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惠能临终前告诉弟子:开悟只需懂这三句话,听懂不受轮回之苦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9 16:02 1

摘要: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传统典籍,对国学文化进行二次创作,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资料来源:《六祖坛经》

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传统典籍,对国学文化进行二次创作,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资料来源:《六祖坛经》

六祖惠能,这位禅宗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祖师,在临终前对弟子们说出了三句看似平常的话。

他说,听懂了这三句话,就能直达菩提,不受轮回束缚。

这究竟是怎样的三句话?

为何一位开悟的大师会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选择用如此简单的语言来传授最深奥的佛理?

这三句话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修行密要?

唐先天二年的夏日,曹溪宝林寺内梵音袅袅。

六祖惠能大师已经七十六岁高龄,身体日渐衰弱,但精神依然矍铄。

他知道自己即将圆寂,便召集了所有的弟子,准备传授最后的法要。

大殿内,数百名弟子席地而坐,个个神情肃穆。

六祖缓缓地环视着这些跟随自己多年的弟子们,眼中流露出慈祥而深邃的光芒。

他轻咳了一声,开口说道:“诸位善知识,老僧即将西归,在此临别之际,有三句话要传授给你们。”

“这三句话若能真正领悟,便可直达菩提,不受轮回束缚。”

弟子们听到师父如此郑重的话语,都屏息凝神,生怕错过任何一个字。

要知道,六祖惠能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本是一个不识字的樵夫,因为听到有人诵读《金刚经》中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开悟。

后来在五祖弘忍的指导下,以一首“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的偈语,得到了衣钵传承。

他所创立的南宗禅法,强调“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影响了中国佛教千余年的发展。

如今这样一位开悟的大师,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竟然说只需要懂得三句话就能不受轮回之苦。

这让在场的所有弟子都感到既惊讶又期待。

六祖的声音虽然不大,但在寂静的大殿中却显得格外清晰:“第一句话——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法海禅师立即合掌问道:“师父,这句话似乎是在讲世间的伦理道德,与修行开悟有何关系?”

六祖微微一笑:“法海啊,你这就错了。”

“修行岂能离开日常生活?”

“孝养父母,这是天地间最根本的恩情。”

“父母给了我们这个色身,让我们有机会在这个世间修行。”

“如果连生身父母都不能善待,又谈何慈悲众生?”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更深一层来说,父亲代表我们的智慧方便,母亲代表我们的本来光明。”

“孝养父母,就是要回归我们本有的智慧光明,并且能在世间运用无碍。”

“很多人舍近求远,跑到深山古刹中寻求解脱,却忽略了身边最亲近的人。”

“真正的修行就在当下,就在我们对待父母的每一个念头、每一个行为中。”

神会禅师若有所思地点头:“师父的意思是,修行要从最近的地方开始?”

“正是如此。”六祖的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义则上下相怜,这个’义’字,不是世俗的义气,而是指我们要对所有的众生都怀有慈悲心。”

“无论是地位高的还是地位低的,年长的还是年幼的,都要平等相待,互相怜悯。”

“这种平等心,正是菩提心的体现。”

弟子们纷纷点头,但又有些疑惑。

六祖看出了他们的困惑,继续开示道:“第二句话——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这句话一出,殿内顿时议论纷纷。

有的弟子面露困惑,有的则若有所悟。

智通禅师起身问道:“师父,戒律是佛陀亲自制定的,禅定更是修行的根本方法,您怎么说不需要持戒修禅呢?”

六祖摆了摆手:“智通啊,你误解了我的意思。”

“我并非说戒律和禅定不重要,而是说要明白它们的真正意义。”

“戒律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让我们的心平静下来,不起分别妄想。”

“如果你的心本来就平静如水,没有是非分别,那还需要戒律来约束什么呢?”

他指了指自己的心:“心地无非自性戒。”

“当你的心里没有是非、没有分别取舍的时候,你的每一个行为都自然合乎戒律。”

“就像《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当他心猿意马、桀骜不驯的时候,需要紧箍咒来约束。”

“但当他心性平和、无所住着的时候,紧箍咒自然就消失了,因为他时时都在持戒。”

法达禅师恍然大悟:“师父的意思是,戒律是手段,不是目的?”

“善哉善哉!”六祖赞叹道。

“禅定也是如此。什么叫禅?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

“如果你的心本来就安定,不被外境所转,你的行为都是从直心出发,那还需要特意去打坐参禅吗?”

“当下的举手投足,花香鸟语,甚至嬉笑怒骂,哪一样不是禅,哪一样不是道?”

