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安县红桥镇:产业融合绘新景 种养结合促振兴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17 11:23 1

摘要:近年来,江安县红桥镇紧扣“红桥猪儿粑之乡”定位,锚定“培育亿元产业集群,打造川南美食名镇”目标,以党建为引领,聚焦“一产增质、二产增效、三产增色”目标,深耕林竹、稻虾、生猪等特色种养殖产业,通过“龙头企业带动、村-民协同联动、三产融合驱动”模式,构建起“山上竹

近年来,江安县红桥镇紧扣“红桥猪儿粑之乡”定位,锚定“培育亿元产业集群,打造川南美食名镇”目标,以党建为引领,聚焦“一产增质、二产增效、三产增色”目标,深耕林竹、稻虾、生猪等特色种养殖产业,通过“龙头企业带动、村-民协同联动、三产融合驱动”模式,构建起“山上竹林经济、山下稻渔共生、庭院特色种养”的立体农业格局,蹚出一条偏远乡镇产业富民的新路子。

红桥镇小微产业园区 红桥镇政府供图

竹林经济成“绿色引擎”,激活山区资源优势

红桥镇依托国家级4A景区蜀南竹海生态优势,在两江村发展丰产竹林5000余亩,建成竹产业运输轨道索道6公里,破解竹林资源开发“运输难”问题。引入苏州安岸达进出口有限公司、竹家佳竹工艺厂等企业,建设团扇厂及竹制品加工厂,探索“企业+村集体+农户”合作模式,吸纳150余名群众就近务工,村集体年收益达28万元。同时,发展林下经济300余亩,推动赤松茸、石斛等林下套种,实现“一根竹子吃干榨尽”。

采摘赤松茸 石兴旺/摄

稻虾轮作写“田间文章”,实现“一田双收”效益

在两江村,探索“整治-垦造-试种-循环”发展模式推进稻虾生态种养产业发展,基地建设规划总面积400余亩,其中一期100亩已建成,预计小龙虾年产量18吨、优质大米50吨,综合产值达100万元。通过推广“早虾晚稻”轮作模式,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亩均收益较传统种植提升3倍以上。此外,村集体计划打造“抓小龙虾、品小龙虾、稻田研学”等农旅项目,推动农业与文旅融合,预计年吸引游客5000余人次。

稻田早虾 红桥镇政府供图

全链联动强“产业支撑”,构建种养加一体化格局

红桥镇以特色食品小微园区为核心,向上游延伸糯稻、生猪、蔬菜等种养殖产业链,形成“原料种植—加工生产—市场销售”闭环。依托“红桥猪儿粑”省级非遗品牌,引导500余户农户发展优质糯稻种植和生猪养殖,园区内食品加工企业每天消耗生猪25头、磕粉3吨、芽菜1吨,年带动种养殖产值达3000万元。同时,推行“订单农业”,与蒋妹食品、江红食品等企业签订农产品收购协议,稳定农户收益。2024年,全镇种养殖关联产业带动群众务工收入700万元,村集体增收100余万元。

精心制作江安名小吃“红桥猪儿粑” 红桥镇政府供稿

党建引领聚“发展合力”,创新乡村治理模式

红桥镇以“三个+”模式(“以商招商+本土培育”“村集体经济组织+网络直播群体”“农耕文化+文化展览”)为抓手,成立产业发展专班,招引10余家上下游企业落户,建成农耕文化体验馆和电商服务中心,通过直播带货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在市级城乡融合示范点两江村,推行“宜邻中心”便民服务与“积分超市”治理机制,将种养殖技术培训、农产品流通纳入乡村治理,激发群众参与产业发展的积极性。目前,全镇培育新型经营主体97家,发展家庭农场7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26个,形成“支部带龙头、龙头连基地、基地联农户”的发展格局。

从“靠山吃山”到“三产融合”,红桥镇正以种养殖产业为支点,撬动乡村振兴新动能。据镇党委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将继续深耕“竹、稻、渔、畜”特色产业,推进种养加一体化、农文旅融合化发展,力争除红桥猪儿粑著名品牌外,还将稻虾大米、赤松茸、竹下生态山鸡等打造成区域知名品牌,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红桥样本”,福祉红桥百姓,为民增收致富。

竹下养鸡专业户的两江村返乡创业青年万金梅女士 石兴旺 摄

万金梅表示,自新疆务工回家近两年,在党委和政府的支持、鼓励和帮扶下,利用竹林资源优势实现为民提供绿色菜篮与健康食物的美好愿望,在“家门口”搞起竹下养鸡1000多只后,不仅有效照顾了老人和孩子,增加了幸福感,而且也获得到了返乡创业的成功感和回报社会的喜悦感。“看到有人来买走我养的鸡后,再苦再累,心里一下子就舒坦多了、踏实多了。”(供稿:江安县红桥镇人民政府)

来源:中国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