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3日,在数以亿计的目光关注之下,3架运油-20A呼啸着出现在直播间的镜头中。沉着冷静之中又不失英姿飒爽的谭红梅,绿叶中的一片红,一下子就抓住了屏幕前的注意力。
9月3日,在数以亿计的目光关注之下,3架运油-20A呼啸着出现在直播间的镜头中。沉着冷静之中又不失英姿飒爽的谭红梅,绿叶中的一片红,一下子就抓住了屏幕前的注意力。
随后,央视等众媒体向大众披露了这位有着二十多年飞行经验的女机长。军人后代、成绩优秀,妥妥的“梦中情女”,以至于年仅90的老师时隔多年依然记得她!
不得不提的还有她的另一半,也是一个飞行员。夫妻俩同飞蓝天,真正做到了把那句“比翼双飞”映照进了现实之中。
“双飞”之家不容易:结婚二十余年,有一半的时间里他们饱尝分离之苦。那他们究竟是怎么认识的?又发生过什么样的故事?
“恭喜恭喜恭喜你”,每逢过年,这首听起来很喜庆的歌就会伴随着火热的购物活动一起唱响。可是,有多少人知道它的创作时间?
是1945年,我们赶走日寇的那一年。实际上,这首歌的诞生,就是抗战胜利了在苦难中沦陷了14年的中华儿女终于看到了未来的希望。
它的底色暗含着悲凉,因为人们恭喜的是“在战火中幸存下来”。生对应死,幸存对应牺牲,为了抵抗日军,我们付出了3500万伤亡的代价,其中近千万是妇女孩童。
鬼子当年是冲着对我们“亡国灭种”而来的,只是在先烈们英勇的抵抗之下种种幻想都化为了泡沫。
战后,我国一直致力于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与日本也早已恢复正常关系。但是,这并不代表着我们会忘记当年流过的血受过的难。
转眼,80年过去了。为了纪念抗战胜利这一伟大的历史事实,也为了给再次站在十字路口的世界一个警醒,我们在2025年9月3日举办了相关活动。
抗战期间,战争主要是以陆军的地面作战形式进行的,但今天空军已经成为现代军事中极其重要的一环,我们也从不能自主生产到已然跨入一流空军的行列。
空中方队,在9月3日压轴出场。上午十点半,加受油机编队飞抵观礼现场的上空,它们阵型紧凑气势如虹。
一同亮相的,还有空中巨兽的机组人员,驾驶舱内谭红梅驾镇定自若地操作着。这是一次国家级的亮相,不仅意味着个人荣誉,更是对战斗能力的检阅。
谭红梅从小是师长眼中的“全面发展型人才”,不仅学习好还经常参与文艺活动。那个时候,她就已经在校园里埋下“飞天”的种子。
高中的时候,她一路闯过体检关、成绩关、审核关,最终如愿以偿进入了空军院校。但这并不意味着后面的路就是坦途了,事实上,飞行员在学习期间的淘汰率非常高。
严格的纪律、高难度的课程、高强度的锻炼以及高标准的要求,对每一个学员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但,谭红梅做到了,逐步完成从学员到飞行员、从副驾驶到机长的全过程训练。
进入部队后,她先后改装了六种机型,完成多次重大演训任务。部队换装运-20,她第一时间报名,钻进新机座舱反复练习,最终成为首批完成改装的飞行员。
相较于老型号的运输机,运-20在现代化、信息化上与前者不可同日而日,操作系统、性能参数、应急规范都和传统运输机有天壤之别。
所以,改装可不是听几节培训课、把飞机接回来就能完事儿的。有时光一个处置流程,谭红梅就要模拟十多遍,直到肌肉都能记住操作顺序。
她的生活仿佛回到了学生时代的“三点一线”:宿舍、教室、座舱。材料上圈圈杠杠都是课堂的记录,笔记本里满满都是重难点。
飞行是勇敢者的事业。谭红梅有过一次特别惊险的经历:那天,她在飞行过程中突遇复杂气流,机体已经开始颠簸了,这是遇到险情了!
