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功教授:结直肠癌免疫治疗十年突破与整合之道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0 10:54 1

摘要:2025年7月18~20日,以“肿瘤防治,赢在整合”为主题的2025中国抗癌协会(CACA)华南整合肿瘤学大会在广州召开。来自全国各地肿瘤防治领域的顶尖专家、学者及医疗工作者齐聚珠江之畔,旨在打破学科壁垒、促进深度融合、共绘肿瘤防治新蓝图。会议期间,《肿瘤瞭望

编者按:2025年7月18~20日,以“肿瘤防治,赢在整合”为主题的2025中国抗癌协会(CACA)华南整合肿瘤学大会在广州召开。来自全国各地肿瘤防治领域的顶尖专家、学者及医疗工作者齐聚珠江之畔,旨在打破学科壁垒、促进深度融合、共绘肿瘤防治新蓝图。会议期间,《肿瘤瞭望消化时讯》荣幸邀请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陈功教授就结直肠癌围手术期免疫治疗进展分享个人见解。

陈功教授

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结直肠科 副主任

学术兼职: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副秘书长、常务理事
2015-2017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学术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抗癌协会大肠癌专委会前任主任委员
2019年第三届“国之名医.优秀风范”获得者
CSCO结直肠癌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秘书长
CSCO结直肠癌指南专家组副组长、执笔人
CSCO微创外科专委会、老年肿瘤防治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外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委会肝转移分会副主任委员
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
Dis colon & rectum, J Cancer Res Clin Oncol, Ann Oncol, Int J Colorectal Dis, BMC Cancer, Cancer, British J Cancer, Plos ONE, 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Cancer Communication.), Scientific Report, Cancer Medicine, NEJM (通讯),J Haemtology & Oncology, ImmunoOncology, Lancet Gastroenterol Hepatol,Cancer Cell

肿瘤瞭望消化时讯:能否请您分享结直肠癌围手术期免疫治疗的最新进展?

生物标志物奠基:MSI-H/dMMR开启免疫治疗新时代

2015年,美国研究团队首次发现具有错配基因修复缺陷(dMMR)/微卫星高度不稳定(MSI-H)分子表型的转移性结直肠癌能从PD-1单抗帕博利珠单抗免疫治疗中显著获益,成为结直肠癌免疫治疗的分水岭。这一生物标志物将患者大致分为两类:约10%~15%的早中期患者及5%的晚期患者属于“热肿瘤”,即MSI-H/dMMR型,对免疫治疗高度敏感;而占比超90%的“冷肿瘤”,即微卫星稳定(MSS)/错配修复功能完整(pMMR)群体则响应有限。这一定义奠定了近十年结直肠癌免疫治疗相关研究的基础框架。

热肿瘤领域:免疫治疗实现“攻城略地”

针对MSI-H/dMMR结直肠癌晚期治疗的三级跨越始于2015年Keynote-016研究(PD-1单抗后线治疗突破),经2020年Keynote-177(PD-1单抗一线治疗优于化疗联合靶向治疗),至2025年CheckMate 8HW研究再次跃升——PD-1+CTLA-4双免方案对比化疗(一线),及对比单免(所有治疗线)均有显著获益。

围手术期治疗突破:

新辅助免疫改写手术范式:2018年荷兰NICHE研究首次证实6周双免新辅助治疗可使69%患者达到病理完全缓解(pCR)。后续NICHE2研究更新数据,患者3年无病生存率(DFS)达100%;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徐瑞华教授牵头的Neoshot研究与NICHE研究思路一致,采用信迪利单抗联合伊匹木单抗,评估其在结肠癌新辅助治疗中的价值。目前全国已入组几百例患者,期待后续研究结果的公布,有望成为我国MSI-H肠癌新辅助治疗的标准方案。辅助治疗空白填补:2025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上重磅公布的ATOMIC研究证实,MSI-H患者在标准辅助化疗基础上加用PD-L1抑制剂阿替利珠单抗进行为期一年的维持治疗,能够将3年DFS从76.6%显著提升至86.4%。该方案已被6月27日更新的结肠癌NCCN指南2025.V4版本采纳,相信今年年底我国CSCO指南的修订也会考虑纳入该方案。

以上进展为临床带来了重要启示:强烈建议所有肠癌患者初诊时就要检测MSI状态,尽早筛选可受益于免疫治疗的群体。

冷肿瘤领域:艰难破局中的微光

日本Regonivo方案(瑞戈非尼+纳武利尤单抗)与中国CAPability方案(西达本胺+信迪利单抗+贝伐珠单抗)均探索免疫治疗在MSS/pMMR结直肠癌患者中的疗效,结果虽有一定突破,但离患者获益需求仍存在一定差距。未来可关注仅占MSS群体1%的POLE、POLD1基因超突变患者,通过大panel的二代测序(NGS)筛选出高肿瘤突变负荷(TMB)群体,其对免疫治疗响应接近MSI-H型患者群体,或将成为新的突破口。

此外,徐瑞华教授牵头的ASTRUM-015研究评估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斯鲁利单抗对比安慰剂联合贝伐珠单抗和化疗一线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在MSS型患者中,斯鲁利单抗联合贝伐珠单抗和化疗可改善无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期(OS)。目前正在进行Ⅲ期研究。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袁瑛教授团队开展的BBCAPX研究,旨在探索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信迪利单抗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贝伐珠单抗和传统的标准两药化疗CapeOX一线治疗RAS突变/MSS型不可切除的转移性结直肠癌的疗效和安全性。Ⅱ期研究结果显示,患者客观缓解率(ORR)达84%,疾病控制率(DCR)为100%,目前正在开展全国多中心Ⅲ期研究,期待后续数据的公布。

值得关注的是,肠癌领域新辅助治疗的进展较为显著。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张涛教授团队、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徐瑞华教授团队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张忠涛教授团队的多项研究均证实,术前新辅助治疗中加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能够显著提高肿瘤缓解率。期待未来有更多相关研究以夯实该领域的循证证据,为患者保肛、保功能带来更多希望。

肿瘤瞭望消化时讯:您如何理解整合理念在肠癌中的应用?

整合理念的必然性

肿瘤诊疗的复杂性决定了单一学科无法独立应对全过程,从发生发展到最终转归,必须整合多学科力量。除了需借助基础研究的突破以外,更要在临床实践中贯彻执行整合理念:要全面了解肿瘤,就必须融合病理科、影像科、放疗科、内科、外科等,共同构建肿瘤的生物学全貌。

在肠癌领域,外科负责手术切除与功能保全,肿瘤内科主导系统性药物治疗,放疗科实施精准放射治疗,中医科提供中医药协同调理,护理团队则需承担全程康复支持等。以肠癌肝转移患者为例,通过多学科协作,不仅能实现肿瘤退缩,更能显著延长患者生存期,我想这就是整合理念的完美体现。

多学科协作的落地路径

我非常赞同我院万德森教授提出的MDT“六个一”原则,即聚焦一个病种,组建固定的一个多学科团队,秉持一种先进理念(如指南共识指导),选定一个固定地点,约定一个固定时间,并坚守一种奉献精神。这“六个一”原则是MDT可持续运行的基础。

总之,整合理念的核心价值在于破除学科壁垒,融合多学科的技术优势,最终帮助患者实现从病灶清除到生存延长的全面提升。未来需持续深化MDT内涵,以“六个一”原则推动肿瘤诊疗从单兵作战走向集团协作,让更多患者受益于整合医学的力量。

来源:肿瘤瞭望消化时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