弟子们听到这里,有的面露喜色,觉得修行原来如此简单。

有的却更加困惑,不知该如何下手。

六祖看出了他们的心思,缓缓说道:“你们不要以为我说的容易就真的容易。”

“要做到心平行直,谈何容易?”

“这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时时觉照,处处用心。”

就在这时,夕阳西下,殿内的光线逐渐暗淡。

六祖的身影在夕阳的映照下显得格外庄严,他的声音也变得更加深沉。

“前面两句话,虽然重要,但都还是在说修行的方法。”

“真正的核心,在于第三句话。”

“这第三句话,是整个修行的根本,也是老僧一生悟道的精髓所在。”

他的眼中闪过一丝深邃的光芒:“只有真正理解了这第三句话,前面两句话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

弟子们听到师父如此强调第三句话的重要性,都更加专注地等待着。

有的弟子甚至屏住了呼吸,生怕错过这最关键的传法时刻。

六祖缓缓地闭上了眼睛,似乎在回忆着自己一生的修行历程。

良久,他睁开眼睛,目光如炬,准备说出那句最关键的话。

然而就在这时,一阵晚风吹过,殿内的烛火摇曳不定,整个大殿忽明忽暗。

这第三句话究竟是什么?为何六祖如此重视它?它又是如何能让人不受轮回之苦的?

良久,六祖睁开眼睛,目光如炬,声音中带着无比的慈悲:“第三句话——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这句话说出,整个大殿仿佛都安静下来,连鸟儿的啁啾声都消失了。

弟子们都感受到了这句话中蕴含的巨大力量。

六祖的声音变得更加温和:“诸位善知识,这句话是整个修行的核心要义。”

“什么是菩提?菩提就是觉悟,就是我们本有的佛性。”

“它不在寺庙里,不在深山中,不在经书上,它就在你们自己的心中。”

他伸出手指,指向自己的心:“自性为什么叫自性,而不叫他性?”

“因为它就在你自己身上啊!”

“清净的自性,本来具足,不增不减,不垢不净。”

“你们一直在向外寻找,以为开悟需要什么特殊的方法,特殊的地点,特殊的时间。”

“觅心了不可得,本心本来清净。”

神会禅师双手合十:“师父,那我们应该如何向内寻找呢?”

六祖慈祥地看着这位得意弟子:“向内寻找,不是用眼睛看,不是用意识想,而是要在当下的每一个起心动念中觉照。”

“当你生气的时候,回头看看这个生气的是谁?”

“当你高兴的时候,回头看看这个高兴的是谁?”

“当你在工作的时候,吃饭的时候,睡觉的时候,都要问问自己:这个在工作、在吃饭、在睡觉的到底是谁?”

法海禅师若有所悟:“师父,您的意思是要我们时时觉察自己的心?”

“真正的修行,就是要做好当下的每一件事,在当下的事情中观察自己的内心。”

“你不必跑到深山老林去闭关,只要你的心是清净的,无论你身处何地,都不会影响你的修行。”

“只要你的心是清净的,无论你当下是在坐着还是躺着,在工作还是生活,都没有什么分别。”

“将你的心安住在当下,就是人生最好的修行。”

六祖站起身来,虽然年迈,但身姿依然挺拔:“这三句话,看似简单,实则包含了修行的全部要义。”

“第一句话教你从最近的地方开始修行,培养慈悲心。”

“第二句话教你明白修行的真实义,不要被形式所束缚。”

“第三句话教你找到修行的根本,向内觅心。”

他环视着所有的弟子:“如果你们能真正理解这三句话,并在生活中实践,就算是与老僧在一起修行一样。”

“如果不按这个修行,即使剃发出家,于道又有什么意义呢?”

“记住,心平自然持戒,行直自然修禅,菩提本在心中,何须向外驰求。”

弟子们纷纷起身顶礼,内心涌起无比的感激。

六祖的这三句话,确实道出了修行的精髓。

不是高深的理论,不是玄妙的方法,而是最平实、最直接的生活智慧。

这三句话的智慧在于,它们指出了修行的真正方向:不是向外求取什么,而是向内发现本有的光明。 孝养父母教我们从最近的地方培养慈悲,心平行直教我们明白修行的真义,菩提向心觅教我们找到修行的根本。 当一个人真正领悟了这三句话的深意,并在生活中实践,他就已经走上了解脱的道路,不再受轮回束缚,因为他发现了本来就不生不灭的自性。‌‌​​‌​‌​​‌‌‌‌​‌​​‌​​​​‌​​‌‌​​​‌​​‌‌​‌​‌‌​​‌‌‌​‌‌​​‌​​​‌‌​​​‌‌‌‌‌​​​‌‌‌‌‌​​​‌‌‌

来源:马铃薯是白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