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演员董璇与舞台剧演员张维伊在综艺《婚前21天》中签署婚前协议的画面引发全网热议。镜头里,张维伊紧握董璇的手,深情告白:“你永远是我的甲方,是我人生的第一位。”这句话不仅让董璇眼含泪光,也迅速登上热搜,被网友封为“年度最甜情话”,两人CP名“伊来璇往”随之
近日,演员董璇与舞台剧演员张维伊在综艺《婚前21天》中签署婚前协议的画面引发全网热议。镜头里,张维伊紧握董璇的手,深情告白:“你永远是我的甲方,是我人生的第一位。”这句话不仅让董璇眼含泪光,也迅速登上热搜,被网友封为“年度最甜情话”,两人CP名“伊来璇往”随之出圈。然而,在甜蜜表象之下,这场公开的财产公证与情感展演,实则是一次关于婚姻制度、性别权力与公众形象的深层对话。
这并非一场简单的浪漫仪式,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情感叙事与现实博弈的交织。据知情律师透露,两人所签协议内容极为细致,涵盖财产归属、家庭开支分担、甚至家务分工如“谁洗碗、谁记账”等日常细节。这一举动,表面上是综艺节目的戏剧化呈现,实则折射出当代高净值女性在再婚时愈发清醒的自我保护意识。
董璇的经历颇具代表性。她曾有过一段失败婚姻,独自抚养女儿,名下拥有三套房产、两家公司及专项教育基金,经济独立且成熟稳重。而张维伊作为话剧演员,年收入不足其十分之一,职业稳定性与社会认知度均处于弱势。这种悬殊的现实差距,并未被刻意掩饰,反而在节目中以“乙方”“甲方”的隐喻坦然呈现——这不是玩笑,而是一种新型婚恋关系的话语重构。
值得注意的是,“甲方”一词在此不再是冷冰冰的商业术语,而是被赋予了情感温度与权力平衡的新意义。张维伊主动将自己置于“乙方”位置,本质上是一种姿态性的退让,也是一种智慧的情感投资。他通过语言上的臣服,换取信任与安全感的建立。这种“低姿态高情商”的表达方式,在公众视野中塑造了一个“有担当”“懂尊重”的理想伴侣形象。但问题也随之而来:这些标签,究竟是真实人格的流露,还是精心设计的人设运营?
翻看近期热搜,“张维伊好有担当”“张维伊多才多艺”等话题频繁出现。细究内容,所谓“担当”不过是他在婚礼策划会上提了几句意见;所谓“才艺”,其舞蹈水平甚至被调侃“不如赵四”。如此微不足道的表现却被多家营销号轮番吹捧,难免令人质疑背后是否存在流量操盘。更耐人寻味的是,这些热搜的时间节点几乎都集中在节目播出前后,节奏高度一致,难逃“水军推流”之嫌。
那么,是谁在主导这场舆论造势?从利益链条分析,最大受益者无疑是节目组与艺人团队。董璇需要一个“靠谱新恋情”重塑公众形象,张维伊则急需提升曝光度与市场价值。而婚前协议这一极具争议性的话题,恰好成为引爆流量的最佳切口。将私人契约搬上公共舞台,既满足了观众对明星私生活的窥探欲,又巧妙植入了“现代婚姻应理性对待财产”的主流价值观,实现口碑与热度的双赢。
但我们不能因此否定这份协议本身的积极意义。事实上,越来越多的女明星选择在再婚前签订婚前协议,赵丽颖、刘诗诗、张嘉倪皆是如此。这不再被视为“算计”或“不信任”,而是一种经历过风雨后的清醒与自爱。正如律师圈流传的说法:“女明星再婚,九成会签协议。”这不是感情的绊脚石,而是婚姻的保险栓。它剥离了传统婚姻中“依附—供养”的旧模式,转向平等协商、责任共担的新型伙伴关系。
张维伊愿意签下这份协议,并在镜头前公开承认自己的“乙方”身份,某种程度上打破了“男性必须是经济支柱”的刻板印象。他的低头不是软弱,而是一种情感智慧的体现——他知道,在这段关系中,真正的掌控力不来自金钱,而来自理解与尊重。而董璇的笑容之所以藏不住,或许正是因为她终于遇到了一个愿意正视现实、不逃避问题的男人。
当然,我们也要警惕过度美化。综艺终究是剧本化的产物,镜头之外的真实生活未必如画面般温馨。但至少,这场“婚前协议秀”让我们看到一种可能:婚姻可以既浪漫又理性,既感性又务实。当社会还在争论“谈钱伤感情”时,他们用行动证明:恰恰是在谈清钱之后,感情才真正有了自由生长的空间。
这场“伊来璇往”的爱情故事,或许终将归于平淡。但它留给公众的思考却深远而持久——在这个离婚率高企、信任成本飙升的时代,也许最动听的情话不再是“我养你”,而是“我们一起把规则说清楚,然后安心相爱”。
来源:故檐听雨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