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垂虹桥畔,退思园中,先蚕祠里……千年吴江,正成为一档爆款综艺的“天然影棚”,也让江南文化变得可触、可感、可体验。
垂虹桥畔,退思园中,先蚕祠里……千年吴江,正成为一档爆款综艺的“天然影棚”,也让江南文化变得可触、可感、可体验。
9月4日,国内首档沉浸式角色塑造真人秀《江南·十二场欢聚》在优酷、浙江卫视、Z视介同步上线,开播即引爆全网,话题阅读量突破4229万。节目不仅创新融合戏剧、综艺与地域文化,更将苏州吴江推至台前——在这片被太湖滋养的土地上,江南不再是遥远的文化符号,而成为可沉浸体验、可真实触摸的生活现场。
综艺赋能,吴江地标成“文化课堂”
节目全程取景于吴江,绝非偶然。这片被太湖流水浸润的土地,本身就是一部浓缩的江南文化史。
站在“江南第一长桥”垂虹桥上吟诵诗词,在退思园领略造园艺术的咫尺乾坤,于震泽古镇的老宅中体验缂丝织造,在先蚕祠聆听织机声响、感悟蚕桑文明……学员们在此沉浸式学习,以“衣、食、住”三大主题串联起一场跨越时空的江南文化研修。
《江南·十二场欢聚》节目片段,先蚕祠
《江南·十二场欢聚》节目片段,学员出场,一场江南文化探索之旅自此开启。
《江南·十二场欢聚》节目片段,十二名士动画展示
吴江,不是背景,而是主角。
这里是一座“没有围墙的江南文化博物馆”,一砖一瓦、一桥一园,皆是从历史深处生长而来的真实场景。
丝见江南:“丝绸之府”的匠心传承
吴江素有“丝绸之府”美誉。在《江南·十二场欢聚》的“衣”阵营中,节目深入盛泽、震泽两大丝绸重镇,呈现从一根丝到一匹绸的匠心之旅。
这里不仅有宋锦、缂丝等非遗技艺的当代传承,更有时尚设计赋能丝绸产业转型的精彩故事。
衣之本,在于丝;丝之贵,在于工。在吴江,蚕桑文化与缫丝织绸不仅是一门代代相传的非遗技艺,更凝聚着匠人精益求精、柔韧不拔的匠心精神。
自古以来,蚕农便有祭祀蚕神的风俗,坐落于盛泽的先蚕祠,自清代道光年间建成以来,便成为这一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这座古典庙堂式建筑,正面门楼飞檐斗拱,气势恢宏。正门匾额上书“先蚕祠”,两侧拱门分别题有“织云”“绣锦”字样,寄托着人们对纺织业的美好愿景。
千百年来,每逢蚕事关键时节,蚕农都会聚集于此,观看“小满戏”,祈求蚕茧丰收——这一古老传统延续至今,成为连接古今的文化纽带。在先蚕祠,学员们体验古老祭蚕民俗、聆听“小满戏”,感受丝绸背后厚重的人文情感。
《江南·十二场欢聚》节目片段,学员们进行蚕丝知识问答。
《江南·十二场欢聚》节目片段,游客们观看学员们表演小满戏
历经千年洗礼,桑与丝早已融入吴江的血脉。如今,古老的丝绸产业更通过科技赋能与设计创新,实现了从传统织造向时尚文创与高端定制的华丽转型,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蝶变之路”。
食在江南:舌尖上“品读”时令美学
节目中,“食”阵营走进市集灶台,学员们学习辨识时令风物,展现吴江作为“鱼米之乡”的饮食哲学。
吴江的糕点犹如一幅舌尖上的农历,遵循着自然规律。节目中出现的酥香可口的袜底酥、辣中回甜的黎里辣脚,则是吴江小吃中的代表。餐后来一杯独具特色的熏豆茶,以绿茶为底,佐以熏青豆、胡萝卜干、芝麻和陈皮,喝起来咸香沁人、层次丰富。一道道小吃不仅是味觉享受,更是蕴含岁时节律与待客之道的文化载体。
江南的精致,藏在点心与茶汤之间,也藏在尊重自然、本味生活的态度里。
住在江南:枕水而居触摸本真水乡
住在风景里,活在文化中。长漾里,作为吴江特色田园乡村的典范,完美诠释了江南“新乡土主义”的生活美学。这里没有钢筋水泥的疏离感,有的只是白墙黛瓦、小桥流水的传统村落格局。学员们朝夕生活于此,推开窗是荡漾的碧波,走出门是蜿蜒的田埂,这种与自然零距离的居住体验,让他们自然而然地触摸到江南水乡最本真的生活脉搏。
从长漾里的现代田园民宿,到退思园等古典园林,节目通过“住”这一主题,全面展示了吴江居住文化的多样性与延续性——既有古典园林的精致风雅,也有水乡古镇的市井烟火,更有现代乡村的舒适与宁静。这种多元化的“住”的美学,正是吴江文化包容与创新的生动体现。
以文塑旅:一场跨越千年的江南邀约
《江南·十二场欢聚》不仅是一档综艺,更是一场吴江文旅的深度推介。
节目以戏剧沉浸赋能文化体验,以综艺流量带动地域曝光,最终落于文旅现实——引导观众从“看节目”走向“来体验”。
如今,吴江正以开放之姿,邀请每一个人前来:
走一走垂虹桥,坐一坐退思园,摸一摸丝织机,尝一盘定胜糕,喝一盏熏豆茶……
中秋国庆双节将至,正是畅游江南好时节,跟随《江南·十二场欢聚》的脚步,一起走进吴江,在真实的烟火生活中,感受江南千年不绝的文化脉动。
新华日报记者 刘魏韩朝霞
来源:天涯一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