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重庆一位班主任发布的短视频在网络上引发广泛关注。视频中,班主任言辞激烈,怒斥学生用“唐人”这类网络烂梗称呼同学的行为。在网络普及的当下,大量网络黑话、烂梗在中小学生群体中肆意传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交流体系,让家长和老师一头雾水,忧心不已。深入探究这些网络
转自:中国妇女报
□ 田恬
近日,重庆一位班主任发布的短视频在网络上引发广泛关注。视频中,班主任言辞激烈,怒斥学生用“唐人”这类网络烂梗称呼同学的行为。在网络普及的当下,大量网络黑话、烂梗在中小学生群体中肆意传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交流体系,让家长和老师一头雾水,忧心不已。深入探究这些网络烂梗流行的原因,寻求有效的解决办法已刻不容缓。
三大因素催生流行烂梗
网络烂梗能在中小学生群体中迅速蔓延,并非偶然,而是心理需求、社交环境与互联网传播共同作用的结果,每一层成因都精准击中了孩子成长阶段的特点。
从心理需求来看,中小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觉醒、渴望“被看见”的阶段。网络烂梗的新奇性与独特性恰好契合了他们对个性的追求。传统规范语言对孩子而言“不够酷”,而一句“绝绝子”“芭比Q了”能让他们在同龄人中显得“懂潮流”。比如课间时,有学生用“谁懂啊”开启话题,立刻能引发周围同学的共鸣,这种“专属暗号”带来的认同感,让孩子不自觉地将烂梗当作融入群体的“敲门砖”,使用频率越高越能获得同伴的关注,形成“越用越流行”的正向反馈。
社交环境中的“羊群效应”进一步加速了烂梗的传播。当班级里有几个“活跃分子”频繁使用烂梗时,其他孩子为了不被排斥、能参与到对话中,会主动模仿。像“YYDS”这类网络用语,也从游戏圈小范围使用,迅速扩散到整个校园,成为学生表达赞叹的“标配”。
互联网的普及则为烂梗传播提供了“温床”。如今的孩子从小接触电子设备,而短视频平台、动漫网站、游戏社区里,充斥着大量包含烂梗的内容。这些内容往往通过夸张的表演、魔性的音效呈现,让他们在被动接受中不断强化对烂梗的记忆,甚至形成“不用烂梗就不会交流”的错觉。
先“懂梗”再引导
很多家长面对孩子说烂梗时,第一反应是批评指责,反而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可以先放下“说教者”姿态,主动走进孩子的语言世界。比如,当孩子说出“这题我真的会谢”时,家长可以问:“‘会谢’是觉得题目难,还是觉得自己没做好?这个词是从哪儿听来的?教教我。”通过轻松的提问,既能了解烂梗的来源和孩子使用时的心理,也能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
在沟通中,要避免“你不许说”的命令式表达,转而用“情景对比”帮孩子判断语言的适用性。比如和孩子一起分析:“和同学开玩笑时说‘YYDS’,大家能懂你的意思;但如果给老师写贺卡或者跟爷爷奶奶聊天时用这个词,他们可能听不懂,咱们是不是可以分场合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同时,结合孩子使用的具体烂梗,拆解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若孩子用“唐人”称呼同学,可引导孩子思考:“如果别人用不好的词称呼你,你会开心吗?给同学起这样的外号,会不会让对方觉得被嘲笑了?”让孩子从情感共鸣中理解语言的尊重属性,而非单纯接受“不能说”的规则。
打造健康的家庭语言环境
孩子对网络烂梗的依赖,往往源于日常语言环境的单一和优质内容输入的不足。家长可从自身示范和内容填充两方面入手,为孩子构建健康的语言生态。
家长要规范自己的语言表达,日常交流多使用准确、丰富的词汇。比如表扬孩子时,通过具体的描述,让孩子感受到语言的细节美,逐渐摆脱对简单梗的依赖。其次,用优质内容占领孩子的课余时间,减少网络烂梗的接触机会。每天固定30分钟“家庭阅读时间”,家长和孩子各自选择喜欢的书籍(如儿童文学、历史故事、科普读物),读完后互相分享收获。比如看科普绘本时,一起学习“光合作用”“星系运转”等专业词汇,让孩子在阅读中积累规范、有深度的语言素材。此外,周末带孩子参与户外活动,如逛博物馆、公园写生、参加手工课,在真实场景中引导孩子观察、表达,让孩子在实践中学会用细腻的语言描绘世界。
语言是思维的外衣,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只有家校社三方拧成一股绳,才能帮孩子远离网络烂梗的负面影响,让他们在规范、优美的语言滋养中,学会用精准的文字表达想法,用温暖的语言尊重他人,最终成长为能理解文化内涵、传递正向价值的新时代青少年。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