面对危险,她让大脑保持着冷静,调出已经形成肌肉记忆的应对预案,然后快速而准确地一一实施,稳住了飞机的状态,最终安全落地。
鉴于这份优秀的表现,她顺利单飞单放,拿到了运-20的“入场券”。她说,自己和男飞行员没有任何差别,“我们共同的称呼就是战斗员。”
此次受阅,谭红梅飞的是在“胖妞”平台基础上调整之后的加油机。别看它们的名字相差不大,但作用可有着不小的区别。
如果是单纯的运输机,那么只要在载重范围之内,它可以运人、运装甲车、运救灾物资。最近几年,我们的运-20不仅频频在国内“奔走”,还长途跋涉跨洲运送。
而运油-20里面,平时装的只有一样,那就是油。而且不是常见的食用油,而是战斗机里的装的航空用油。
并且,它还要能够做到在飞行过程中为战斗机加油,从而延长战斗机的航程。由此,应该能明白运油-20在现代战争中的重要性了吧。
此前,我军的加油机是用轰6平台改装的,载重量小,早已无法满足要求。可以说,运油-20是在人们的千呼万唤之中诞生的。
能够快速驾驭它并入选阅兵阵容,足以说明谭红梅的技术有多么“硬”。对谭红梅来说,驾机接受检阅也是一件令人自豪的事情。
每次完成任务,对讲机里的“祝贺”都让她升起自豪感,为是人民子弟兵的一员而骄傲,为自己能保卫家园的蓝天而自豪。
值得高兴的是,这样的“战斗员”,并不是孤军奋战,谭红梅的父亲和爱人都是军人。这次受阅的荣耀时刻,有一个人一直在“背后支援”她,就是同为飞行员的爱人。
2001年,部队某单位举办了一场活动,谭红梅应邀参加。就是在这里,她认识了资历比她老、飞行经验也更丰富的张浩。
在专业上是尖子生,长得也很漂亮,性格又不失川渝妹子的“爽”、“辣”,她向来不缺少追求者。但她对爱情的追求不只是激素上的吸引,更有精神上的共鸣。
张浩,恰好满足了要求,两人定情、结婚。古人对爱情最浪漫的一种想象是能够像比翼鸟那样双飞双宿,而他俩真真正正做到了。
可没想到的是,刚结婚没多久张浩就因为部队的需要而被调走了。作为军人,他们知道要舍小家;作为新婚夫妻,总有这样那样的担忧与不舍。
未来要独自一肩担飞行一肩扛家庭,不知道这样的分离要持续多久,谭红梅一边给爱人收拾行囊一边安慰他:“可以空中约会。”
两地分居的苦楚就这样被她含泪化解了。此后的十余年里,他们像两架配套的飞机,在各自航线上向前,虽不总能并肩,但永远彼此守望。
2015年,夫妻俩终于团聚了。谭红梅曾经收到过一封来自爱人的信,感谢她撑起了家里的半边天,感谢长期分离她仍无怨无悔。
说起这对“空中夫妻”,很多人会好奇:这样的飞行强度、这样的任务节奏,他们日常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他们的家,既有柴米油盐的温馨,也有资料摞成的书架,还有夜里在灯下对着一起讨论细节的背影。
为了让妻子能够全心投入到新飞机改装训练中,张浩揽过了家里的事儿,查资料、找问题也都不在话下。他是个细节控,愿意花时间陪谭红梅把每一个飞行动作拆开来分析。
家里家外都成了俩人的“战场”,还引来了不少羡慕的眼光:谁不想家里有人能给自己“开小灶”啊?
他们俩二十年同飞蓝天、同护老幼,是远近闻名的“最美之家”。这一次,随着谭红梅在网络上的“走红”,那些酸甜的往事也被挖了出来,人们感叹“双飞”家庭付出的牺牲真不少。
张浩比谭红梅早几年入伍,是某部的骨干飞行员,多次执行高难度的飞行任务。从国内到国外,从救灾到撤侨都有他的身影。
2008年5月12日,一场大地震让汶川伤亡惨重,全国支援如潮水般涌入灾区。正在某基地执行飞行演训的张浩,奉命参与救灾运输任务。
震后的汶川及周边一片狼藉,且接连下雨,还有不少地方与外界断联了好几天,给飞行增加了不少难度。在这种情况下,张浩展现了军人的果敢,保证了救援物资精确投送。
三年后,利比亚局势突变,我国启动大规模撤侨行动,张浩所在部队临危受命,他和战友们被要求奔赴利比亚转运侨民。新闻通报的“顺利撤离”背后,是张浩们的操作杆在默默撑着。
2014年,马航MH370失联。张浩接受了搜索失事飞机的任务,然而茫茫大洋中,一架可能已经淹没了的飞机搜索起来,难度非常之高。
那些天里,他每天根据天气状态适时起飞,目光紧盯雷达与海面。飞机在空中打圈时,距离和速度都要保持在合适的范围之内,否则就可能错过一个关键信号。
另一边,谭红梅在出色地完成各项任务的同时,还要负责引领好后辈们。作为机长,她有责任保持机组的“战斗力”。
作为教员,她要把新一批飞行员给培养出来。“自己懂”和“教会别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如何把知识和自己的经验传授给新员这件事上,谭红梅也下了大功夫。
从驾驶舱操作到气象变化的应对、从飞机结构到故障原因,都要一个不错地教会他们。每次训练结束后,她会一对一地反馈细节,不放过任何微小误差。
对此,学员们表达了对她的认可,也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老师和学生都是好样的:谭红梅负责的首批全都按照预定的时间表完成了任务。
谭红梅所在部队不仅最早列装运输机,也是第一批装备运油-20的部队,因而被选中参与93阅兵。当天,有3架运油-20受阅,她所驾驶的正是其中之一。
央视的镜头定格的是一名飞行员的荣耀,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圆满完成任务意义非凡;而在他们的家庭相册里,定格的则是谭红梅和丈夫并肩飞行二十年的坚定。
谭红梅的爱情,没有惊天动地的表白;她的婚姻,没有曲折离奇的桥段;但夫妻俩的每一次飞行、每一次转场、每一次换装,每一个任务,都是对彼此的信任,他们是爱人也是战友。
友情提示:原创不易,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来源:娱圈牛记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