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个月,武汉市育才小学、光谷第五小学等多所小学的语文教师就推出了网络用语“禁用令”,
“完了,芭比Q了!”“栓Q!”
这些网络用语,已经成为不少学生的口头禅,
甚至堂而皇之地出现在作业、考试中:
最近,老师们终于忍无可忍,决定对网络“烂梗”重拳出击——
上个月,武汉市育才小学、光谷第五小学等多所小学的语文教师就推出了网络用语“禁用令”,
包含部分中英文混合的网络流行语、首字母缩写流行语、粗俗谐音词汇、表意不明的词汇等。
“烂梗”为什么能入侵校园、危害究竟有多大?期末考试临近,如何让孩子更规范地使用语言?
今天小阁就来和您好好聊聊“烂梗”这件事~
“烂梗”已经在校园泛滥了!
上课时,每当老师讲到知识点,台下总有学生故意喊“好炸裂”;
一个学生发完言,另一个学生突然冒出来一句“6”(表达厉害或嘲讽);
有学生向老师提问,张口就是“报giao!”,
还有学生在旁边说“你这个老六(以出其不意方式获胜或玩阴险手段的人)!”
△图片来源:央视网
这一刻,老师的内心是崩溃的。
即便下了课,也逃不过学生的“烂梗”攻击:
语文老师在批改作业时,总能看到“勇敢牛牛”“精神小伙”等让人哭笑不得的答案。
数学老师也没好到哪去。
有道题目让给出两种付钱方法,孩子直接写上了“支付宝”和“微信支付”。
英语老师看到满纸的“鸡你太美”“电摇小子”更是两眼一黑……
孩子口中的黑话烂梗,几乎都来自于互联网。
据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与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联合发布的《第5次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2022年我国未成年人网民规模为1.93亿人,其中,城镇与农村未成年人的互联网普及率分别为97.5%、96.5%。
另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等发布的《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3)》,对比疫情前后,城市未成年人手机使用率从80.1%提高到89.1%,乡镇未成年人这一数值则从83.2%升至93.2%。
绝大多数孩子都上过网,一个班里,也总有那么几个“网络小达人”。
耳濡目染的环境,为“烂梗”的流行创造了温床。
也有许多孩子根本不知道这些梗的来源,但为了逗笑同学,也会跟风模仿。
“社交货币”的属性,更是让“烂梗”像病毒一样传播。
02.“烂梗”的危害,比想象中的大得多
有些大人可能会说,现在孩子玩的梗,和我们小时候编的顺口溜、笑话差不多。
都是说着玩玩而已,没什么大不了的。
殊不知“烂梗”背后的危害,要超乎我们的想象。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76.5%的受访者感觉自己的语言越来越贫乏了,一句“666”就可以取代“优秀”“厉害”“令人惊叹”“叹为观止”等词语。
越来越多的孩子也患上了“文字失语症”。
明明胸中有千言万语,一张嘴却是烂梗,还自嘲“精装头脑毛坯嘴”。
有语文老师就抱怨:
在节庆日上,比起听到学生们说“今天学校布置得真是yyds”,
他更希望听到的是,“今天学校布置得真是如梦似幻、美轮美奂”。
“烂梗”不仅剥夺了孩子们的表达力,还消解了文字背后的文化内涵。
比如董宇辉在直播时,讲解“诗仙”李白的人生经历,弹幕却纷纷刷起了“李白是刺客”等和游戏有关的梗。
△游戏《王者荣耀》中的角色李白,职业是刺客
一些孩子还没有读过《将进酒》《蜀道难》,就已经接触了游戏里的段子。
至于历史上的李白究竟是什么样的、他在文学上有哪些成就,则统统被忽视掉了。
有位老师就一针见血地指出:
有很多网络文化的恶搞、改编,非常好笑有趣,但它们是空心的,没有任何真实性作为底蕴。这种不真实感会影响孩子们的学习。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语言一旦固化,思维也会随之退化。
有这样一个案例。
一位妈妈问孩子:“你知道恐龙为什么会灭绝吗?”
