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癌神药”为何对我无效?警惕血液里这种衰老的信号!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0 20:35 1

摘要:65岁的张伯(化名)坐在诊室里,手里捏着一张影像报告单,心情五味杂陈。一年前,他被确诊为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这是一种最常见的肺癌类型 。幸运的是,基因检测显示他适合使用最新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疗法 。

65岁的张伯(化名)坐在诊室里,手里捏着一张影像报告单,心情五味杂陈。一年前,他被确诊为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这是一种最常见的肺癌类型 。幸运的是,基因检测显示他适合使用最新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疗法 。

这种疗法被很多人称为“抗癌神药”,它不像化疗那样“好坏通杀”,而是通过“解开”人体自身免疫系统的束缚,让免疫细胞去精准地攻击癌细胞 。和张伯同一天开始治疗的病友老李,效果立竿见影,几个疗程下来,肿瘤缩小了一大半。

然而,张伯的治疗过程却异常坎坷。尽管用的是同一种药,他的肿瘤却几乎没有变化,甚至还有些许增大的迹象。

“医生,为什么啊?为什么这药在老李身上是神药,到我这就失灵了呢?” 张伯的疑问,也是无数肿瘤患者和医生面临的困境。为什么被寄予厚望的免疫疗法,在不同人身上会产生天壤之别?

最近,一篇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癌症免疫治疗杂志》(Journal for ImmunoTherapy of Cancer)上的重磅研究,为我们揭开这个谜团提供了全新的线索 。这项研究发现,答案可能就隐藏在我们血液里一种随着年龄增长而出现的普遍现象——“克隆性造血”。

要理解张伯的困境,我们得先了解免疫疗法是如何工作的。

想象一下,我们身体里有一支纪律严明的“警察部队”——免疫细胞(比如T细胞),它们日夜巡逻,专门抓捕和消灭那些“坏分子”,比如细菌、病毒,以及癌细胞。

但癌细胞非常狡猾,它们会在自己表面伪装一个“良民证”,叫做PD-L1蛋白 。当“免疫警察”上前盘查时,这个“良民证”会告诉警察:“自己人,别开枪!” 于是,免疫系统被蒙蔽,对癌细胞视而不见,任其发展壮大。

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就像一位火眼金睛的“侦探”。它能一把撕掉癌细胞伪装的“良民证”,让“免疫警察”瞬间识破癌细胞的真面目,并恢复攻击能力,从而将癌症绳之以法 。

这种疗法彻底改变了晚期肺癌的治疗格局,让很多患者的生存期得到了显著延长 。但正如张伯的经历所揭示的,仍有相当一部分患者无法从中获益 。科学家们一直在寻找能够预测疗效的“线索”,也就是生物标志物。

现在,让我们把目光转向这项新研究的主角——克隆性造血(Clonal Hematopoiesis,简称CH) 。

这个词听起来很专业,但我们可以把它拆解开来理解。

我们身体里的血液细胞,如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都有寿命。它们需要不断地由骨髓里的“种子细胞”——造血干细胞——生产出来,完成新旧更替 。

这就像一个巨大的细胞生产工厂。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个工厂里的一些“老员工”(造血干细胞)在长年累月的工作中,其“生产说明书”(基因)可能会出现一些小错误(基因突变) 。

大多数时候,这些小错误无关痛痒。但有些特定的突变(比如发生在DNMT3A、TET2等基因上) ,会给这个“员工”带来一种“超能力”,让它比其他同事分裂得更快、活得更久。

于是,这个携带突变的“超级员工”开始疯狂地复制自己,组建起一支庞大的“克隆军团”。由这个军团生产出来的血液细胞,都带有一模一样的基因突变。这个过程,就叫做“克隆性造血” 。

需要强调的是,克隆性造血本身并不是白血病,也不是癌症。它是一种与衰老相关的、非常普遍的现象。研究显示,在40岁以下的人群中几乎看不到,但到了80岁以上,近四成的人都可能存在 。然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这个看似平静的“内部变革”,却可能与心血管疾病等炎症性疾病的发生息息相关 。

那么,它会是影响癌症免疫治疗效果的“幕后黑手”吗?

