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连导盲犬基地在9月18日决定暂停导盲犬“芬迪”的工作并接回基地,9月19日当事人王营营回应称户外出行对她意义特别,表示部分路段其实不用导盲犬也能走,同时澄清她与同行者并非夫妻
大连导盲犬基地在9月18日决定暂停导盲犬“芬迪”的工作并接回基地,9月19日当事人王营营回应称户外出行对她意义特别,表示部分路段其实不用导盲犬也能走,同时澄清她与同行者并非夫妻
这事起于9月17日的雨夜,泰山台阶湿滑,网友拍下两名来自北京的视障者带着导盲犬爬山的画面
视频里,狗身上全是雨水,走几步喘一会,有段画面还出现盲杖敲到狗身上的声音
拍摄者说,主人休息时没给狗喂水喂食,评论区很快炸了,质疑声一波接一波
有人心疼狗,说“太累了”,也有人指着狗的腹线说“是不是瘦得不正常”,更有人直接把这事等同于“虐待”
互联网的判断总是来得快又狠
第二天一早,导盲犬基地的处置也迅速落地:确认当事人违反了相关使用协议,派专人专车把芬迪从北京方向接回
这一步,算是把争议按下了暂停键
对很多人来说,这是“该出手时就出手”的爽点;
对当事人来说,却是生活突然被拧开了阀门,所有隐私和情绪被倒了出来
王营营接受媒体采访时讲了她的版本
她是专业盲人按摩师,干了8年,这些年工作日就是方寸之间,周末就想出去透口气,她说“去外面的世界看看”这件事,对她不只是玩,是在证明自己还在往前走
她还提到这次上泰山背了四十多斤的登山包
“装了芬迪的专用睡袋、零食和用品”,她想强调:不是不管它
她也回应了那句争议很大的话——有些路段其实不用导盲犬也能走
她说“如果条件不合适,我可以完全用盲杖和同伴引导”,这话一出,支持与反对又分成了两拨
另外一个纠正:
她明确表示,自己和同行的那位并非夫妻,网上误传让她很困扰
我想起在地铁见过的导盲犬,穿着工作背心,一动不动地趴着,眼神像一汪静水
导盲犬在中国是稀缺的,稀缺到心里会有点发紧——有数据说我国大约有1731万视障人士,现役导盲犬却只有400只左右
这个比例太残酷了,连国际导盲犬联盟认定的1%普及线都够不到
所以,当一只导盲犬频繁出现在“高强度登山”的场景里,公众的敏感并不难理解
不是杠,是担心资源被不当使用,是在问“它能承受吗?”
问题是,互联网的视频片段,能不能完全说明一切?
广州导盲犬学校校长、国际导盲犬导师李苑甄的观点给这场争议踩了刹车
她说,不能仅凭网络视频就判定可不可行,要看犬只的年龄、身体状况、是否接受过对应体能训练,还要评估人与犬的适配程度
换句话讲,狗是不是能爬山,不是“能不能带”的道德题,而是“能不能胜任”的专业题
这话很冷静,也很重要
但另一头,规则摆在那里
基地已经认定当事人违反了使用协议,这意味着至少在程序或专业评估上,出现了不应出现的越界
我们不清楚协议的全部细节,可能涉及路线报备、强度上限、天气条件、犬只状态反馈等
但既然签了字,越线就是越线
这也是公共资源最基本的底线
回到那天的雨夜,泰山的台阶不宽,石面挂着水,呼吸都带着凉气
我能想象一只工作中的导盲犬,在陌生又复杂的环境里,时而得停下判断,时而要拉住人不往危险的方向迈
它不是普通宠物,在工作时几乎没有“随心所欲”的权利,所有注意力都在“安全”这件事上
如果当时它真的已经出现疲态,而主人仍希望继续,这就会是一场在互相消耗的旅行
狗会累,人会执拗,风景很美,代价却不小
当然,另一种可能也存在
也许它受过针对性的训练,也许包里确实备着物资,也许视频没拍到的那些“喂水、休息、观察状态”的瞬间,被忽略了
互联网不爱“也许”,但现实往往是“也许”的拼图
与其在评论区对骂,不如把专业评估摆上台面:犬只体检数据,训练记录,路线规划,天气评估,以及使用者的体能和备份方案
有了一套公开透明的标准,很多争议就不会绕成死结
这件事刺痛人的地方,是自由与责任撞在了一起
自由是,视障者也能去看世界,去登顶,去在山风里大口呼吸
责任是,你依靠的不止是勇气,还有一条看不懂风景、只知道守护你的生命
公共资源要在规则里使用,自由才会更长久
我不愿看见“因噎废食”的结果,不愿因为一次争议就让所有视障者不敢再申请导盲犬、也不敢再走出城市
同样也不愿看到一句“我也可以不用导盲犬”成为常态化的借口,因为那意味着它在可以不背负时,仍被推着工作
王营营说,她很想念芬迪
我信这句话
人和动物的情感,不是键盘能丈量的
但想念之外,还要有复盘:为什么会被判定违反协议,今后如何避免;
如果还想继续户外路线,是不是要先过一遍专业评估,再做体能与天气的匹配,甚至为导盲犬设计“工作-休息”的比例和撤退预案
这不是苛求,是对“同伴”的尊重
我们也许需要更细的行业规范
比如明确高海拔、连续台阶、雨雪等条件下的禁带或限带标准;
建立动态监测机制,给导盲犬配简单的生理监测,超过阈值强制终止;
对使用者也要有定期复训,把“如何在极端情况下保护犬只”作为必修课
这些看起来麻烦,却能减少一次次“事后惩处”的无力感
这几天我看到一句话,挺适合放在这件事的结尾:真正的抵达,不是站上某个山顶,而是和你的同伴一起,完整地平安归来
芬迪已经被接回,接下来会由专业团队评估恢复
而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最好的一次围观,是在情绪之后,还能多留一点专业的耐心
也许下次,再看到导盲犬出现在某个复杂场景,我们会先问一句:它准备好了吗,主人准备好了吗,规则准备好了吗
当这些答案都踏实了,那就出发吧,风很大,也很美
信源资料
日照网:《带导盲犬爬泰山夫妻 “社会性死亡”! 身份目的被扒,结局大快人心》-2025年9月20日
广州广播电视台:《“视障人士携导盲犬雨夜爬泰山” 引争议,当事人:我也渴望去外面的世界看看》-2025年9月20日
中华网:《媒体评视障人士带导盲犬爬泰山 导盲犬健康引争议》-2025年9月20日
来源:人生何处不相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