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的一生好像极具对称性和戏剧性,完美诠释了“权力”的双刃剑特性——他既是盛世的缔造者,也是乱世的开启者。毁誉参半的帝王人生,堪称一部复杂而高效,最终却中毒失控的“权力机器”。
兴起于唐隆政变,颓丧于马嵬坡之变;
从太上皇手里接的班,自己又成了太上皇;
创建开元盛世,又引发安史之乱。
他的一生好像极具对称性和戏剧性,完美诠释了“权力”的双刃剑特性——他既是盛世的缔造者,也是乱世的开启者。毁誉参半的帝王人生,堪称一部复杂而高效,最终却中毒失控的“权力机器”。
他就是大唐第三位太上皇——唐玄宗李隆基。
李隆基是唐睿宗李旦的第三个儿子,母亲是窦德妃,非嫡非长。和他爹李旦一样,如果按照正常的继位顺序,李隆基本来是做不了皇帝的。
《旧唐书》记载李隆基为“性英断多艺,仪范伟丽,有非常之表。”
用今天的话说,小伙子性格英武果断,多才多艺,长得也很帅,一看就是个人才。
有些人似乎天生就拿着主角的剧本,在权力斗争中往往立于不败之地,这一点在唐朝尤为可见。毕竟,有着部分开创之功的唐太宗李世民走得就不是顺位继承的权力之路,这属于是李唐王朝的权力基因了。
幼年时,李隆基一家都处在武则天统治的政治高压下,父亲李旦被严密监视控制、母亲窦德妃进宫面圣离奇死亡,李唐宗室们大多也被屠戮。
在李隆基成长的过程中,权力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这也让他深刻认识到,只有把权力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决定自己的命运。就这样,在以武则天为代表的中唐权力乱象下,一部权力的机器就此养成。
神龙政变、景龙政变、唐隆政变、先天政变,从公元705年开始,唐王朝迎来了权力格局剧变的阵痛重生之路。最终,28岁的李隆基脱颖而出,成为了最终的胜利者。在骊山讲武的盛大阅兵昭示中,大唐王朝终于可以拨去女主干政、最高权力频繁更迭的阴霾,昂首走上一条繁荣发展的复兴之路。
新朝新气象,在成为真正乾纲独断的大唐天子后,郭元振、刘幽求、钟绍京、魏知古……这些曾经是李隆基的铁杆支持者和政变功臣们被一一踢出权力中枢,取而代之的是以姚崇、宋璟为代表的治世能臣们。
明君贤相如同精密结合的齿轮,上下同心、革除弊政、励精图治。吏治更清明,人才流动更畅通,行政效率更高,大家干事创业的热情被不断激发,帝国不断产生着正向激励。
在这片稳定的基石上,王朝的生命力蓬勃迸发:政府大力兴修水利,推广先进技术,农业连年丰收;繁荣的农业经济滋养了人口,全国户数激增,比贞观之治时增长了3倍;社会的安定与经济的繁荣,为国家奠定了坚实的财政基础,通过检田、括户等政策,再加上手工业、商业的繁荣,朝廷财税收入稳定而充盈,国库空前丰足。
最终,所有内部的强盛都转化为了对外军事行动的底气与实力,李隆基一改自高宗后期至武周时期军事上被动应付的孱弱局面,重新打出了大唐的国威。
在西北,数次打败日益强大的吐蕃,重新打通了丝绸之路。
在西域,唐军相继平定突骑施、大小勃律,势力远达葱岭以西,中亚各国纷纷归附。
在北方,从开元年间至天宝四载,唐朝联合新崛起的回纥共同攻灭后突厥汗国并册封回纥可汗,彻底解决北方草原由来已久的军事威胁。
在东北,击败契丹和奚族,招抚室韦、靺鞨等当地部族,分别设立渤海都督府、黑水都督府,并册立渤海郡王,将东北广大地区纳入版图,但频繁对契丹、奚的用兵也为之后安禄山崛起提供了基础。
从开元到天宝前期,李隆基改革兵制(从府兵制到募兵制),任用良将节度使(王忠嗣、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使大唐国威再次远播四海,构建了一个疆域辽阔、万国来朝的帝国巅峰。
在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下,李隆基的权力意志与国家利益高度统一。权力机器运转顺畅,输出的是前所未有的繁荣与稳定。
