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3日,暨南大学迎来新一批学子。人群中,那个我们熟悉的身影——全红婵,也安静地站在迎新展板前,一笔一画写下自己的大学愿望。这一刻,她不是奥运冠军,不是“水花消失术”的创造者,只是一位普通却又特别的大一新生。
9月13日,暨南大学迎来新一批学子。人群中,那个我们熟悉的身影——全红婵,也安静地站在迎新展板前,一笔一画写下自己的大学愿望。这一刻,她不是奥运冠军,不是“水花消失术”的创造者,只是一位普通却又特别的大一新生。
说特别,是因为她早已家喻户晓。东京奥运会那一跳,让全世界记住了她的名字。三枚奥运金牌、被写入教科书的技术动作、“天才少女”的称号……这些光环没有让她远离普通人的轨迹,她依然选择走进校园,开启人生的新阶段。
大学,对全红婵来说,意味着新的视野、新的朋友,和一段与以往截然不同的生活。她说期待,我们也为她高兴。可谁都没有想到,这份喜悦并没有被所有人温柔接住。
开学典礼上的她,作为新生代表站在中央位置。她微微笑着,有点腼腆,却依然从容。她认真聆听致辞,也为同学们送上祝福。
她即将就读运动训练专业,而该学院的院长,正是我们都熟悉的“中国飞人”苏炳添。
两人不算陌生。见面时没有太多生疏,更像是前辈与后辈之间的自然交流。学校为她制定了弹性学制,最长学习年限可达八年,这样她就能在训练与比赛中安心完成学业。
苏炳添也和她聊到如何平衡训练与学习——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支持。
一张她和苏炳添手持奥运队服的合影,两人笑容真诚,看得人心里暖洋洋的。可偏偏就在这个时候,一些不和谐的声音悄悄出现了。
有人把焦点放在她的身材上,说她“胖了”“不像运动员”,甚至猜测她“是不是准备退役”。还有人抛出对她学历的质疑:“整天训练哪有时间读书?不过是走个过场罢了。”这些话,像一根根看不见的针,扎向一个刚刚成年的女孩。
但他们或许忘了,每个运动员都要面对“发育关”,这是再正常不过的生理变化。正如《解放日报》所评论的:“全红婵确实胖了些,但这是16岁到18岁青春期发育的正常现象。”这个阶段需要的是科学调整和系统支持,而不是外界的指指点点。
更令人心疼的是,这早已不是她第一次被推到风口浪尖。自从东京奥运会一战成名,她几乎每一个细节都被放在放大镜下审视。
她说想赚钱给妈妈治病,有人批评她“功利”;她比赛间隙吃零食,有人嘲讽她“不自律”;她说话带口音、面对镜头略显生涩,就被说成“没文化”。
就连她的家人,也一次次被卷入舆论的漩涡——妈妈和哥哥直播带货,被说是“蹭热度”;哥哥参加厨艺比赛,也被说是“博流量”。他们不过是在努力生活,却始终逃不过某些人的指指点点。
面对这些,全红婵没有沉默,也没有逃避。她干脆地把态度写在了社交账号的简介里:“好好好,那咋了,你啰嗦了,如何呢,又能怎,你继续讨厌我吧,我只会爽不会改。”这18个字,不官方、不华丽,却掷地有声。它是一个18岁女孩最直白的回击,也像一记清醒的耳光,打在所有肆意评判他人生活的人脸上。
在这个经常要求运动员“言行谨慎”的环境里,全红婵的这份真实反而显得珍贵。我们是否曾想过,她也不过刚刚成年,为什么要承担如此多的指摘?还记得她爆红那年,甚至被媒体逼到厕所门口。而现在,她选择用最直接的方式保护自己。
她依然在社交平台上分享日常,依然笑得可爱而真实。这份“勇敢做自己”的坚持,让她越来越闪亮。
不少人从她身上,看到了当年郭晶晶的影子。那位“跳水皇后”曾经也被调侃脸型像“福娃”,因恋情被记者围堵,甚至有裁判质疑她的动作难度。但郭晶晶始终沉默而坚定,用一块块金牌回应一切。她说过:“最重要的就是做好自己。”
退役之后,她没有进军娱乐圈,而是选择读书深造。如今她以巴黎奥运会裁判长的身份重新回到我们视野,用专业能力赢得尊重。她用二十年时间证明:真正的强者,从不被外界定义。
而今天,18岁的全红婵正走着一条相似的路。她同样选择沉默中努力,同样在嘈杂中保持自我。她也许还不完美,但她正在成长。
我们常说,要允许运动员成为“人”,而不是符号。他们会发育、会胖、会面临学业压力,也会有喜怒哀乐。如果我们真的支持他们,就该在他们转型时多给一点空间,在他们挣扎时多给一点理解。
全红婵不需要同情,她需要的是尊重。尊重她的努力,尊重她的选择,尊重她作为一个年轻女孩正常成长的过程。
而我们能做的,或许就是在下一场比赛到来时,依然为她鼓掌;在她分享大学生活时,点一个真诚的赞;在她遭遇非议时,不说一句落井下石的话。
天才的成长之路从来都不容易。但既然她选择了向前走,我们就该陪她一程,而不是早早j决定她的选择。
她的人生,才刚刚开始。
来源:侃说社会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