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谷《雪中偶题》: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归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0 23:30 1

摘要:“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他是郑谷,人称“郑鹧鸪”,因《鹧鸪》诗声名远播,同时他还是诗僧齐己的“一字师”。

品经典诗词,讲历史故事,北窗读诗欢迎您的光临。

前言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他是郑谷,人称“郑鹧鸪”,因《鹧鸪》诗声名远播,同时他还是诗僧齐己的“一字师”。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雪掩孤村,苔枝缀玉,宛如一幅清丽的雪中梅花图,齐己的《早梅》诗,因他的点拨而流传千古。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他是晚唐著名诗人,生不逢时,仕途蹭蹬,但他有文人气节,不但诗品好,人品也极高。

苔色满墙寻故第,雨声一夜忆春田”,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朱温乱唐,郑谷弃官归乡,从此安家仰山深处,读书著述为生。

傲sha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远离尘嚣,淡泊名利,从容不迫,他就像雪中晚归的渔夫那般,活成了一道最美的风景。

乱飘僧舍茶烟湿,密洒歌楼酒力微。

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归。——唐 郑谷《雪中偶题》

简译

雪花纷乱地飘入僧房,打湿了煮茶的烟雾,又密集地洒落歌楼,骤然降温,把客人的酒意也驱散了。

傍晚的江面上美不胜收,宛如一幅天然画卷,而最值得入画的,则是那披着蓑衣,打鱼归来的渔夫。

赏析

开篇这两句宛如神来之笔,为雪花赋予了鲜活的生命与灵动的姿态,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不同环境下的独特影响

雪花轻盈地飘进静谧的僧舍,悄然浸染了袅袅的茶烟,那本就带着几分朦胧诗意的茶烟,愈发显得迷离而湿润。

雪花与茶烟缠绵共舞,不经意就晕染开一幅淡墨的山水画,如此的空灵与静谧,仿佛一个远离尘嚣的禅境之地。

僧舍中,一位僧人静静地坐在窗前,品着香茗,望着窗外纷飞的雪花,眼神中透着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与淡泊。

歌楼里,急管繁弦,舞姿翩翩,人们正推杯换盏,开怀畅饮,试图在这个寒冷的冬日里,寻得一丝温暖与慰藉。

雪花密集地洒在歌楼之上,气温骤降,这突如其来的大雪,如一位冷峻的智者,悄然削弱了那原本热烈的酒劲。

这冬日的雪花如一群可爱的小精灵,肆意地在天地间穿梭、飘洒,为僧舍添一抹静谧,让喧嚣的歌楼氛围骤减。

僧舍”与“歌楼”,一清幽,一喧闹,一清冷,一热烈,两个截然不同的场景,在这一瞬间相互碰撞、交融。

不是雪中送炭,亦非锦上添花,只是恰到好处的点缀,和适时地警醒,让淡泊的充满诗意,让喧嚣的归于宁静

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归。

此诗的最后两句,堪称为画龙点睛之笔,瞬间将全诗的意境推向了高潮,为这幅雪景画卷点上了最为灵动的一笔。

傍晚时分,广袤的江面上,纷纷扬扬的雪花还在不停地飞舞交织,水天一色,空蒙梦幻,这景致美得如同画卷般。

远山被白雪覆盖,如银装素裹的巨人,雄浑壮美,江边的树木,挂满了洁白的雪花,宛如盛开的梨花,晶莹剔透。

傍晚时分的雪中寒江,恍如一个琉璃世界,如此超凡脱俗,不染一丝尘埃,每一处仿佛都是大自然精心雕琢而成。

而这些,还不是最能入画的风景,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江中那披着一身蓑衣,悠然自得地划着小舟归来的渔夫。

江面上原本静谧的雪景,因为渔夫的出现,陡然增添了一抹生活的气息,为这寂静的画面增添了一丝动态的美感。

在这白茫茫的雪景中,渔夫的身影看上去是如此的坚韧,他与这天地融为了一体,构成了一幅和谐而美妙的画面。

渔舟唱晚,在这寒冷的冬日里,归来的渔夫虽袭一身雪花,但并不孤寂,小船有满满的收获,家中有温暖的灯火

后记

郑谷,字守愚,出身官宦世家,自幼饱受书香熏陶,七岁能诗,但科举之路艰难,36岁才考中进士,官至都官郎中。

春蔬和雨割,社酒向花篘”,郑谷的诗,清新通俗,轻巧流丽,在其还是孩童时,司空图就预言会为一代风骚主

彼时郑谷诗名甚盛,与许堂等人诗和往还,被誉为“芳林十哲”,“好句未停无暇日”他一生勤奋,作诗不下千首。

他作诗追求锤炼字句,但清婉明白,通俗易懂,他的七言绝句更是文笔优美,风神绵邈,词意婉约,令人见之忘俗。

如这首意境优美的《雪中偶题》,就完美地融合了自然美景和人生哲理,意境优美,读后叫人赏心悦目,回味无穷。

参考资料:

《全唐诗》

来源:中华网时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