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互联网经济蓬勃发展的当下,直播带货曾被视为商家打开销路、实现销量飞跃的“金钥匙”。千万粉丝量级的网红,更是被不少商家看作带货的保障,似乎只要与他们合作,就能在电商浪潮中赚得盆满钵满。然而,近期河南一位老板的遭遇,却如同一记重锤,敲醒了不少盲目迷信流量的商家。
在互联网经济蓬勃发展的当下,直播带货曾被视为商家打开销路、实现销量飞跃的“金钥匙”。千万粉丝量级的网红,更是被不少商家看作带货的保障,似乎只要与他们合作,就能在电商浪潮中赚得盆满钵满。然而,近期河南一位老板的遭遇,却如同一记重锤,敲醒了不少盲目迷信流量的商家。
河南商丘鞋厂老板薛先生,为拓展线上销售渠道,花费5万元坑位费,与拥有千万粉丝的网红“内蒙老狗(128)”达成合作,期望对方能为自己定价79.9元的运动鞋打开市场。网红商务信誓旦旦地承诺:“只要把价格降到69.9元,保准能卖出去2万双!”薛先生心动不已,赶忙备下2万双鞋,价值100多万元。可直播结束后,现实却给了他沉重一击——后台显示成交量仅有58单!这意味着,不仅2万双的销售目标遥不可及,连零头都达不到。5万元坑位费打了水漂,100多万的鞋子积压在仓库,卖不出也退不了,薛先生血亏100多万,陷入了欲哭无泪的困境。
无独有偶,黑龙江的啤酒商陶先生也有类似经历。他支付了5万元坑位费及20%佣金,对方口头承诺能售出6000 - 8000单啤酒,直播时长5到8分钟。可实际直播仅1分33秒,主播还念错商品名,最终成交量仅1单,且全额退款。还有烟台做供应链的周先生,2024年想开拓线上渠道,找上快手头部网红“太原老葛”的团队,该团队粉丝超8000万,堪称顶流。然而四个月里,周先生投了800多万包场费,直播后台显示销售额3700多万,实际到账却只有900多万,退单率近8成,公司资金链断裂,最终倒闭。
明星带货同样频繁翻车。有人花10万请黄圣依直播卖杯子,仅卖出5个,销售额695块;2023年,安徽一家公司交3.3万坑位费找演员杜旭东带货,最后只卖了64.9元。这些案例表明,曾经看似无往不利的流量带货,如今似乎已风光不再。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从消费者角度来看,过去,在主播“3、2、1上链接”的吆喝声以及“明星同款”“全网最低价”等噱头的刺激下,消费者容易冲动消费。但如今,消费者变得越来越理性。中国消费者协会调查显示,近八成的人在购买商品前,会先搜索第三方测评,了解产品实际使用体验与性价比。网络数据也显示,76.9%的人在直播购物时最看重商品质量,而看重“主播信用”的人仅占39.3%。显然,当下消费者购物更注重品质和价格,而非主播的名气。
从行业角度分析,以往“拼流量、拼粉丝数”的粗放带货模式已难以为继。过去,平台、MCN机构和商家过于关注“粉丝量”“场观数”等表面数据,甚至存在刷单刷量现象,用虚假数据蒙蔽商家。如今,流量成本不断攀升,实际销量转化率却持续走低。例如,某羽绒服品牌找头部主播做专场,坑位费200 - 300万,主播还要抽取10% - 20%的佣金,一场直播下来,企业利润率只剩6%左右,有时还因大量退单导致白忙活甚至亏损。
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商家开始将目光转向“店播”,即品牌自己开设直播间,用自家主播卖货。店播已逐渐成为行业主流,它能更好地把控产品介绍和销售节奏,增强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
这一系列血亏事件也暴露出直播带货行业的诸多问题。一些主播为赚取坑位费,盲目承诺、夸大宣传,数据造假;而商家过于迷信流量,忽视其中风险,未对合作方进行充分考察,未在合同中明确销量及违约责任等关键条款,导致自身权益难以保障。
对于商家而言,不能再盲目跟风,仅凭网红的粉丝量就轻易投入大量资金。在选择合作对象时,需综合考量其带货口碑、实际销售能力、粉丝画像与产品目标受众的契合度等因素,签订严谨合同。对行业来说,相关部门和平台应加强监管,严厉打击数据造假、虚假宣传等行为,建立健全行业规范,营造健康有序的直播带货环境。唯有如此,直播带货行业才能摆脱当前的信任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 ,真正成为商家与消费者共赢的销售渠道。
来源:露水云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