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四秩薪火赓续,奋楫卓越征程。9月20日,哈尔滨工业大学在威海办学40周年高质量发展大会在威海校区举行。各级领导、专家学者、广大师生校友及社会各界嘉宾等4000余人齐聚一堂,在回顾历史中总结办学经验,共商发展大计,在携手同行中迈向一流前列,走向美好明天。近350
四秩薪火赓续,奋楫卓越征程。9月20日,哈尔滨工业大学在威海办学40周年高质量发展大会在威海校区举行。各级领导、专家学者、广大师生校友及社会各界嘉宾等4000余人齐聚一堂,在回顾历史中总结办学经验,共商发展大计,在携手同行中迈向一流前列,走向美好明天。近350万人次在线观看大会直播。
大会现场
出席大会的主要领导有山东省副省长陈平,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副司长晁桂明,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任孙明春,工业和信息化部人事教育司副司长朱秀梅,威海市委书记闫剑波,威海市委副书记、市长孔凡萍以及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山东省、威海市、青岛市有关部门负责同志。
出席大会的高校领导有山东大学校长李术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书记甄良,西北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詹浩,南京大学校长助理姜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何新洲,北京理工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秦志辉,哈尔滨工程大学校长助理陈海龙,中国海洋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杨茂椿,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校长助理王效美,聊城大学党委书记关延平,山东财经大学党委书记查玉喜,鲁东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李合亮,滨州医学院党委书记孙祥军,康复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姜宏,山东警察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毕可志,山东艺术学院党委书记徐梅,临沂大学党委书记王焕良,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辛杰,潍坊学院党委书记来逢波,济宁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王清明,山东航空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李伟年,德州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赵长林,空天信息大学(筹)内涵建设工作专班主任李晓明等兄弟院校代表。
来自航天、海洋、材料、控制、机械、交通等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等200余人出席会议。
中国航天三江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武春风等全国750余家企事业单位代表、全国52所重点中学校长出席会议。
哈工大党委书记陈杰,校长韩杰才,常务副校长孙雪,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刘彦辉,副校长沈毅、黄玉东,杜善义院士、曹喜滨院士,校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李明江,校长助理、威海校区校长谭忆秋,原副校长强文义、李绍滨、徐晓飞,以及一校三区校友代表、学校中层干部和师生代表、海内外校友和社会各界代表出席会议。
大会在雄壮的国歌声中正式开始。
山东省副省长陈平致辞
陈平表示,40年前,哈工大在山东创办威海校区,开创了我国名校跨省异地办学的先河,也为山东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共同谱写了工科强校和工业强省共建共荣的华彩篇章。当前,山东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东篇章,希望学校以在威海办学40周年为新起点,自觉赓续哈工大百年育人情怀,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切实发挥工科强校学科优势和资源优势,聚焦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和教育强省建设目标,建强特色学科专业,以“四链”融合助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更多成果在山东落地转化。山东省委省政府将全力支持威海校区发展,为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高效能科技成果转化、高水平特色学科发展等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推动省市校实现更深层次的合作共赢。
工业和信息化部人事教育司副司长朱秀梅致辞
朱秀梅表示,哈工大在威海办学40年来,始终胸怀“国之大者”,推动威海校区为海洋强国战略服务,为工业经济发展赋能,不断以特色增实力、以贡献促发展,培养输送了6万余名优秀学子。今年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站在新的起点上,希望学校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锚定“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目标,加快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着力培养国家急需紧缺的战略性人才,勇担支撑科技自立自强重任,积极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及人事教育司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哈工大和威海校区建设,努力实现学校高质量发展与山东工业经济创新发展双向赋能的良好局面。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副司长晁桂明致辞
晁桂明表示,哈工大在威海办学40年来,探索形成了“部委与地方共建、大学与城市共融、学校与校区共进”的办学体制,走出了一条不寻常、不平凡的发展之路。今年是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全面落地、三年行动计划实施的开局之年。希望学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挺膺担当、服务教育强国建设,牢记使命、培养顶尖创新人才,矢志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在加速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新征程上迈出新步伐,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哈工大党委书记陈杰主持大会