为了解开这个谜题,来自基因泰克(Genentech)公司的科学家们进行了一项大规模的回顾性研究 。他们分析了来自5个大型临床试验、共计1281名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数据 。这些患者一部分接受了以PD-L1抑制剂阿替利珠单抗(atezolizumab)为基础的免疫治疗,另一部分则作为对照组,接受传统的化疗等方案 。

通过对患者治疗前的血液样本进行全外显子测序,研究人员精准地识别出哪些患者体内存在“克隆性造血” 。

结果令人震惊:

“克隆军团”与免疫疗效差显著相关在接受免疫治疗的患者中,那些体内存在克隆性造血(突变细胞比例≥2%)的患者,成为“无应答者”(即肿瘤没有缩小)的几率,是无克隆性造血患者的1.69倍 。这意味着,张伯这样的患者,从一开始就面临着更大的治疗失败风险。这种影响具有“特异性”更有意思的是,在接受传统化疗的对照组中,有没有克隆性造血,对治疗效果并没有影响 。这一发现至关重要,它说明克隆性造血并非只是一个预示身体状况不佳的“坏兆头”,而是专门针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这类疗法“使绊子” 。它可能是一个预测免疫疗效的“专属”标志物。“元凶”可能指向特定基因研究还进一步发现,这个负面影响,主要似乎是由一个名为DNMT3A的基因突变驱动的

那么,新的问题来了:这支潜伏在血液里的“克隆军团”,究竟是如何干扰前线“免疫警察”打击癌细胞的呢?

研究人员通过分析患者的基线血常规数据,发现了一些蛛丝马迹。他们观察到,携带克隆性造血的患者,其血液中一个关键的免疫细胞亚群——淋巴细胞——的绝对数量显著偏低 。

淋巴细胞(尤其是T细胞)正是执行抗癌任务的“主力部队”。克隆性造血的存在,可能从源头上就导致了“兵力不足”。当免疫疗法“吹响反攻号角”时,这些患者的“免疫军团”规模本身就偏小,自然难以形成有效的战斗力,最终导致抗癌效果大打折扣 。

此外,以往的研究也提示,克隆性造血产生的细胞,尤其是髓系细胞,可能会营造一种长期的、低度的“促炎环境” 。这种炎症非但不能帮助抗癌,反而可能分泌一些抑制免疫功能的信号分子(如IL-6、IL-1β),在肿瘤周围形成一个“保护罩”,阻碍“免疫警察”的渗透和攻击 。

这就好比,后方基地(骨髓)生产的“新兵”(血液细胞),不仅战斗人员(淋巴细胞)数量少了,还混入了很多“内鬼”(促炎的髓系细胞),共同导致了前线战事的失利。

这项研究无疑是肺癌免疫治疗领域的一大突破。它首次在如此大规模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群体中,证实了克隆性造血对免疫疗效的负面影响,为我们理解“同病不同效”的现象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解释。

当然,科学的探索永无止境。研究人员也坦诚地指出,虽然观察到了克隆性造血对肿瘤短期缩小(即客观缓解率)的影响,但在更长期的生存数据(如总生存期)上,这种差异并未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性 。这或许意味着,克隆性造血主要影响的是治疗的“起手式”,而长期的战局还受到肿瘤自身进化、后续治疗等更多复杂因素的影响 。

尽管如此,这项发现的临床意义依然是巨大的。

首先,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具潜力的全新预测标志物 。未来,患者在接受免疫治疗前,或许可以通过一次简单的抽血,进行克隆性造血的基因检测 。这就像战前的一次“兵力”和“内部环境”评估。

对于像张伯这样检测出克隆性造血的患者,医生可能会采取更谨慎的策略。比如,考虑联合其他疗法,或者探索靶向克隆性造血所引发的“不良炎症环境”的新药,以此来“扫清障碍”,为免疫疗法创造更好的发挥空间 。

最终,这项研究让我们离真正的“个体化精准治疗”又近了一步。它告诉我们,抗击癌症是一场复杂的系统性战役,我们不仅要关注肿瘤这个“敌人”本身,还要深入了解我们身体内部的“土壤”——免疫和造血系统的状态。

回到开头张伯的疑问,现在我们终于可以给他一个更科学的回答。他和老李的差别,很可能就在于身体内部这场悄然发生的“衰老变革”。这并非是谁的错,而是生命过程的复杂体现。而正是像这样一步一个脚印的科学探索,正不断点亮前路,为更多像张伯一样的患者,寻找那把能够开启希望之门的、最合适的“钥匙”。

参考资料:Chat V, Fletez-Brant K, Srivastava M, Nabet B, Mellman I, McCarthy MI, Hammer C. Clonal hematopoiesis is associated with reduced response to atezolizumab in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J Immunother Cancer. 2025 Sep 18;13(9):e011565. doi: 10.1136/jitc-2025-011565. PMID: 40973222.

来源:康讯士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