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景宁大漈乡还有一个名人,就是梅元屃(读系),他是名人梅开之后。传说在他六岁的时候,爷爷去世了,他守在爷爷墓旁,怎么都拉不走。
在景宁大漈乡还有一个名人,就是梅元屃(读系),他是名人梅开之后。传说在他六岁的时候,爷爷去世了,他守在爷爷墓旁,怎么都拉不走。
他爸爸梅开看劝不走他,就在墓地旁建了个庵,小元屃昼夜守在爷爷墓地旁边,整整三年从未离开。
这个故事,听着令人万分感动,一个才六岁的小孩,就知道感念爷爷的恩情,舍不得爷爷。
他的事迹一传十,十传百,在老百姓中广为传颂,地方官为了表彰梅元屃的孝德,一级一级转奏,后来皇帝也知道了,赏赐给他不少布匹,钱粮,并且在当地建造了时思院,以表彰他的行为,并且封他为"孝童公”。
时思院原本就是一座守墓庐,让梅元屃为逝去的爷爷守墓的地方。原来守墓可能就是一个简易的小棚子,冬天钻风,夏天避不了暑,下雨挡不了雨。皇帝发话了,建造了一座时思院,让他和家人守墓更舒适一点。
我在云中大漈看到这番故事的时候,心里如同打翻了五味瓶,说不上什么滋味。
在宋朝,三年一科举,每次科举只录取300多名进士,其中一甲是头三名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进士90名,三甲同进士出身200多名。
现在我们高考,一年一考,考中985院校已经很难了,家里有个能考上,足够父母吹嘘几年了。可985院校有39所,每年都会录取会录取22.5万考生。科举是三年才考一次,全国的举人考中的只有300名,难度可谓是天花板级别的。
但是,举孝廉选拔人才就大不一样了,只要孝顺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只要廉洁,就有机会当官。不得不说是一条通往黄金大道的捷径。
一个六岁的小孩,中国人都是按照虚岁来算,实际也就四五岁。
一个四五岁的小孩,如果爷爷去世了,父母大多都不会把小孩带到墓地去祭拜,最多就是送葬的时候,一起办个仪式,就怕小孩受到惊吓生病。
如果说把小孩一个人留在墓地,日夜在那里守墓,这可是万万不可能的。
小孩抵抗力弱,身体没有发育好,就操心好好照看着,赶天黑前都会回家,安顿早早睡觉,就这样都有可能生病,父母陪着日夜熬。
如果说现在有小孩舍不得爷爷去世,日夜守在墓地里,所有人都会怪父母失职,没有照顾好孩子。
但是,在宋朝,没有人责怪父母,反倒传为佳话,得到皇帝亲赐表彰,这就不得不让人心生疑虑了。
甚至暗戳戳地想,是不是梅开这个当父亲的,自己考不上科举,想出这条歪路。让四五岁的儿子去守墓,从而得到举孝廉扬名,最终当官的目的。儿子年龄小,这样的孝行更令人震撼,更容易传播扬名。
四五岁的小孩,整天就是黏着妈妈,妈妈长,妈妈短,一个人呆在黑屋子,都会吓得发烧,发烧久了会惊厥,有生命危险。为了举孝廉扬名当官,连儿子的命都不顾了,可谓是不择手段。
虽然年代久远,我们永远不会得知,当年的小元屃是不是出于自己的内心,是不是真的对爷爷有难以割舍的深情,出于自愿去为爷爷守墓。
梅开的妻或者妾,也就是小元屃的妈妈,是不是整天以泪洗面,只能迫于丈夫的淫威,日夜陪着孩子在墓地。
孝童公
只要年龄够小,只要在去世亲人的墓地待着,就有可能举孝廉扬名,得到皇帝的嘉奖,从而当官。
那么,下一个三岁的小元琮,两岁的小元昊……全部都会出现。人伦的惨剧,消失在历史里,一个字都不曾留下。
来源:历史纵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