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事发9天后,当地警方查明真相:在事发地共找到三桶氢氟酸,曾居住在此的涉案人员艾某槟曾从事外墙清洗工作,2015年离开时将三桶氢氟酸遗弃。
浙江杭州
52岁的涂女士
在进入闲林中路附近空地时
不慎接触废弃氢氟酸中毒
送医后经抢救无效不幸身亡
此前报道
(女子意外踩到“化骨水”身亡!现场又挖到2壶!生活中常见,可直接网购)
目前
电商平台已检索不到
“氢氟酸溶液”
该商品已在电商平台下架!
事发9天后,当地警方查明真相:在事发地共找到三桶氢氟酸,曾居住在此的涉案人员艾某槟曾从事外墙清洗工作,2015年离开时将三桶氢氟酸遗弃。
9月18日,杭州市公安局余杭区分局发布最新调查情况通报,9月9日上午,涂女士陪同两位女性朋友在事发区域垦荒种菜,涂女士在经过废墟时,踩破一只白色方形塑料桶,脚部接触桶内液体(氢氟酸)后出现剧烈灼痛。同行人员取水为其冲洗后将其送至涂某某丈夫经营的食品店,后由其丈夫送医救治。
勘查人员在废墟处找到了另外两个同类型塑料桶和一外包装纸箱残片。两个塑料桶一桶装满,一桶剩半桶,都是密封状态。外包装纸箱残片上还写有产品的生产企业名称和生产许可证编号。
通报确认了涉事氢氟酸被放置后遗弃的经过。警方现场勘查发现,废墟处原建有一平房,艾某发于2013年至2015年期间曾在该空置平房居住,该三桶氢氟酸系其从事外墙清洗工作的儿子艾某槟放置,2015年搬离时遗弃。
目前,涉案人员已被控制,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
事发路段旁的废弃房屋
三桶氢氟酸在原址放置了十年之久
直至悲剧发生
为何放置多年的氢氟酸
还有如此大的危害?
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智慧应急管理学院执行院长赵来军介绍,氢氟酸溶液在密闭的塑料桶中储存时不会挥发,浓度并不会下降。“即使下降了一点,但氢氟酸在低浓度下也具有很强的危害。”
至于为何该白色方形塑料桶会被一脚踩破,赵来军补充,该装有氢氟酸溶液的塑料桶经过十年,有很大可能会变“脆”。“塑料桶放10年本身就会物理老化,另外氢氟酸溶液腐蚀性很强,可能会加快该桶变‘脆’。”
目前
电商平台已检索不到
“氢氟酸溶液”
“少量接触也可能致命。”广州市荔湾中心医院急诊科主任医师刘毅华介绍,氢氟酸通过皮肤接触、吸入或误食均可造成严重伤害。即使低浓度(如0.5%)的氢氟酸,若接触时间超过15分钟或暴露面积较大,也可能导致组织坏死、低钙血症、心律失常甚至死亡。高浓度氢氟酸(如70%)接触后会立即引发剧烈疼痛和深度灼伤,数小时内可致多器官衰竭。
湖北省安全生产技术协会秘书长蔡格凡表示,氢氟酸由于反应活性较高,在日常生活场景与工业领域都会被广泛运用,比如说用于半导体制造、高密电子元器件生产以及玻璃刻蚀、清洗等。而此类作用于玻璃清洗等日常生活场景,较易产生监管盲区。
有记者查阅公开平台信息发现,艾某槟经营一家个体工商户,2013年注册,2024年注销,经营范围为“室内外装饰、保洁”。
此前,记者线上购物平台看到有商家出售氢氟酸,无论在产品介绍页抑或购买页面,商家都并未提及买家的资质认定与废物处置注意事项。记者以顾客身份咨询时,对方仅发来“戴着手套,用棉签蘸取小心使用”的使用事项说明。
蔡格凡表示,依照《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中的第三十三条,对危险化学品经营(包括仓储经营)实行许可制度。未经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经营危险化学品。若因科研、教学等需要少量购买非剧毒、非易制爆类危化品,需提供合法用途证明并遵守公安机关管理规定。
另外,《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对于此类危化品的运输也有严格的要求。条例中提到,未经公安机关批准,运输危险化学品的车辆不得进入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限制通行的区域。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限制通行的区域由县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划定,并设置明显的标志。
蔡格凡强调,“至于危化品的废料处理也需要去专门的危化品废物处理公司,不能随意处置。”
赵来军补充,购买端的监管相对于来说会更困难,毕竟千家万户的需求量太大。“还是要从销售端入手,比如说只能在线下实体店购入,购买时商家需特别提醒消费者相关注意事项以及废物处置要求等。”
