通过对台站进行地球物理的调查获得了台站的各种场地特征。
目前,土耳其强震数据库共有从 1976 年至今的 5 644 个地震事件的 22 975 条记录。数据库中含有原始和校正后的震级大于 3 的地震记录。对于校正记录,均使用 Akkar 和 Boomer的方法进行滤波等操作。波形数据包含一个 19 行的表头和数据向量,反应谱包含一个 19 行的表头和从 0.01 s 到 100 s 的反应谱数据。土耳其国家强震动数据库的网站地址为 http://kyhdata.deprem.gov.tr
6.新西兰 GeoNet 数据库
GeoNet 由地震委员会( Earthquake Com- mission,EQC)、GNS 科学和新西兰土地信息部门(Land Information New Zealand,LINZ)联合运作。GeoNet 项目建立于 2001 年,目的在于在新西兰建立一个现代化的地质灾害监测系统。GeoNet 项目包含一个地球物理仪器网络、自动化的软件体系和专业的研究人员以期发现、分析和应对在大地震前发生的如地震、火山、滑坡、海啸和缓慢变形等。
新西兰强震数据库包含过去发生在新西兰的大地震的完整信息,包含高品质的数据来源和站点元数据、过去大地震的破裂模型和有明确成分分析的强震记录。它的目的是用于科学家和工程师感兴趣的大型地震建模。数据包括 1971 年 8 月—2016 年11月的5514 次地震的 51604条记录,震级为 3.54~7.85的 70%,也反映出这两个区域台站的密度较高。对于同一次地震而言,获取的记录将会更多。
GeoNet 的每条地震记录由 4 个部分构成,为 Vol1、Vol2、Vol3 和 Vol4。Vol1 为原始加速度时程记录,一个记录包含由地震信息、台站信息、分量方向等参数的文字、数字表头和加速度时程记录。Vol2 为校正后加速度时程记录,包含滤波的截止频率等校正信息和校正后加速度时程记录。Vol3 记录了阻尼比为 1%、2%、5%、10% 和 20% 对应的绝对加速度反应谱。Vol4 记录了傅里叶幅值谱。GeoNet网站地址为 http://www.geonet.org.nz
表1.各数据库地震数量和记录数量统计表
来源:美好的五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