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到咱们华人在美国的遭遇,真的是一肚子苦水。你看啊,华人那叫一个勤勤恳恳,从早干到晚,扫大街的、开餐馆的、搞科研的、做IT的,哪个不是拼了命干活?可到头来呢?不少人的成果被别人顺手牵羊,就像文章里说的"劳动成果被摘桃儿",这事儿在美国可真不是新鲜事。
唉,说到咱们华人在美国的遭遇,真的是一肚子苦水。你看啊,华人那叫一个勤勤恳恳,从早干到晚,扫大街的、开餐馆的、搞科研的、做IT的,哪个不是拼了命干活?可到头来呢?不少人的成果被别人顺手牵羊,就像文章里说的"劳动成果被摘桃儿",这事儿在美国可真不是新鲜事。
还记得2018年那个轰动一时的"中国经济间谍案"吗?35岁的华裔工程师谭鸿锦,原本在Phillips 66能源公司任职,结果被美国司法部指控窃取价值10亿美元的电池技术。
但事情哪有表面那么简单?两名前同事站出来作证,说公司根本没限制员工用U盘或个人电脑存储文件,甚至鼓励共享研究成果。可这两名华人同事随后就被公司威胁提前退休或被迫离职,连自保的机会都没了。
谭鸿锦为了自证清白,花光积蓄请律师,结果美国司法体系成了逼他认罪的工具——法院拒绝假释、拖延诉讼进程、把他关在条件极差的看守所11个月。更离谱的是,检方通过狱友传话,暗示只要他承认"背后有中国政府指使",就能减刑。
最后谭鸿锦被迫认罪,但只承认非法下载了一份文件,坚决否认"中国指使"的指控。可美国媒体却只报道他"认罪伏法",配合司法部炮制了一个"中国经济间谍"的典型案例。你说这算不算"摘桃子"?华人辛辛苦苦干工作,最后反而成了替罪羊。
大家都知道咱们华人工程师在硅谷是出了名的能干,熬夜写代码、调试程序,可项目一成功,专利署名却写着老板或犹太资本的名字。
有个真实案例:某华人团队研发出新一代芯片架构,技术领先全球,结果公司被犹太财团高价收购后,所有专利都归了收购方。华人工程师们分到的股票期权,连收购价的零头都不够。更讽刺的是,收购方在宣传时还特意淡化华人团队的贡献,强调"这是犹太资本的智慧结晶"。
这不就是典型的"用完就卸磨杀驴"?华人拼命干活,最后成果却成了别人的嫁衣。
看看那些科技巨头的幕后推手,犹太资本的身影无处不在。
比如谷歌的联合创始人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甲骨文的拉里·埃里森,戴尔的迈克尔·戴尔,哪个不是犹太裔?他们不仅控制着技术方向,还通过投资、收购等手段,把华人创业者"挤"到边缘。
有个华裔创业团队开发了一款AI算法,技术惊艳,可融资时却被犹太资本盯上。对方开出天价收购价,但附加条件是必须放弃核心技术专利。华人团队迫于压力接受,结果产品上市后,所有宣传材料上都写着"由犹太资本主导开发",华人团队的名字被彻底抹去。
这种"摘桃子"的操作,在硅谷简直成了常态。
1913年的利奥·弗兰克案堪称经典:弗兰克是犹太裔,被指控杀害一名年轻女孩。面对审判,犹太有钱人集体行动,砸下2500万美元(相当于现在的60亿美元),雇佣顶级律师团、收买证人、伪造证据,甚至栽赃黑人詹姆斯·康利。
尽管白人警察发现证据造假,但犹太律师团通过金钱和权力打通关节,最终弗兰克不仅被判无罪,还被州长减刑。弗兰克自己都说:"下辈子一定不能当犹太人,无耻又无信用。"
这案例暴露了什么?当资本和权力联手,连司法都成了工具。华人如果想在美国立足,岂不是更难?
别以为只有高科技领域才有"摘桃子"。在传统行业,华人也逃不过被排挤的命运。
纽约唐人街的华人餐馆老板李老板,起五更睡半夜经营中餐馆,生意红火。结果隔壁的犹太裔老板看中了他的位置,用"卫生检查不合格"的借口举报,导致李老板被罚款、停业整顿。更讽刺的是,犹太老板接手后,把菜价翻倍,还换了个"高端美式中餐"的招牌,生意反而更好。
这种"勤劳致富"的幻灭,让多少华人苦不堪言?
华人在美国拼命干活,图的是什么?是那点微薄的工资?是虚幻的"美国梦"?还是真觉得外国人比自己人更看得起你?
看看犹太资本的成功路径:他们重视教育(犹太学生占常青藤名校25%)、掌控金融(高盛、雷曼兄弟等华尔街巨头)、渗透媒体(华纳兄弟、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布局科技(谷歌、甲骨文),每一步都在为自己积累资源和话语权。
而华人呢?在底层挣扎,技术被剽窃,成果被抹去,连最基本的尊重都得不到。
与其在这里当"二等公民",不如回国把本事用在正地方。国内的创业环境、政策支持,哪个不比美国强?深圳的科创企业、杭州的互联网公司,哪个不是给华人提供大展拳脚的舞台?
最后想说,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源泉,但价值不该被别人随意掠夺。
华人如果真想改变现状,不如抱团取暖,在自己社区里把事业做起来,把劳动尊严握在自己手里。
毕竟,靠别人施舍的"美国梦",终究是场骗局。而靠自己打拼的未来,才是真金白银的底气。你说是不是这个理?
来源:小梅妻鹤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