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原本是滇军出身的将领,为何在去世时老蒋会扶棺大哭?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0 17:30 1

摘要:1937年2月17日,南京鼓楼医院传来噩耗,陆军一级上将朱培德因注射抗贫血药剂而引发血液中毒,不幸逝世,年仅四十九岁。蒋介石听闻后,悲痛万分,凭棺痛哭失声,其挽联上写道:“来日大难,万端方待理,更谁共在肩重负。”朱培德作为蒋介石口中的“第一人才”,他的猝然离世

1937年2月17日,南京鼓楼医院传来噩耗,陆军一级上将朱培德因注射抗贫血药剂而引发血液中毒,不幸逝世,年仅四十九岁。蒋介石听闻后,悲痛万分,凭棺痛哭失声,其挽联上写道:“来日大难,万端方待理,更谁共在肩重负。”朱培德作为蒋介石口中的“第一人才”,他的猝然离世,不仅让国民党高层为之震动,也让远在延安的朱德深感惋惜。谁能想到,这两位云南讲武堂的“模范二朱”,朱培德却先下车了。

朱培德出身于云南盐兴的仕宦之家,十八岁时考入云南陆军随营学校,后并入云南讲武堂第一期,与朱德成为同学,二人并称“模范二朱”。两个人之间的名字只差了一个字,但是这两位从云南讲武堂走出去的。滇军将领后来的成就和人生机遇却大相径庭,人生的境遇坎坷就是如此难以捉摸。

朱培德的资历是很老的,在护国战争期间,他就作为滇军的重要骨干成为护国军第二军支队长,后来他又随军进入了广东,又调任驻粤滇军旅长。从云南进入广东也开始了朱培德从滇军将领逐渐走向国民党中央军的转变过程。

而真正奠定他历史地位的,是他对孙中山革命的坚定支持。护法战争期间,朱培德率部拥护孙先生,担任援赣军第二军军长。由于朱佩德在这一系列战斗中的精彩表现,他也在1921年加入国民党后,更是被任命为中央滇军总司令。

作为滇军出身的将领,朱培德的发展历程和本土滇军将领是大为不同的。从唐继尧到龙云,这些本土滇军将领拥兵自重割据一方,但是朱培德却深度融入了国民党的权力核心。

在滇军的历史中,朱培德的路径是很独特的。

他所率领的滇军部队,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不断发展壮大,逐渐接受了孙先生和国民党的领导,从而最终摆脱了地方色彩,融入了国民党中央军。

朱培德与范石生、金汉鼎等滇军同僚相比,朱培德的政治成就也更为突出。他不仅在北伐期间担任右翼总指挥,成功攻占江西,还在中原大战时,为蒋介石坐镇南京,精心谋划军队的调配与后勤补给。就从蒋介石的性格来说,能够担此重任足够看出老蒋对朱佩德是相当信任的。

更为可贵的是朱培德的战略眼光不仅仅局限于国内,他深刻认识到在国内军阀混战的时候,外部边防就会显得相当脆弱和危险。在1930年中原大战落下帷幕之际,朱培德在参谋本部发表元旦,他相当直白地说道“以后大家总应该集中注意到外患的防备上去了”,这种战略眼光和气魄,远超当时的诸多地方军阀。

对于老蒋来说,他实际上是一个能够共患难但却不能共富贵的典型人物。当初张静江、戴季陶等一派元老推他上位,然而在其掌握巅峰权力之后,对于这些当年帮助过他的老兄弟们却逐渐心生狭隘,最终无论是张静江还是戴季陶职业生涯结束的相当落寞。

1932年,蒋介石将身边的幕僚按照“贤”“才”标准进行划分时,把朱培德排在了首位。蒋冯战争期间,蒋还委托他“留京震慑”,代行总司令之职。老蒋的这种信任既是对朱培德军事能力的认可,也是对朱培德的高度信任。

1928年,朱培德主动解除了滇军总司令的职务,将军权交还给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这种姿态在其他地方实力派中是极为罕见的。

由于朱培德的高风亮节,老蒋也把他当做是良师益友。1931年前后,当蒋介石在“准备战败与先和而徐图报仇两途”之间犹豫不决时,朱培德敏锐地指出:“惟恐国民之精神散漫,先和以后,仍不能卧薪尝胆,则民族更形堕落。”朱培德的这种见解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蒋介石后来的选择。

但是很明显,朱培德这样从滇军基层摸爬滚打中成长起来出来的老派将领,他对于蒋介石的态度并不是单纯顽固的。1927年他曾冒险将朱德迎接到南昌,并任命朱德为公安局局长。当年7月下旬,他已经察觉到朱德、贺龙、叶挺等人联系密切,必有重要举动,然而在这个关键时期他却选择请假上庐山疗养,把南昌的军政要务交给了朱德处理,这在客观上为南昌起义提供了条件。

朱培德的突然离世,留下了巨大历史遗憾。蒋介石在1938年1月16日的日记中感慨道:“如益之尚在,或能免于此战祸乎?”这种追忆,不仅是对军事助手的怀念,更是对战略谋士的深切呼唤。从云南讲武堂的状元之才,到孙中山赞誉为“虎将”;从北伐战争的检阅总指挥,到抗战准备的实际主持人,朱培德的人生轨迹也堪称传奇。

这位曾经对中国近代化进程做出重要贡献的人物,最终在抗战最艰难的时候溘然离世,没能见到中国抗战胜利的那一天不失为一种遗憾,但是他也没有经历1949年选择的残酷也不失为一种幸运。

来源:杯中有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