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然而,若论及在当代社会,尤其是在大众文化领域和公共话语中,哪一个朝代所引发的关注、讨论乃至“偏爱”最为显著,明朝(1368-1644)无疑是一个突出的答案。
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卷中,每一个朝代都留下了独特的印记。
然而,若论及在当代社会,尤其是在大众文化领域和公共话语中,哪一个朝代所引发的关注、讨论乃至“偏爱”最为显著,明朝(1368-1644)无疑是一个突出的答案。
从网络论坛的激烈辩论到畅销书排行榜上的历史读物,从热播的影视剧到活跃的“明粉”群体,一股“明史热”持续升温。
人们之所以对明朝如此看重,其背后是复杂而深刻的文化、心理和现实因素交织的结果。
明朝由洪武皇帝朱元璋推翻元朝统治而建立,其“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的立国纲领,本身就带有强烈的民族复兴色彩。
对于许多现代中国人而言,明朝是最后一个由汉人建立的大一统封建王朝,它上承唐宋风韵,下启清室嬗变。
这种“最后”的身份,赋予其一种独特的象征意义——它代表了汉文化在帝制时代的一次全面复兴与总结。
在清朝长达二百多年的统治之后,回顾明朝,很容易激发一种对“纯粹”汉家衣冠、礼仪制度的追忆与想象。
明朝的服饰(如飞鱼服、蟒袍)、发式(恢复汉家束发)、礼仪都成为今天汉服运动和文化复兴运动中重要的灵感来源和认同符号。
这种情感寄托,使明朝超越了单纯的历史研究对象,成为一种文化身份的情感锚点。
与现代国际关系中的某些屈辱记忆相比,明朝的对外政策被许多人概括为“强硬”,并提炼出“无汉之外戚、唐之藩镇、宋之岁币,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鲜明标签。虽然这种概括有简化历史之嫌,但确实抓住了明朝政治气质中的核心特点:
天子守国门: 明成祖朱棣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直面北方蒙古势力的威胁,展现了巨大的国防决心。
君王死社稷: 崇祯皇帝在李自成攻破北京后自缢于煤山,拒绝南逃,符合传统士大夫对“国君死社稷”的气节观。
强硬对外: 无论是明初对北元的持续打击,还是永乐年间郑和舰队的七下西洋扬威异域,乃至中期对抗倭寇和万历年间在朝鲜击败日寇的“万历三大征”,都塑造了一个国力强盛、不屈服于外部压力的帝国形象。
这种“硬核”气质,恰好契合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富强、渴望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心理需求,让人们在回顾历史时获得了一种自豪感和精神慰藉。
明朝的历史本身就像一部情节紧凑、充满戏剧性的宏大小说,为文艺创作和大众讨论提供了无穷的素材:
独特的皇帝: 从出身草莽的朱元璋、篡位夺权的朱棣,到宠信宦官的明英宗、沉迷炼丹的明世宗、数十年不上朝的明神宗,再到木匠皇帝明熹宗……明朝的皇帝们个性极其鲜明,甚至多有“奇葩”,他们的故事极具话题性。
激烈的党争: 东林党与阉党的斗争、内阁与司礼监的博弈,朝堂上的权力角逐波谲云诡,充满了忠奸、是非、道德的激烈冲突,引人入胜。
耀眼的文化成就:《永乐大典》的编纂、王阳明心学的兴起、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的成熟、汤显祖的戏剧、徐霞客的游记……这是一个思想活跃、文化璀璨的时代,大师辈出。
未解之谜: 建文帝下落之谜、明英宗复辟之谜、红丸案、梃击案等明宫三大疑案……这些历史悬念持续激发着人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这些丰富的人物和事件,使得明朝历史天然具备“流量”属性,极易被改编成影视剧、小说和网络文章,不断吸引着新的受众。
史学界关于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讨论,虽然尚无定论,但却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想象空间:如果历史走向不同,中国能否自行发展出近代资本主义?
苏州、松江等地的丝织业中出现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繁荣的市镇经济,活跃的海外贸易(尽管后期受到海禁政策限制),以及徐光启等人对西方科技的开明态度。
……这一切都让许多人觉得,明朝中后期的社会经济展现出了某种不同于传统农业社会的、趋向近代化的活力与开放性。
这种“可能性”的遐想,使得明朝的历史蒙上了一层“另类现代性”的浪漫色彩,人们借此思考中国历史发展的另一种路径,从而对其更加着迷。
相比于更久远的朝代,明朝距今较近,保存下来的史料极为丰富,包括《明实录》、《明史》、大量的笔记小说、地方志以及浩如烟海的档案文书。
这意味着历史研究者能够更细致、更立体地重构明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宫廷政治到市井民生,从思想流变到经济细节。
对于普通爱好者而言,他们也能够通过阅读这些相对容易接触到的史料(包括白话译本)或基于扎实研究的大众历史读物,更深入地“进入”那个时代,与历史人物产生共鸣。
这种可接近性,极大地促进了明史在民间的普及和讨论。
现代人对明朝的看重,并非一种简单的怀旧,而是一面多棱镜,折射出的是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身份探寻、历史反思与现实关照。
它既是一个可供民族情感依附的符号,也是一个充满强人、冲突与戏剧性的故事宝库,更是一个激发我们对历史“可能性”进行思考的实验场。
无论是其“刚猛”的气节,其文化的昌明,还是其走向近代前夕的微妙转型,明朝的历史都为我们提供了一面镜子,让我们在回望中,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这,或许就是明朝魅力经久不衰的根源所在。
来源:集美说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