结果孩子脱口而出:“因为它看了视频不点赞!”
孩子下意识的玩梗,已经成为一种模式化、套路化的条件反射,反映出的是思维上的浅薄与破碎。
它让孩子在面对世界时,不再有自我意识地去观察、辨别和思考。
长此以往,不仅孩子的学业会受到影响,个体的发展潜力也会被限制、锁死。
此外,一些“烂梗”明显带有负面的含义。
比如,“小唐人”。
这个词指唐氏综合征患者,一般用来攻击他人,具有强烈的侮辱性。
再比如,“白雪公主和贝儿”。
很多短视频会拿这两个经典动画人物做素材,过早地把“美丑”“穷富”以及所谓的“绿茶”等一些概念,灌输给孩子。
“梗”本身带有调笑、戏仿的意味,极易模糊是非善恶的边界。
许多孩子还没有足够的辨别能力,不知不觉三观就被带歪了。
△某小学生把课本改成“烂梗” | 图片来源:@桃子
“烂梗”的影响不容小觑,但一味地打压并不是解决之道。
在5G时代,想让孩子不被“烂梗”侵蚀,关键在于恰如其分地引导。
对于家长来说,当务之急是以身作则。
孩子的很多行为,都是对成年人的模仿。
但现在很多家长,连安静看完一部电影、一本书的耐心都没有了,反而沉迷于短视频。
教育短片《听,孩子们在说》中,有这样一幕:
一个10岁的女孩满脸落寞地坐在沙发上,一言不发,爸爸在一旁玩游戏,妈妈则在追剧。
在这种情况下,家长要首先意识到,自己得做出改变,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
其次,网络文化非常考验孩子的鉴别能力。
我们也可以利用这一点,对孩子进行引导。
比如,朱文洁老师在班会课上就用“做有生命、会思考的蝴蝶,而不是随风而飞的气球”,教孩子辨别“烂梗”。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让孩子多读书。
孩子吸收了足够经典和优秀的文本,学会了更加高级、准确的表达,自然就会对低质、庸俗的网络“烂梗”产生抵抗力。
比如“主要看气质”,更高级的表达是“请君莫羡解语花,腹有诗书气自华”;
比如“也是醉了”,还可以说“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比如“城会玩”,也可以是“城中戏一场,山民笑断肠”……
有了这样的对比,久而久之,孩子们自然会知道真假香臭。
至于碎片化的思维,更是要依靠深度阅读这味药来治愈。
让孩子静下心来阅读一本书,鼓励他多思考、多分享自己的感受,时间长了,孩子的深度思考、批判的能力自然会提升。
近几年,总有人谈论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之间的“教育分层”问题。
实际上,真正的“教育分层”早已渗透到每个孩子身边。
中小学语文统编教材总主编、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温儒敏先生就说过:
什么叫教育的两极分化?简单说,就是从小玩手机游戏与从小养成读书习惯的两类人的分化。
在5G时代,我们能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让他们爱上阅读。
也唯有阅读,能在复杂的网络世界中,守护住孩子们干净、健康的童年,为他们的未来发展保驾护航。
如果您也是有远见的家长,不妨用心为孩子选一套好书。
最后,小阁就以120分诚意,向您推荐这套全新科普英语分级读物——“启智英语”。
这套书主题丰富,趣味满满,不仅可以满足孩子旺盛的好奇心,还能够提升他们的思维力,是让孩子放下手机、爱上阅读的不二之选。
赶快趁期末考试之前,为孩子安排一套吧~
百科界口碑之王 | 从DK原版引进
全新科普英语分级读物
“启智英语”(1-3级)隆重上市!
“启智英语”(4-5级)
不日将与大家见面,敬请期待!
来源:弘书阁英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