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的悲伤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09 19:33 1

摘要:1931年6月3日,中原大地已经是开始了炎炎夏日,河西走廊尽头的莫高窟仍旧是黄沙漫漫,冷风习习,窗外的树枝上叶子斑驳稀疏,这一切都是显的死气沉沉。

外国记者拍摄的20世纪初期莫高窟的照片。

1931年6月3日,中原大地已经是开始了炎炎夏日,河西走廊尽头的莫高窟仍旧是黄沙漫漫,冷风习习,窗外的树枝上叶子斑驳稀疏,这一切都是显的死气沉沉。

此时的中国社会如同这关外的天一般,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踏进了中国东北,势如破竹,准备吞并全中国。国内中原军阀混战,战火不断,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在莫高窟道观的一座房间内,一位年过八旬的老道生命进入了倒计时,旁边站着他几个徒弟。老道士衣衫褴褛,瘦骨嶙峋,颤抖的手不断挥动着,指着前方,嘴里喃喃的谁也听不清的字语,旁边的油灯在风中忽闪忽闪的,一阵风刮来,油灯熄灭了。

不久老道士去世了,他眼睛睁着,眼角的泪痕依稀。徒弟们将老道士埋葬在莫高窟门外的大泉河东边。

这位老道士就是王圆箓,他死不瞑目,他到死也无法原谅那个欺骗了自己的外国人斯坦因。

中年王圆箓道士(1849-1931)

王圆箓,1849年出生于湖北麻城一户农民家庭,由于家庭贫困,加之国家连年战乱,老百姓民不聊生。为了生计,王圆箓西出湖北到陕西谋生,他从陕西一路西行,一直走到了甘肃。

1873年,左宗棠为收复新疆做准备,在陕甘招兵买马,王圆箓参加了左宗棠的军队。在军队的日子虽然每天行军打仗,但是比起饿肚子的日子好多了。随着年事已高,王圆箓身体瘦弱,已经不适宜继续在军。

王圆箓此前在军营生活的闲暇时间,在一处道观和一位道士相谈甚欢,萌生了修道的念头。

1879年,刚过而立之年的王圆箓在甘肃肃州拜师入道,从此成了一名云游四方的道人。

1892年,43岁王圆箓走进了敦煌三危山下,看到了莫高窟,他感慨到:西方极乐世界,就在此处。从此后半生和莫高窟结下了不解之缘,莫高窟因为王圆箓而名扬天下,莫高窟也因为王圆箓而留下了千古遗憾。

莫高窟起源于公元366年,当年乐尊和尚云游至三危山下,当他看到晚霞映照下的三危山金光闪闪,犹如万丈佛光,他决心留了下来,开始开凿了第一个洞窟,后来陆续有别的和尚到此继续开凿,久而久之,到了元代末年,这里已经形成了上下五层,一共735个洞窟。

如今莫高窟。

当王道士来到这里的时候,莫高窟已经形成了上中下三寺,上寺和中寺还比较完备,里面有喇嘛师傅在看管,下寺由于年久失修,加上风沙侵蚀,已经是破败不堪。王圆箓暗下决心:后半生在此修缮洞窟,恢复寺院。

王道士四处云游,给众多善男信女讲明莫高窟下寺的情况,大家被他的诚心所感动,即使当时的老百姓生活十分困难的情况下,纷纷慷慨解囊,献上自己一份善心。

到了1900年,王道士多年化缘,终于积累了一定的善财,他请来了当地百姓杨某和自己一起开始清理洞窟。

此时的大清王朝已经没落,这一年八国联军打进了北京城,慈禧太后被迫和光绪帝西逃,最后通过割地赔款换取了暂时的和平。

当王道士和工人杨某清理16号洞窟的时候,无意中发现墙壁上的缝隙,拿了一个麦秆插了进去,结果十几公分的麦秆插到底了,还没有碰到底,看来墙背后是空洞。王道士决定砸开墙壁,看看后边到底是什么。当墙壁砸开后,后边是一个小洞窟,里面堆满了经卷和书画。

16号洞窟内景。

在洞窟中发现隐藏的小洞窟的消息不胫而走,四面八方的人都过来了,大家抱着不同的目的,又挖开了几个洞窟中的小洞窟,但是并没有发现想象中的金银财宝,而都是一堆堆看不明白的经卷和书画,人们纷纷散去。

王道士想修复寺院的愿望半途而废,面对这一大堆经卷,他也是束手无策。好在当过兵的人思想还是很成熟的,他首先想到是交给父母官。当他背着几十本经卷,走了几十里路来到敦煌县衙,知县老爷还以为是什么稀奇东西,当看到王道士从褡裢中掏出几本经卷的时候,他就不耐烦了,使劲的挥了挥手,让他赶紧出去。

王道士回去后思索了一夜,第二天借了一头毛驴,装了十几本经卷,赶往肃州,他想肃州道台应该能懂。风餐露宿几天后到了肃州,结果道台大人翻了翻经卷说:这上面的毛笔字比我的字差远了,没什么价值,拿回去吧!

