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4月16日,上海鸿蒙智行发布会的镁光灯下,华为常务董事余承东与上汽集团总裁贾健旭并肩而立,宣布双方合作的新能源品牌“尚界”正式诞生。首期投资60亿元、5000人团队、专属超级工厂的豪华配置,让这场联姻成为车圈焦点。
2025年4月16日,上海鸿蒙智行发布会的镁光灯下,华为常务董事余承东与上汽集团总裁贾健旭并肩而立,宣布双方合作的新能源品牌“尚界”正式诞生。首期投资60亿元、5000人团队、专属超级工厂的豪华配置,让这场联姻成为车圈焦点。
然而,就在三年前,上汽曾因一句“不愿失去灵魂”的宣言,将华为拒之门外。从激烈反对到躬身合作,这场戏剧性反转背后,是传统车企在智能化浪潮下的生存挣扎,更折射出中国汽车工业从“单打独斗”向“生态共创”的深刻转向。
时间倒回至2021年,当投资者询问上汽是否考虑与华为合作时,时任董事长陈虹以“灵魂论”回应:“若用第三方方案,华为成了灵魂,上汽只剩躯壳。”
彼时,上汽仍是中国车市销冠,年销量超500万辆,自主品牌飞凡、智己高举“全栈自研”大旗,试图复刻特斯拉的技术神话。然而到2024年,局势急转直下:上汽全年净利润暴跌90%,自主品牌飞凡销量仅5775辆,最终被迫并入荣威;反观与华为深度绑定的赛力斯,净利润近60亿元,问界车型年销38万辆,市值直逼上汽。市场用真金白银宣告——闭门造车的时代已终结。
此次合作的“尚界”品牌,直指15-25万元主流市场,首款车型搭载华为视觉与激光雷达双智驾方案,2025年秋季上市后将入驻全国8000家华为门店。这恰好补足了上汽的两大短板:智能化技术积累不足导致产品竞争力下滑,以及新能源渠道建设滞后。
数据显示,2024年上汽新能源销量123万辆,但均价仅12万元,而华为鸿蒙智行车型均价超30万元,问界M9更以百万售价对标奔驰。华为带来的不仅是ADS 3.0智驾、鸿蒙座舱等技术,更将重构上汽的销售生态——从4S店模式转向手机门店直营,这正是新势力颠覆传统的关键。
上汽的转身,揭开中国车企合作模式迭代的冰山一角。曾经被视为核心竞争力的“全栈自研”,在智能化高投入、快迭代的压力下逐渐瓦解。华为已与五大车企打造“鸿蒙智行五界”,覆盖15-100万元全价位;广汽、一汽等选择HI模式;比亚迪、吉利则自研与开放并行。
这种分化印证了余承东的判断:“未来能活下来的车企不超过5家,但华为要做智能汽车的‘博世’。”对传统车企而言,与其固守逐渐失效的燃油车体系,不如借华为之力快速补齐智能化短板——上汽为尚界注入70年造车经验与供应链资源,华为则贡献ICT技术,这种“能力置换”正成为行业新范式。
回看上汽的“至暗时刻”,飞凡品牌的溃败极具警示意义。2019-2024年间,上汽为飞凡投入超百亿元,自研Luminar激光雷达、4D成像雷达、Orin-X芯片等尖端配置,甚至对标蔚来建设换电站。
然而堆料策略未能转化为市场认可:飞凡R7上市两年降价11万元,销量不足7000辆;F7月均销量仅400台,最终沦为“网约车专属”。反观华为问界M5,依托华为渠道与品牌势能,上市首月订单破万。这印证了智能汽车竞争的本质已从硬件参数转向生态协同——华为的5亿手机用户、鸿蒙系统生态、AI训练算力,才是新时代的“护城河”。
尽管合作前景光明,挑战依然存在。鸿蒙智行内部已现“内卷”苗头:问界占据30-50万元市场,智界瞄准轿跑人群,享界主攻行政级,尊界剑指百万豪华,而尚界的15-25万元区间直面比亚迪、小米等劲敌。
上汽需平衡自主品牌与华为赋能的关系——智己、荣威如何与尚界差异化?华为资源会否向赛力斯倾斜?这些问题考验着双方的协作智慧。
但无论如何,这场联姻已释放明确信号:当行业进入“软件定义汽车”的下半场,开放合作远比独善其身更具生存机会。
来源:科技的十字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