然而,当了二十多年的盛世天子,到了开元后期,李隆基虽然还有着极强的权力欲望,但是进取之心已经逐渐懈怠,政事难以再亲力亲为。后宫王皇后无子,李隆基偏宠年轻且育有皇子的武惠妃,这感觉很像拿到了唐高宗李治的剧本。
开元二十三年,被称作“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入朝拜相,由此开启了他长达十九年的宰相专权生涯。作为政变上台的皇帝,李隆基十分清楚,相比于能直接威胁皇权的太子、宗王,由自己任免的宰相似乎更值得信任。
过往,年轻的李隆基任用宰相如姚崇、宋璟等人都不会超过五年,也是为了防止宰相执政时间过长形成利益集团,但开元后期的李隆基却把大部分繁杂的国政都抛给李林甫处理,自己逐渐迷上了享乐的生活。开元前期那种政治清明、人才通畅的局面逐渐暗淡。
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被权力欲望支配头脑的李隆基更是“一日杀三子”,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被李隆基偏宠的武惠妃以谋反罪陷害,再加上李林甫支持武惠妃儿子寿王李瑁当太子。李隆基不由分说将三个儿子皆处死,流血的夺嫡之争还在深刻地影响着大唐。
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年长的李亨被李隆基立为新太子。李瑁可说是倒了血霉,太子没当成,老婆也没了。
因为在武惠妃去世后,李隆基又看上李瑁的妃子杨玉环。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李隆基强行把杨玉环接到身边侍候自己。
天宝四载(公元745年),六十岁的李隆基册封杨玉环为贵妃,“从此君王不早朝”。
天宝六载(公元747年),李隆基养子、兼任四镇节度使(河东、朔方、河西、陇右)的王忠嗣被李林甫诬陷尊奉新太子李亨而遭下狱受审。天宝八载(公元749年),外放为地方太守的王忠嗣暴病而死。
天宝十载(公元751年),此前已身兼平卢、范阳节度使的安禄山获任河东节度使,兼领三镇。
天宝十一载(公元752年),李林甫死后,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又被67岁的李隆基提拔为右相,专权日盛。
随着李隆基的垂垂老矣,奸相相继成为这台权力机器的“核心处理器”。政治生态遭到极大破坏。
前有李林甫为巩固权位,陷害忠良、压制俊才,同时在军事上大力提拔胡人边将,为安禄山的崛起埋下了伏笔。
后有权势日盛的杨国忠骄横跋扈、卖官贪渎,他和军力最强的胡人节度使安禄山的明争暗斗成为促发安史之乱的一条暗线。
大唐,危机四伏。
终于,划时代的一幕来临了。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在李隆基还在期待着新年宴饮乐舞的时候,来自帝国东北的铁蹄正在奔向长安。
52岁的安禄山终于按捺不住野心,在一向宠信自己的李隆基还在世的时候,举兵十五万以讨伐杨国忠为名南下夺权。
上一次大唐有人大规模起兵造反,还得追溯到讨伐武则天的李敬业。募兵制下,虽然边疆战事频仍,但帝国内部大部分地区都是承平日久、民不聊兵,大部分人都在为身为盛唐的组成部分而骄傲陶醉,包括李隆基。
一直到叛军攻下几座河北重镇后,李隆基才肯相信,安禄山真的造反了!
悲剧来得太快就像龙卷风。
李隆基先后调派威震西域的名将封长清、高仙芝率兵平叛,但封常清临时招募的军队被安禄山训练有素的边军打得大败,连东都洛阳都丢了。封常清被就地免职,只能和高仙芝一起退守潼关。
洛阳一丢,潼关成了长安的最后一道防线。偏偏李隆基又开始微操,他先是听信监军太监的谗言,大敌当前却直接处死高仙芝和封长清,后又催促接替二人坚守潼关的哥舒翰仓促出城迎战。
结果,哥舒翰的八万大军被安禄山的野战军打得全军溃散,潼关失守,哥舒翰本人也做了俘虏。
三个名将就这样草草下场了,这种事在今天看来也是匪夷所思!
兵败如山倒!
