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携手地方 数字技术传承文脉——呼伦贝尔大草原文化作品展探索校地合作新路径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17 10:59 1

摘要:四月的呼和浩特,春意渐浓。内蒙古美术馆1号展厅内,由内蒙古艺术学院新媒体学院与呼伦贝尔市委宣传部共同打造的“赓续文脉 创新发展——呼伦贝尔大草原文化作品展暨内蒙古艺术学院新媒体学院2025届毕业生作品展”正在徐徐展开。此次展览不仅是对北疆文化建设的一次时代回应

四月的呼和浩特,春意渐浓。内蒙古美术馆1号展厅内,由内蒙古艺术学院新媒体学院与呼伦贝尔市委宣传部共同打造的“赓续文脉 创新发展——呼伦贝尔大草原文化作品展暨内蒙古艺术学院新媒体学院2025届毕业生作品展”正在徐徐展开。此次展览不仅是对北疆文化建设的一次时代回应,更是艺术教育与地方文化深度融合的一次生动实践。

步入展厅,一股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气息扑面而来,让人瞬间沉浸在一场视觉与心灵的双重盛宴中。内蒙古艺术学院新媒体学院的2025届毕业生们,巧妙运用动画、数字媒体、漫画以及文创衍生品等多种形式,将呼伦贝尔大草原的壮丽景色与独特文化转化为一场可听、可视、可触、可互动的全方位体验。在这里,每一位参观者都能穿越时空的界限,仿佛亲身漫步于那片广袤无垠的绿意之中,感受着草原的辽阔与壮美。

展览中,晨雾缭绕的额尔古纳河、蜿蜒曲折的莫尔格勒河,在新媒体技术的精心打造下,变得栩栩如生,触手可及。AR技术的巧妙运用,让参观者只需轻轻一点,便能亲眼见证驯鹿在指尖跳跃的奇妙景象;VR装置的沉浸式体验,则将草原的四季更迭浓缩于方寸之间,让人仿佛置身于草原的怀抱。此外,传感器捕捉的实时数据更为展览增添了一份互动与参与的乐趣。

内蒙古艺术学院新媒体学院教师贺军在展览现场接受采访时表示,呼伦贝尔以其举世闻名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人文风貌,成为此次展览的灵感源泉与核心主题。通过新媒体学院的新科技手段,如AR、VR互动体验、传感器技术以及手机端开发的小程序等数字化方式,将呼伦贝尔的独特魅力生动且深入地呈现给广大观众。这些作品不仅深入挖掘了呼伦贝尔的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更通过动画、互动游戏等现代综合手段,展现了符合当今时代需求的呼伦贝尔之美,让参观者在享受视觉盛宴的同时,深切感受到呼伦贝尔大草原文化品牌所蕴含的深厚历史积淀与文化底蕴。

展览中,一系列以呼伦贝尔为主题的艺术作品令人目不暇接。动画《穿越北纬53°——嘟来带你邂逅额尔古纳河右岸》以额尔古纳湿地为灵感,通过细腻的动画画面和丰富的衍生品形式,生动展现了额尔古纳的人文地理环境和生态多样性;游戏作品《草原美食家》则让参观者在线上一边体验蒙古族美食的制作过程,一边欣赏草原风光,一边品味地道的草原美食,感受蒙古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文旅IP“送你一朵太阳花”则以鄂温克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太阳花为原型,通过卡通化、扁平化、二维化的处理方式,设计出了新颖独特的形象,成为展览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呼伦贝尔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貌,更传递了年轻一代对北疆文化的热爱与传承。

内蒙古艺术学院副院长高鹏说:“呼伦贝尔大草原,以其壮美的自然风光、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迷人的民族风情,在北疆大地上闪耀着独特的光芒。此次展览中的每一件作品,都是新媒体学院2025届毕业生对呼伦贝尔这片热土深情厚谊的艺术表达与热情颂扬。他们巧妙地运用新媒体艺术手段,紧密结合呼伦贝尔的地方特色,全方位地展现了自己对生活及生命的独特感悟,以及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深刻思考。谈及与呼伦贝尔的合作,他表示,学院将继续深入挖掘呼伦贝尔的文化资源,充分发挥自身在艺术教育与新媒体技术方面的优势,创作出更多具有呼伦贝尔地方特色的艺术作品,为呼伦贝尔的文化旅游、文创产品开发等领域提供有力支持。

当AR技术点亮驯鹿的迁徙轨迹,当VR镜头定格草原的四季流转,这场展览不仅是一次毕业成果的展示,更是一次文化传承的创新实践。它证明,传统与现代并非割裂,当科技触碰到文化的肌理,呼伦贝尔大草原的辽阔与厚重便拥有了跨越时空的传播力。正如展厅中流动的数字光影,呼伦贝尔的故事正在年轻一代的笔下续写,而北疆文化的生命力,也在科技与艺术的共振中愈发蓬勃。

呼伦贝尔市融媒体中心记者:韩瑜/文

图片: 刘绍睿 张琪 韩瑜 黄宇 璐琪

美编:刘坤‍‍‍‍‍‍‍‍‍‍‍‍‍‍‍‍‍‍‍‍‍‍‍‍‍‍‍‍

来源:草原古都生活宝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