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0日,由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指导、羊城晚报报业集团主办的《岭南大讲堂》第七期讲座如期举行。山西云冈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杭侃以“从云冈石窟谈起——文化遗产的保护与阐释”为主题,带领观众一同感受这座承载着千年历史的文化瑰宝。
图片来源:云冈研究院
9月20日,由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指导、羊城晚报报业集团主办的《岭南大讲堂》第七期讲座如期举行。山西云冈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杭侃以“从云冈石窟谈起——文化遗产的保护与阐释”为主题,带领观众一同感受这座承载着千年历史的文化瑰宝。
正值台风天气,阴雨连绵,讲座现场依旧人气高涨,众多学者、文化爱好者、在校学生等闻讯而来,现场座无虚席。观众聚精会神,互动提问环节气氛热烈。讲座结束后,仍有许多听众围拢交流,不愿离场。本场讲座不仅传播了云冈石窟的文化历史知识,更搭建了考古和文物保护爱好者文化交流的平台。
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城西十六公里的武州山南麓,武州川北岸。北魏旧称武州山石窟寺或代京灵岩寺。石窟倚山开凿,东西绵延约一公里。现存大小窟龛254个,主要洞窟45座,造像59000余尊。石窟各窟洞形态各异、独具特征。“昙曜五窟是由昙曜主持开凿的第一期窟洞,为道武、明元、太武、景穆、文成五帝雕刻五尊大像。”杭侃介绍道,“第12窟俗称音乐窟,窟内伎乐天手持各种东西方乐器,宛若一支‘交响乐团’。第8窟门拱两侧,三头八臂的摩醯首罗天骑神牛,五头六臂的鸠摩罗天驾金翅鸟,是早期杂密思想的反映。”
图片来源:云冈研究院
“云冈石窟的影响范围之广和影响持续时间之长,是任何其它石窟所不能比拟的。”东自辽宁义县万佛堂石窟,西迄陕、甘、宁各地的北魏石窟,无不有云冈模式的踪迹。云冈石窟在东方早期石窟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对它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成了研究东方早期石窟的关键。
随着科技的发展,云冈的保护理念也在进步。今天,云冈石窟已经从“抢险性保护”进入“预防性维护”阶段。杭侃表示,保护文物的过程就像看病,技术越先进,治病的能力就越强。目前,云冈正在试验“微生物加固”实体修复技术,尝试运用实验室培育的菌群加固岩石。
山西云冈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杭侃介绍云冈石窟的独特历史魅力和保护现状
截至2025年9月初,今年云冈石窟景区累计接待游客超过400万人次。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建设智慧景区,给广大游客带来良好的游览体验,是云冈石窟在管理上的新挑战。对此,杭侃表示,云冈石窟可以借助数字化技术,运用虚拟现实、3D打印等方式还原最初的面貌,让游客真切感受云冈石窟的“真容巨壮”。“云冈石窟是一部常读常新的经典。”杭侃说,“文化遗产人人保护,保护成果人人共享。旅游景点只是云冈石窟的一个方面,它是世界文化遗产,更应该建设成为文化高地。”
活动吸引大批观众前来现场
提问环节,面对想要报考考古专业的学生,杭侃直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考古专业涉及众多学科,是非常有趣的专业,它不应该‘冷’。考古专业不大,但它是为往圣继绝学、为国家固根基的专业。”讲座结束后,有观众表示:“听完这场讲座,我感觉好像阅读了多本书籍,期待有机会能前往山西云冈石窟参观,近距离接触和感受艺术的魅力,希望岭南大讲堂能继续普及更多文化知识,增强文化自信。”
【专家简介】
杭侃,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在考古学界深耕多年,成果丰硕。他同时担任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历史学类专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为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贡献力量。作为山西云冈石窟云冈研究院院长,他长期致力于云冈石窟的保护、研究与推广工作,对云冈石窟有着深入且独到的见解,是云冈学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
文|记者 孙唯 实习生 邝思羽 陈思彤 秦弦影 吴梦琪拍摄|梁喻 曾育文 刘畅
总策划|任天阳
总统筹|林海利 林如敏
执行策划|龚丹枫 邓琼 温建敏
执行统筹|骆苹 孙唯
来源:羊城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