眼看着长安是守不住了,李隆基做出了一个违背祖宗的决定:放弃帝都,逃亡巴蜀。
大唐建国一百三十多年,经历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如今却连都城也守不住了。
更加让人失望的是,后来这样放弃都城逃跑唐朝天子还有好几位。
长安,难再长安。
大唐,从此不再是大唐了。
逃出长安,行至马嵬驿,李隆基之前埋得又一个雷响了。作为靠政变上台的皇帝,李隆基极度不信任自己的儿子,在处死太子李瑛后立了第三子李亨,却又和宰相势力联合打压李亨搞政治平衡。作为标准的太子党,王忠嗣就是这样被搞下台。
“及立上为太子,林甫惧不利己,乃起韦坚、柳勣之狱,上几危者数四。后又杨国忠依倚妃家,恣为亵秽,惧上英武,潜谋不利,为患久之。”——《旧唐书》
李亨长期处于受压状态,身边势力被反复清洗,导致太子与宰相矛盾极深。
在这样的生态位上,常年担惊受怕的太子李亨如果遇到一个可以改被动为主动的机会,他还会放过吗?毕竟,自己的太子哥哥李瑛仅仅因为几句宠妃的谗言就被皇帝父亲杀了。
安禄山发动叛乱的这一年,李亨已经44岁了,当太子的时间也有17年。李隆基逃出长安时等于是放弃了身为皇帝的责任。
现在连你这个不可一世的帝王都像一只丧家之犬了,人不能不为自己考虑吧?
看着昔日繁华变为满目疮痍,任谁都知道,这天下的变乱,已不是被称作圣人的李隆基能解决的了。
在这种政治共识下,马嵬坡之变就这样来了。
在太子李亨的支持和默许下,禁军统领陈玄礼聚众发难,直接跟安史之乱强相关的杨国忠首先被诛杀,兵变的将士们还是无法消气,皇帝肯定不能动,那就只能皇帝最爱的杨贵妃去替李隆基受死了。
表面上死的是杨家兄妹,实际上从此以后,李隆基的政治生命彻底终结。
“众泣而言曰:逆胡背恩,主上播越,臣等生于圣代,世为唐民,愿戮力一心,为国讨贼,请从太子收复长安。”——《旧唐书》
播越,就是逃亡的意思。不承担责任的领导,就不是好领导。
兵变之后的李隆基只能无奈继续前往蜀地,而太子李亨成为新的旗帜人物。
天宝十五载(公元756年),领兵北上灵武的李亨即位称帝,改元至德,遥尊蜀地的李隆基为太上皇。
接班太上皇后自己又成了太上皇,从权力的巅峰到黯然退场,李隆基也完成了一个历史的轮回。
但是,被时代抛弃的李隆基到此时还在为自己的权力进行谋划,作为太上皇,他称自己的旨意为“诰”,仍在力所能及地发挥着微弱的影响力,这也为回长安之后的悲惨生活埋下了伏笔。
至德二年,在唐军光复两京后,李隆基回到长安,从此不问政事。但风水轮流转,李亨对他的猜忌没有停止。不知道这个时候作为太上皇的李隆基会不会体会到父亲李旦当年的心情?
李隆基刚回来时居住在兴庆宫,李亨后来又将他移居太极宫甘露殿,身边人连高力士都被流放,晚年的李隆基孤独至极。这样的日子,他还过了六年多。
有时候,长寿对一代帝王也是一种惩罚。宝应元年(公元762年),77岁的李隆基病逝,庙号为玄宗。
什么叫玄,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难评。
从开元到天宝,李隆基44年的皇帝生涯让他成为大唐在位时间最长的帝王。他前半生打造的“开元盛世”,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其政治智慧、改革气魄和文治武功,足以让他跻身于历史上最伟大的帝王之列。
然而,他后半生的怠政享乐、用人失察、纵容藩镇,直接导致了改变历史进程的“安史之乱”,使大唐从极盛迅速转向衰落,人口锐减,中央权威崩塌,藩镇割据局面形成,一个世界级的中华帝国就此坍塌。而下次再度复兴,还要等到六百多年后的明朝永乐时期。
往后的唐朝在阉党乱政、藩镇割据、党争倾轧中逐渐走向灭亡。这场浩劫的影响甚至贯穿了此后整个中国的历史,直到今天人们还在不断追问着,如何才能算得上是盛唐气象?
权力的机器既能建造天堂,也能亲手打开地狱之门。
李隆基的一生,完美演示了如何启动、校准并驾驭一台庞大的国家机器以创造辉煌,却也血淋淋地展示了当这台机器的核心因骄傲、懈怠和私欲而腐化时,将如何失灵、崩溃并反噬其缔造者与国家本身。
功盖千古,罪无可恕。
来源:骄傲的邰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