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活中,我们总在刷手机和“想静静”之间反复横跳。在物质丰富的今天,心理上的“疲惫感”反而愈发普遍,日常生活中信息过载、社交比较、注意力碎片化等正悄然消耗着我们的情绪能量。
生活中,我们总在刷手机和“想静静”之间反复横跳。在物质丰富的今天,心理上的“疲惫感”反而愈发普遍,日常生活中信息过载、社交比较、注意力碎片化等正悄然消耗着我们的情绪能量。
热点背后的心理真相:我们为何越刷越焦虑?01社交媒体的“情绪陷阱”曾有明星因“网络暴力”暂停工作的新闻引发热议,评论区却两极分化——有人共情呼吁理性,有人则继续宣泄情绪。这种对立背后,是算法机制推送制造的“信息茧房”:我们看到的永远是自己认同的观点,差异被放大,同理心被削弱。心理学中有一个名词叫“负面偏好”效应,也就是说大脑更容易关注身边的消极信息,在算法机制的加持下,我们更易接触到冲突性内容,长此以往会加剧个体的焦虑水平。
02“多任务处理”的幻觉一边开会一边回消息,一边吃饭一边刷短视频……我们以为自己能“一心多用”,实则不断切换注意力会导致认知负荷过重。有研究发现,长期处在多任务处理状态下的人更易分心,个体不能专注于一件事情中,常常是工作学习一会儿就会不自觉想要玩手机或者走神,导致工作效率不高以及记忆力下降。
03数字时代的“社交孤独”微信好友上千,难过时却找不到人倾诉;点赞无数,却感觉无人真正理解自己——这种“孤独的联结”已成为常态。研究显示,过度依赖线上社交会降低现实中的共情能力,反而加深孤独感。
重建心理秩序的实践方法01信息断舍离:给大脑“减负”每天设定30分钟“无屏幕时间”,比如在吃早餐时,用自己的感官体验现实世界:食物的味道、窗外的鸟鸣、风吹树叶的声音,专注于当下的感觉与体验,享受单纯的快乐。取消关注让你感到情绪低落或者单纯贩卖焦虑的账号;善用算法推荐,通过选择“不感兴趣”避免让你感到情绪起伏的内容。
02 培养“钝感力”:应对社交比较生活中许多人会在看到朋友圈里晒出来的“完美人生”后否定自己,从而陷入焦虑之中。这时可以问问自己的内心:别人的成功是否真的会影响我的生活?我是否在用他人有选择展示的“片段”对比自己的“幕后”?此类问题的深度思考可以帮助我们改变自己对有关事物的认知,从而悦纳自己。
03建立“情绪锚点”:稳定内心的技巧正念呼吸法:每天花5分钟观察呼吸,无需刻意调整,当注意力游离时温和地带回当下。
培养微小仪式感:固定一件带来掌控感的小事作为情绪缓冲带,比如睡前写观察日记,记录让自己感到开心和难过的事,记录自己的成长和变化。
更多心灵交流、情绪疏导需求,欢迎在工作日8:00-20:00拨打12351-6职工心理咨询热线。支持匿名倾诉,心理咨询师一对一沟通回应,守护您的倾诉安全感。
来源:安徽省总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