随着时间流逝,王道士并没有放弃,当听说县令换人了,又找到新县令,新县令多少有点文化意识,他感觉此事非同小可,将这件事情告知了甘肃学政。

然而,在那个风雨飘渺的旧中国,纵然知道这些古代经卷的价值所在,谁能有心思去管这些事情?最后只能给王道士下了一道命令:保管好这些珍贵的文物!

就这样又是几年过去了,王道士重修寺院的宏愿始终没有实现。

1907年,一个叫做斯坦因的英国人游览中国,他几乎走遍了中国大地,当他来到敦煌的时候,从翻译口中得知了王道士发现经卷的事情,似乎斯坦因对此很感兴趣,他找到了王道士,表现出了自己十二份的热情。

王道士毕竟不是个平常人,他当过兵,修过道,游历了四方,阅人无数。他对斯坦因的热情很戒备,无论斯坦因如何献殷勤,王道士始终坚持,没有打开藏有经卷的洞窟大门。

最后斯坦因得知王道士最大的心愿是重新寺院,他开始通过翻译说出自己的心愿,把自己装饰成一个对佛教无限热爱和崇敬的信徒,并表现出对眼下莫高窟破败的忧虑,表示要为重修莫高窟尽自己一份力量。这一着,正中了王道士的心痛,他矛盾重重,最后颤巍巍的打开了藏有经卷的洞窟。斯坦因看到经卷的时候,欣喜若狂,在黑魆魆的洞中,他兴奋的心脏都快跳出来了。他当场拿走了几十本经卷,表示要到国际上去展览,好让更多的人来捐资建寺。

斯坦因走了,带走了大量的经卷,留给王道士200两纹银。

斯坦因是没有食言,他的确让更多的人知道了敦煌,知道了敦煌有个莫高窟,莫高窟有个王道士,王道士手里有很多古代经卷。

但是,让王道士没想到的是,斯坦因把经卷带回了他们国家,并且让更多的人开始觊觎莫高窟的无价之宝。

第二年法国人伯希和来到了莫高窟,这一次伯希和非常的大方,他直接赠给王道士纹银五百两作为修缮寺院,然后他很顺利的进入了藏经洞,在里面点灯细看,精心挑选了几十本精美的画卷和经卷。

有了两个外国人给的银子,王道士没有舍得给自己用一点,他用这些钱建起来两层大殿。

当伯希和拿着从莫高窟得到的珍贵经卷到了北京的时候,引起了中国学术界人士的震惊:我们国家居然还有这么珍贵的文物。一些学术大师们联名给清廷上书,疾呼对莫高窟文物进行保护,虽然清廷已经风烛残年,但还是拨款6000两银子对莫高窟进行保护,当然这些银子到了莫高窟的时候,已经所剩无几,大部分被层层盘剥。

在等待清廷保护的这一段时间里,很多外国人接踵而来,带走了一批又一批经卷,这些弥足珍贵的经卷就这样被永久的遗留在了海外。

最后清廷政府派人将剩余的经卷全部运走,据说在运输过程中又被洗劫了许多。

经卷最后运走了,保护起来了,但是莫高窟的并没有因此而安宁。

此时的莫高窟下寺已经修建的初具规模,王道士的地位也提升了,他成了县衙的道教协会会长。

1924年,最后来到的美国人华尔纳来到莫高窟,当他发现没有了经卷后,不想空手而归,他看中了石窟墙壁上精美的壁画,最后他以壁画并不值钱为由,用仅仅几十两银钱剥离了一些壁画还有一部分佛像。

王道士和莫高窟壁画。

王道士卖壁画的事情很快传遍了四乡八邻,附近的老百姓纷纷谴责他,王道士有口难辩,只能默默承受百姓的上门指责。

此时,王道士才意识到自己的一片好心给莫高窟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巨大损失,他懊悔不已,心痛不已,他恨斯坦因和伯希和欺骗了自己,他每天自言自语,不久开始疯疯癫癫,但是村民们说他是在装疯卖傻。

七年后,王道士在莫高窟道观内去世。

成也萧何败萧何,莫高窟因为王道士而名扬海内外,但是也因为王道士让这些珍贵的文物永远的遗失在海外。

来源:阿尔泰的春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