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位朋友长我几岁,马上就到要退休的年龄了。这二三十年以来,我这位朋友一直“折腾不止”,做过很多行业的小老板。前些年,终于抓住机会开了一家小作坊,赚了点钱。
前几天,听说身边一位朋友外出投资办企业了。听到这消息,我先是感到诧愕。
这位朋友长我几岁,马上就到要退休的年龄了。这二三十年以来,我这位朋友一直“折腾不止”,做过很多行业的小老板。前些年,终于抓住机会开了一家小作坊,赚了点钱。
只是市场很快地起了变化,朋友在去年不得不关闭了自己的小作坊。我原本以为,朋友到了含饴弄孙这把年纪应该从此躺平不折腾了吧。
没想到,他还是和几个朋友合伙在西部省份的一个小县城里投资办了一家小企业,常年留在当地做起了老板。
我想,朋友这举动是他的性格决定的,他的性格又是温州人身上流淌的不安分的血液决定的。他们身上这种精神可追溯至温州千年的迁徙基因。温州人的祖先,就是开拓者,不断的在迁徙。
温州以前就在一片岐海之中,因此才有了山海经中“瓯居海中”的说辞。
岐海之中的温州,又处在东南沿海,每到夏秋两季,不仅要受到台风的袭扰,而且风雨潮三碰头时,平原地区内涝一片。而在山区又因为台风云系带来充沛的雨量,遭受洪水的袭扰。那时候温州这地方没有一寸土地能让人安心地在耕种。我猜想应该有一群有着冒险精神的温州人,为了谋求发展,外出寻找更适合生存的土地。
要不然,在曹湾山遗址出土的双鼻陶罐怎么会与海峡对岸凤鼻头文化器物相似呢?不仅如此,曹湾山遗址的考古成果还被纳入国家“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研究”计划。专家认为南岛语族很可能从中国的东南迁徙到台湾之后,在向太平洋小岛扩散。
这样看来,温州人很可能还是南岛语族的祖先。
留下来的温州人也没有闲着,他们在公元290年周凯的带领下开始疏通瓯江、飞云江、鳌江的河道,让三江达海。
周凯长达十年的治水,为温州增加了许多肥沃的土地。这些肥沃的土地,正好用来接纳八王之乱时逃难来到温州的中原移民。肥沃的土地正好用来接纳移民,温州因此在323年从永宁县升格为永嘉郡。
历史上三次“衣冠南渡”,让温州增加了不少外来的中原移民,这些因战乱而来到温州的中原移民,不是为生存,就是为了发展。他们骨子里就是刻着要“寻找更好生活”的基因。
这些基因并没有因为在温州安居乐业而消失,在经历倭寇的袭扰之后,温州从宋元时期的国内一线大都市开始逐步衰败。到了明清时期,不甘于现状,敢于开拓的温州人又开始外出寻找机会。
明清时期,有一部分温州人选择去内地种山,因此,在江西、湖州等地还有些村庄整村都会讲温州话。另一部分温州人前往台湾、东南亚谋生。这也就是在台湾、马来半岛还能找到杨府侯王庙的原因。传说中,杨府侯王是温州瑞安人,这个温州特有的民间信仰,随着温州人的足迹传播到各地。
到了近代,温州的人口外迁达到了高潮。第一个高潮,是在一战结束后。那时候温州因为开埠多年,工艺品畅销海外,温州人带着工艺品在海外经商。加上战后的欧洲,百废待兴,有着巨大的商机,因此,有的温州人就留在了当地。他们这批人成了温州早期的华侨。
第二个高潮,是改革开放之后,人均耕地仅0.31亩的温州根本养活不了那么多人。于是大家纷纷外出,利用好政策经商创业。
经过近百年的外出迁徙,温州人从最初的外出谋生逐步发展成外出谋求更好的发展。不管温州如何发展壮大,温州人外出寻求更好发展机会的脚步从未停歇。现在,温州人的足迹遍布全球各地,因此,有人说,鸟儿飞得到的地方,就有温州人。
据不完全统计,共计约245万温州人在全国各地和海外发展,占温州户籍人口(约800万)的30.6%。在国内的268个城市,都有温州人在创业,他们不仅成立了温州商会,还形成覆盖全国贸易与信息网络。在海外的83.6万温州华侨,分布在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意大利普拉托、法国巴黎都有数量众多的温州人。
身上流淌着父辈不甘于命运摆布血液的温州人,他们的脚步似乎从不会停歇,从岐海之滨,到东南半岛,从东南一隅到异国他乡,每一次迁徙都是对命运的抗争,每次一开拓都是对未来的执着。
如今,“躺平”声此起彼伏,温州人从不会被脚下这片土地所牵绊,他们只会从父辈的手中接过不屈的旗帜,一次又一次的从脚下的土地汲取力量和信心,一代又一代的传承着“敢为天下先”的胆识。
山海依旧,而温州人闯荡世界的传奇故事永无终章!
来源:温州大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