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一定要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行政区划历史文化记录了中华文明的空间变迁、历史演变、政权兴替、城乡沿革、社会嬗变、文化绵延,是我国优秀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精神根脉的重要支系。历史文化具有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一定要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行政区划历史文化记录了中华文明的空间变迁、历史演变、政权兴替、城乡沿革、社会嬗变、文化绵延,是我国优秀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精神根脉的重要支系。历史文化具有真(理性)、善(意志)和美(情感)三大功能,能够告诉人们“什么是客观规律、什么是社会需要、什么是自由境界”。据此基本原理,也可将行政区划历史文化划分为三个主要形态:一是记录自然环境演化和行政区域沿革的“客观知识”,二是体现国家意志、符合社会需要的“政教体系”,三是富含情感因素和人文精神的“审美文化”。加强行政区划历史文化的理论研究和价值阐释,更好地推动其传承保护与活化利用,不仅有助于丰富和拓展中华文明传承的话语体系和实践领域,在赋能城市更新、乡村振兴、文旅产业发展、公共文化服务等方面也能发挥积极和重要作用。
行政区划历史文化顺应了地理环境演化的自然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周易·贲卦》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句话中的“天文”是指大自然的规律,“人文”则是指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只有正确认识并顺应这两方面的规律,才能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行政区划既涉及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也涉及人类的生产实践和生活方式,是对“天文”与“人文”的综合规划和制度安排,以实现古人讲的“天人合一”或现代人讲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深入研究行政区划历史文化,既有助于感悟历代圣贤“象天法地”“经纬万端”的思想和智慧,也可为当代行政区划管理治理和创新发展提供经验。
地名命名是行政区划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国传统的地名文化积淀着行政区划历史文化的精华。祖国的大河大山,不仅只是一种自然的屏障或边界,同时还形成了气候、植被、土壤等方面的差异,既影响人们的生存环境和物质生产活动,也影响社会、文化、语言、风俗。充分尊重和顺应自然地理和环境条件的行政区划,既有利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组织管理,也有利于形成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社会和文化生态。比如“山河四省”的命名,遵循了大江大河、崇山峻岭天然形成的地理边界,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养育自己的山川河流的敬畏之心,也照顾到不同区域特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文化风俗,对这些政区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古代城市特别是都城的选址,历来是行政区划的头等大事,其中也有自然规律可循。在西汉初期,围绕定都何处,曾发生过选长安(今西安)还是选雒阳(今洛阳)的激烈争论。张良力挺前者,他说:“夫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史记·留侯世家》)这充分考虑了关中地区在自然地理、军事、经济、交通等方面的优势,因此被汉高祖采纳。
陕西历史博物馆镇馆之宝、国宝级文物——汉代皇后玉玺。供图@视觉中国
由此可知,我国的行政区划历史文化,顺应了地理环境演化的自然规律,契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在处理天人关系、人地矛盾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智慧。深入开展行政区划历史文化研究发掘,不仅是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今天的行政区划管理、重大区域战略制定、重大工程项目选址等也具有重要意义。
