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没看错,这是9月4日发表在权威期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的真实研究。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这位深海奇葩——鬼鲨的“爱情故事”。(此处应有旋律响起……)
为了爱,有种鱼居然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深海里,把满嘴大牙硬生生从嘴里“拔”出来,安在了自己的脑门上!
你没看错,这是9月4日发表在权威期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的真实研究。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这位深海奇葩——鬼鲨的“爱情故事”。(此处应有旋律响起……)
Where do I begin, To tell the story of how great a love can be...
一、深海“霸总”,自带“劳斯莱斯车标”
首先认识一下我们的男主角:银鲛(Chimaeras),因为长相清奇、行踪诡秘,江湖人送外号“鬼鲨”或“鼠鱼”。它们是鲨鱼的远古亲戚,大约在4亿年前就和鲨鱼分道扬镳了。
这位深海居民特立独行,不像鲨鱼那样满身“铠甲”(皮齿),身上光溜溜的。但最骚的操作,还得是雄性鬼鲨额头上那个可伸缩的、棍棒状的附肢——额交合器(tenaculum)。
这玩意儿平时收在额头的一个凹槽里,需要时就“Duang”一下弹出来,活脱脱一个可伸缩的“劳斯莱斯车标”。而“车标”的顶端,布满了密密麻麻、闪着寒光的“牙齿”。
它的用途只有一个:在波涛汹涌的深海中,当雄性追上雌性时,就伸出这个带牙的“抓手”,一把钩住雌性的胸鳍,防止大家在关键时刻被洋流冲散。
看来在鬼鲨的爱情游戏里,这个劳斯莱斯车标和人类世界一样好使。
二、脑门上的究竟是“青春痘”,还是“祖传门牙”?
问题来了,这个额头上的“刺”,到底是真的牙齿,还是像鲨鱼皮一样,只是结构类似的“皮齿”呢?
别小看这个问题,它直接关系到生物演化的一个终极谜题:牙齿到底是怎么来的?
是从皮肤上的鳞片“走进”嘴巴的(“由外向内”),还是从喉咙里的骨刺“走出”嘴巴的(“由内向外”)?
鬼鲨这脑门上的牙,简直就是给科学家送上门的完美研究案例!
三、科学家三路出击,破获“额齿”奇案
为了解开这个谜团,来自佛罗里达大学和芝加哥大学的科学家们组成了专案组,对一种叫斑点鼠鱼(Hydrolagus colliei)的鬼鲨展开了地毯式调查。
第一路:深挖“犯罪基因”
科学家发现,在这些额齿的发育过程中,那些负责“造牙”的核心基因,比如Sox2 和 β-连环蛋白,全都到场了,而且异常活跃。更惊人的是,这些牙齿居然是从一个叫“齿板”(dental lamina)的结构里长出来的!这可是个大发现,因为“齿板”以前一直被认为是颌骨的“VIP特供”,专门负责口腔牙齿的生长和替换,从没在身体其他地方出现过。
第二路:显微镜下无所遁形
在显微镜下,这些额齿的内部结构暴露无遗:牙髓腔、牙本质……五脏俱全,完全符合一颗真牙的“豪华配置” 。而普通的皮齿,结构就跟“经济适用房”一样简单多了。
第三路:化石证据,一锤定音!
最硬核的证据来自一块3.15亿年前的鬼鲨祖先——Helodus simplex的化石。科学家发现,这位老祖宗的“额交合器”并不在脑门正中,而是紧挨着上颚!
▲(图片来源: Ray Troll/Cohen et al., PNAS, 2025)
真相大白了!这些牙齿的祖先,本来就是口腔牙齿的一部分。在漫长的演化中,它们随着这根“棍子”一起,逐渐从嘴边“搬家”到了额头,并被赋予了全新的“使命”——谈情说爱。
三、嘴里的牙负责干饭,脑门的牙负责爱情
所以,最终的结论是:鬼鲨额头上的就是货真价实的牙齿!
这项研究完美展示了演化是多么的“不拘一格”和“物尽其用”。它没有凭空创造新东西,而是巧妙地“借用”了制造口腔牙齿的全套基因和发育流程,把它“改装”成了一个服务于繁殖的全新工具。
最讽刺的是,现代鬼鲨为了吃贝壳类的硬核食物,嘴里的牙已经进化成了几块不能替换的、坚固的齿板。它们失去了在嘴里换牙的能力,却唯独在用于交配的额交合器上,保留了和鲨鱼一样能够不断更新换代的牙齿!
嘴里的牙负责干饭,脑门的牙负责爱情,分工明确,堪称深海“端水大师”。
所以,下次再看到鬼鲨,别光觉得它长得奇怪。你要知道,它头上顶着的,不仅是“劳斯莱斯车标”,更是演化史上的一段关于生存和爱情的奇妙史诗。
参考文献:
Cohen, K. E., Coates, M., & Fraser, G. (2025). Teeth outside the jaw: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oothed head clasper in chimaera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22(37), e2508054122.
来源:徐德文科学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