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中国的AI产业迎来了实际应用的阶段。腾讯和阿里巴巴作为两大科技巨头,各自走出了不同的道路。腾讯在面向消费者的市场上持续扩展,尽力抓住更多的用户;而阿里巴巴则在企业市场,专注于大模型技术和云服务生态的建设。
今年,中国的AI产业迎来了实际应用的阶段。腾讯和阿里巴巴作为两大科技巨头,各自走出了不同的道路。腾讯在面向消费者的市场上持续扩展,尽力抓住更多的用户;而阿里巴巴则在企业市场,专注于大模型技术和云服务生态的建设。
最近,摩根士丹利和高盛分别发布报告,表达了对腾讯和阿里在AI赛道上的看法,也让外界重新思考了这场技术竞赛。
6月份腾讯在“全球数字生态峰会”上公布了其最新的AI战略。腾讯云业务CEO汤道生在会上提到,腾讯会把AI真正融入业务流程中,重点推行“实用型”AI。这一点,在腾讯的广告、游戏和办公产品线中表现得很明显。
摩根士丹利在6月的报告中指出,腾讯在2C端的AI应用已经走在行业前面。通过AI的加入,腾讯在广告业务上实现了精准投放,提升了点击转化效率,营销收入比之前增加了20%。
在游戏业务上,AI技术帮助提升内容创作效率和用户交互体验,相关收入比之前增加了22%。
腾讯不只在应用层面做了大量工作,在基础模型和平台工具方面也明显发力了。如腾讯混元大模型升级版已经推出30多个模型,覆盖自然语言、多模态等多个方向。
腾讯云3.0平台也打通了模型训练、推理、资源管理等多个环节,形成了比较完整的AI开发路径。
高盛则在8月发布的研报中,对阿里巴巴的AI能力做了详细分析。在企业级市场,阿里靠着阿里云构建了全栈AI服务,特别是在大模型、算力供应和API调用方面具有优势。
高盛将阿里的目标价从163美元上调至179美元,并将阿里云的估值从每股ADS 36美元上调至43美元。
阿里云目前在中国公有云市场有47%的份额。Omdia的行业数据也显示,阿里已经加入到中国大多数有AI的大型企业中。2025年上半年,中国企业级大模型的Token日均消耗量达到10.2万亿,和2024年下半年比增加了363%。
阿里在商业模式上也有变化。通过API调用和Token计费,阿里在企业AI服务中建立了比较清晰的盈利模型。
高盛指出,从资本支出来看,中国云服务商在2025年第三季度的支出预计将比之前增加39%。
从报告中看,腾讯和阿里似乎分别代表了2C和2B的两条路。但腾讯在2B端的拓展也一直在推进。腾讯企点的SaaS平台,2024年全年累计处理客服响应超过1亿次。
腾讯乐享的企业知识管理服务已经覆盖30万家以上的企业;腾讯电子签借助AI,将合同合规风险降低了80%,审查速度最快达到1分钟。
腾讯的AI产品已经加入到了,从消费者到企业的多个场景。QQ浏览器的AI功能在2025年5月的月活用户量比4月增加了17.8倍,腾讯会议AI用户比之前增加了150%,元宝在AI原生应用日活中排名全国前三。
阿里虽然主打企业市场,其大模型能力也在逐渐进入消费端场景。电商智能客服、商品推荐算法、内容生成等领域,都已经开始加入自研模型。
除了国内市场的竞争,腾讯和阿里也都在加速国际化。腾讯目前在全球分布了九个区域技术支持站点,覆盖了雅加达、马尼拉、新加坡、东京、首尔、帕洛阿尔托等地。
2025年上半年,腾讯国际业务实现双位数增长,海外客户数量同比翻倍。更重要的是,超过90%的中国出海互联网公司正在使用腾讯的AI模型。
阿里在国际业务方面也有动作。他们的多样化芯片供应链在海外的AI市场提供底层支撑,高盛认为阿里有较强的国际扩张能力。
腾讯和阿里在AI领域各有所长,道路不同,但目标一致:通过AI提升产品效率和商业价值。一个起点是社交生态,一个起点是企业服务,但都在向更完整的AI生态前进。
来源:老徐述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