目前,《危险化学品安全法(草案二次审议稿)》正在公开征求意见阶段。赵来军认为,等该法案发布执行后,将对加强危化品的监管及废弃物处置起到关键作用。
“危险化学品的生产、储存、运输、使用、经营、废弃物处置六大环节中,每一个环节都涉及不同管理部门,比如应急管理、生态环境、公安等。”赵来军说,上述法案出台后,会对各个部门的职责进行明确界定,也会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协作以及联合执法。
目前,电商平台上相关氢氟酸溶液产品已大面积下架,仅有防氢氟酸手套及氢氟酸气体报警器等产品仍在售。
电商平台所售HF水溶液(氢氟酸别名)
业内人士提醒:
除了“氢氟酸”
日常使用的化学用品也应引起警惕
消费者陆先生也向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反映,自己在使用从某直播平台上购买的锅底除黑剂时,曾被该商品烧伤过。
陆先生说,使用该产品时,戴了一次性手套,但还是有部分溶液沾到手上,当觉察出手指有刺痛感时,他赶紧用清水冲洗,反复几次冲洗后,虽然刺痛感消失了,但手指还是被腐蚀成了白色。当时他甚至一度怀疑指纹可能被“烧”掉了,幸亏后来皮肤逐渐恢复了本色,现在想起都有些后怕。
陆先生认为,自己险些被伤害的原因,一是防护意识差;二是商家未在商品销售页面明确提示商品可能存在的相关危险。
有记者点击陆先生提供的商品链接后看到,该商品页面仅对商品的功能特点、适用范围、产品信息内容进行了介绍。
其中,适用范围部分,对商品不适用的锅具材质、部位作了提示;在产品信息部分的产品成分一栏,仅描述该商品含有活性碱、渗透剂、螯合剂、摩擦粒子、表面活性剂等成分,并未提供成分具体信息。
整个页面,仅在使用说明一栏展示“请按照产品说明书操作,日常放置于未成年人不易触及处,以免产生安全隐患”字样,并无其他提示商品可能对人体产生危害的信息及注意事项。
“我曾经为了将马桶清洗得更干净,把洁厕灵和84消毒液混在一起用,没几分钟就感觉呼吸困难、嗓子疼,之后还有恶心、冒汗的症状,还好送医及时,不然后果不堪设想。”消费者潘先生回忆起自己使用相关商品中毒的经历,至今仍感到后怕。
据业内人士介绍,强酸强碱类、挥发性有机溶剂、含氯消毒剂、农药类、重金属化合物等化学品,因其特性功能,常被用于生产制造相关工作、生活用品,这类日常生活比较容易接触到的商品也应引起社会大众警惕与重视。如存在于洁厕灵、管道疏通剂、蓄电池中的强酸强碱类物质,具有强腐蚀性;长期接触常见于装修材料、家具中的甲醛、苯等挥发性有机溶剂,则易引发呼吸道疾病和血液病等。
线上销售的农药产品(央广网发 来源:电商平台检索页面截图)
此类商品在各线上平台均有较高销量,其中一些商品注明了注意事项,一些给出了免责声明。一家售卖农药产品的店铺更在其购买前须知中注明了“非专业技术人士,谢绝购买”字样,但消费者仍能通过平台自主下单购买。
一线上销售的农药产品,购买前须知标注了“非专业技术人士,谢绝购买”字样(来源:电商平台某店铺商品介绍页截图)
“客观来讲,只要按照国家规定的要求去做,一般是不会发生使用某种产品而产生危害的情况。出现问题,往往是因为没有遵循规范要求。”浙江工业大学化学工程学院院长王建国认为,消费者在使用相关商品时发生不适反应,也不应简单地归类为商品问题,“每个人的体质是不一样的,比如有些人咖啡、酒过敏、也有些人会对某种化学物质或药物过敏,不能一概而论。”
谈及化学品中毒的预防,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史婧表示,“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接触。”在日常生活中,建议大家把84消毒液、洗涤剂等特殊物品按照特定的规则去码放,千万不要将其和常用的药品、食物放在一起。同时,切忌混用,用完后也别轻易换包装、换瓶子,以免误接触或误服。
医生建议,若有群众不慎接触了危险化学品,应立即冲洗接触部位、迅速脱离污染环境、及时呼救送医,并向医生清晰说明接触的化学品名称、浓度、接触途径(皮肤、眼部、吸入、误食)、接触时间以及已采取的自救措施,为医生成功处置提供更多的参考信息。
业内人士提醒,商家在销售此类商品时,也应准确说明商品成分及可能存在的风险危害,并对如何正确使用、危险发生后如何正确处置作出提示,保障消费者人身安全的同时,也避免给自身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来源:幸福福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