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这间“藏经洞”里堆积着各种各样的文献资料。这其中,有一幅书法作品格外引起书家们的注意,这是一幅唐朝人手书的小楷《道德经》,书写者是宫廷内的抄经师:刘弘珪。
道士王圆箓在清理莫高窟第16窟的沙子时,发现北面的洞壁上有一道裂缝,他轻轻一推,好家伙,这竟然是个“藏经洞”!
在这间“藏经洞”里堆积着各种各样的文献资料。这其中,有一幅书法作品格外引起书家们的注意,这是一幅唐朝人手书的小楷《道德经》,书写者是宫廷内的抄经师:刘弘珪。
这是目前发现的最完整,最早的《道德经》手抄本。因为这幅作品写好后是要给皇帝看的,所以在书写时不得有一笔一画的败笔出现,不仅要保证“零瑕疵”,而且还要写得相当精致才行。这幅作品凭着没有任何毛病,而且字还写得很绝,气韵也很到位。成了书法界内一致公认的“最炸裂的神品”!
古时候,历朝历代的宫廷内,都有许多专门为皇帝抄经的书法高手,由于他们在书写完成后一般都不签名落款,所以后来人也无法知道哪幅作品是谁抄写的。而这位刘弘珪却是少数签下姓名的一位抄经师。就凭这幅《道德经》上的字体来看,他的书法水平,从唐朝到现在这一千多年里,是完全可以“横行”的。
过去,一直认为唐朝的小楷是《灵飞经》最牛,但,看了这幅《道德经》后感觉到,无论是它笔画的严谨度,还是在整体上的气韵,与那《灵飞经》相比,一点也不差,这幅《道德经》与《灵飞经》,堪称是唐朝小楷双子星。
细心的朋友可在这幅《道德经》中看出钟繇的古朴和“二王”的灵动,还有智永的稳当,以及虞世南、褚遂良的温润、飘逸,而且在各方面相比较,这幅作品丝毫也不比他们差。
启功先生看了这幅作品后竖着大拇指说:“结构相当严谨,笔画上也活灵活现,看着就非常有血有肉。跟虞世南、欧阳询这些名家的字体比,一点都不逊色,差就差在没当上个大官。”
这话说的太对了,如果刘弘珪不是宫廷的抄经师,而是有职位的官员,他可能就与虞世南、欧阳询等这些大书家齐名了。
不管怎么样,对于爱好书法的朋友,尤其是喜欢小楷的朋友,这幅《道德经》的瓜是吃定了。因为它太炸裂了,临摹这幅作品,对于提升我们的书法技艺,是非常有益的!
来源:聊聊书与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