陈杰在主持大会时表示,一座城市孕育着一所大学,一所大学滋养着一座城市。40年来,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在各方的大力支持下,哈工大在威海办学取得了突出成就,创造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多项“第一”乃至“唯一”,结下了累累硕果,书写出了无愧于时代的华彩篇章。哈工大在威海办学的40年,是一部扎根奋斗、开拓创新的创业史,是一部追求卓越、勇攀高峰的奋斗史,更是一部深耕齐鲁、服务国家的奉献史。今天的大会,既是对哈工大在威海办学40年接续奋斗的总结和回顾,更是对新征程砥砺奋进的激励与展望。学校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为引领,全面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紧紧锚定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战略目标,遵循规律、守正创新、激情进取、追求卓越,全力推动威海校区实现跨越式发展,以卓越业绩服务新型工业化事业、助力山东“走在前、挑大梁”,为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哈工大校长韩杰才作《哈尔滨工业大学在威海办学40周年发展报告》
韩杰才总结回顾了学校收到习近平总书记贺信5年来办学治校的新进展新成效和在威海办学40年取得的发展成就及经验做法。他表示,历经40年在威海办学兴业,今天的威海校区已经成为全国知名的高水平特色校区、学校加快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目标的重要力量和大江南北万千学子向往的巍巍学府。回望40年奋斗历程,只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文脉赓续传承、坚持特色发展、坚持竭诚奉献,才能走出一条极不平凡的创新发展之路。面向未来,学校将牢记嘱托、向海图强、深耕齐鲁、乘势而上,将威海校区打造成为哈工大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新高地、向海图强的主阵地、助力山东省“走在前、挑大梁”的生力军、冲击世界一流大学前列的增长极,全面深化一校三区融合发展,着力打造扎根中国大地办世界一流大学的高等教育改革试验田和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的新样板。
威海市委书记闫剑波致辞
闫剑波表示,哈工大在威海办学40年来,校地双方携手同行、彼此成就,书写了校地融合、互利共赢的精彩篇章。哈工大威海校区已成为威海创新发展最强劲的引擎,成为威海人民无比骄傲的靓丽名片。站在新起点,希望学校继续发挥人才荟萃、资源汇集优势,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在威海转化,更多优秀人才在威海创业。威海市委市政府将一如既往支持哈工大威海校区建设和发展,推动校地合作不断开创新局面、迈上新台阶,助推威海校区跨越式发展,助力哈工大整体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
山东大学校长李术才致辞
李术才表示,山东大学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分别扎根齐鲁大地和北国冰城,有着共同的红色基因和价值追求,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相互扶持、并肩前行,是多年的好伙伴、好朋友。两校以“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魄力,先后来到威海办学,开创了高校与地方联合办学的先河,共同为威海精致城市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山东大学将与哈工大等兄弟院校一道,聚焦国家重大战略与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深化互助合作,着力提升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在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勇当排头兵,共同助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在哈工大在威海办学40周年之际,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等40所兄弟院校和科研单位发来贺信和贺电,20余所国(境)外友好高校发来贺信、祝福视频。
校友代表刘伟发言
教师代表宋晓国发言
“哈工大许党报国的红色基因、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的责任担当,是我成长路上最宝贵的精神力量”“衷心祝愿威海校区在紧跟学校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的新起点上,再创辉煌、再谱华章……”全国劳动模范、山东核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焊接技术专家刘伟,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威海校区宋晓国教授作为校友代表、教师代表分别发言,深情回顾了在哈工大成长成才的心路历程,抒发了对母校培养的感激之情和对学校率先跻身世界一流大学前列的美好祝愿。
学生代表献词
“……薪火相传,砥砺奋进,不负韶华,勇毅前行,紧跟哈工大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的铿锵步伐;怀着拳拳初心,矢志不渝,逐梦远方,带着铮铮誓言,意气风发,扬帆起航,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由学生代表带来的献词,以铿锵有力的声音表达了在新征程上奋发进取、再立新功的决心。
现场启动山东省、威海市、哈尔滨工业大学共建威海校区
山东省副省长陈平,威海市委副书记、市长孔凡萍,校长韩杰才共同启动山东省、威海市、哈尔滨工业大学共建威海校区,标志着省市校合作迈入更深层次、更广领域的新阶段。
现场启动山东卫星海洋应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山东省科技厅党组成员、省创新发展研究院党组书记、院长刘峰,哈工大校长助理、威海校区校长谭忆秋和来自兄弟高校、研究院以及商业航天企业的代表共同启动山东卫星海洋应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该联盟将致力于推动卫星和海洋领域产学研深度融合,赋能产业转型升级。
大会现场
105年励精图治风华正茂,40载在威海办学意气方遒。面向新征程,哈工大将以一校三区深度融合发展,走好新百年卓越之路,共同书写校地同辉的合作佳话,凝聚加快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的磅礴力量,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尖兵”贡献!
来源:大众新闻-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