行政区划历史文化承载了行政管理的国家意志和伦理教化的社会需要
《礼记·经解》写道:“规矩诚设,不可欺以方圜。”唐代经学家孔颖达在注疏时说:“规所以正圆,矩所以正方。”俗语说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即源于此。用今天的话解释,规矩是一套人和自然、人与人打交道时必须遵循的关系准则或游戏规则。行政区划是国家为进行行政管理而分级划分的区域,既是对自然的立法,也是对人类的立法,堪称人类实践进程中最基本也是最大的规矩。千百年来,行政区划既是历代政治、军事、民族激烈博弈的焦点,也是经济、社会、文化、习俗冲突融合的舞台,发生过无数的悲欢故事,给后人留下了丰富厚重的行政区划文化遗产。
我国行政区划的历史源远流长,从远古时代的大禹分九州,到今天的34个省级行政区,历经多次的重大变革和频繁调整,但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做法不同,中国作为世界上最早建立文治政府的国家,从一开始就深深懂得把“行政管理”与“伦理教化”统一起来的重要性,由此形成了我国行政区划历史文化“内柔外刚”“刚柔并济”的基本功能形态。这两方面的充分和完美结合,彰显了我国行政区域历史文化的价值理念和理想目标,也揭示了实现人类社会最大的“善”的必由之路。
“刚”集中体现在“天秩”一词上。其义为“上天规定的品秩等级”,一般用来指礼法制度,同时也体现在都城的空间秩序上。“不睹皇居壮,安知天子尊。”(骆宾王《帝京篇》)都城在空间上是“上天意志”的感性显现,包含了丰富的地理、方位、建筑、布局、宗教、文化等信息。如北京城门的设计和命名非常讲究,位于紫禁城正前方的正阳门,寓意“圣主当阳,日至中天,万国瞻仰”;左右对称的崇文门和宣武门,前者寓意“文教宜尊”,后者寓意“武烈宜扬”;东直门和西直门的含义是“民兴教化,东至东海,西至西陲”;左右对称的安定门和德胜门,则分别代表了“文臣翊赞太平,交代而后安享”和“武将疆场奏绩,得胜回朝而后凯旋”,它们一起构建了完美无缺的政治—伦理秩序。
清晨的正阳门。图片来源:千图网
“柔”则集中体现在“教化”一词上。《左传·僖公七年》说:“招携以礼,怀远以德。”在历史上,以礼相待和以德服人,是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善良天性的自然流露,也成为历代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重要行政文化特点。这既包括对首都四周地区的影响,如北京近郊的怀柔,其名称源自“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礼记·中庸》)同时,在古代社会中,由于文明开化程度与距离行政中心的远近存在密切联系,因此,一些具有鲜明教化内涵和特征的词汇,如治、善、化、义等,多成为边疆城市、边缘城市命名的重要词素,如唐朝时南诏王将明显带有武力扩展的“拓东城”改为“善阐城”(今昆明),今属四川的遂宁取“息乱安宁”之意,广安取“广土安辑”意,其他还有怀化、开化、宣化、绥化、新化和化州等,其得名均与“怀柔归化”“王化之新地”“开源崇化”等密切相关。
了解古代行政区划文化中“内柔外刚”“刚柔并济”等特点,为今天提升城市现代化治理的“善治水平”,大力发展边疆地区的文化教育等,提供了丰富而有益的参照。
行政区划历史文化记录了中华民族“美的历程”
“旧国旧都,望之畅然。”(《庄子·杂篇·则阳》)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看到自己的祖国和故乡,人们心里就会感到舒畅。这隐含了行政区划历史文化的美学原理,即“祖国和故乡”不仅只是一个行政区域,还是能够引起人的愉快感的审美对象。进一步说,历史上的行政区划行为,不仅是对地理和社会空间的规划和制度安排,包含了丰富的政治、军事、交通等实用信息,还被赋予了故土、故乡、故国、故都等人文内涵,是屈原无法忘怀的“郢都”,是崔颢笔下的“日暮乡关”,是陆游至死都不能释怀的“中原”,也是今天很多海外游子朝思暮想“故乡泥土”,它们构成了一种深得人民群众喜爱的行政区划历史文化,也可以说是区域审美历史文化。
我国很多层级不同的行政区划,除了有实用性、规范性的“官名”,一般还有别有韵致和风情的雅称和俗称。以大家耳熟能详的诗歌之城、辞赋之城、戏曲之城为例,湖北宜昌因屈原被称为“诗歌之城”,重庆奉节因李白、杜甫等被誉为“诗城”,江西抚州因戏曲家汤显祖被誉为“中国戏都”,福建泉州作为南戏的发源地被称为“戏曲之乡”。今天,很多城市在介绍自己时,都会刻意突出一下它们富有审美意味的雅称,也是由于后者早已成为城市历史文化的一部分。这还表明,很多原本只有实用功能的行政区划,实现了从功利到非功利的飞跃,成为中华民族审美历程的重要实证。
来源:大东北生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