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服饰演变史:中华文明的独特审美缩影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17 10:32 1

摘要:从先秦的宽衣博带到明清的华服雅制,中国古代服饰在不同时代背景下孕育出独特的审美体系。

从先秦的宽衣博带到明清的华服雅制,中国古代服饰在不同时代背景下孕育出独特的审美体系。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而服饰的演变史,实为一部浓缩的中华文明史。

唐宋元明清的服饰与现代服饰相比,既有时代鸿沟,亦有审美共鸣。

唐朝历经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丝绸之路带来的不仅是香料与珠宝,更有波斯的织锦技术和西域的胡服风尚。

唐代丝绸产量激增,仅江南道每年进贡的“轻容纱”就达千匹,而这种似有若无的轻纱,也成为女子服饰的典型特征。

唐代女子服饰的标配是高腰襦裙和帔帛。

仕女身着齐胸襦裙,裙腰高至腋下,外搭透明纱罗帔帛,行走时裙裾飞扬。

更具突破性的是服饰颜色,三品以上官员妻女可着正红,普通百姓亦能穿鹅黄、石榴红。

这和现代服饰的多姿多彩有相同之处,对比起来,秦汉的衣着颜色则略显朴素。

受突厥、回鹘影响,女子流行穿翻领窄袖长袍,配条纹小口裤、软锦蛮靴。

这种胡汉合璧的审美,也是大唐服饰的一大特征。

唐代男子服饰则较为简单,以圆领袍为主,因方便骑马射箭,逐渐从西域胡服演化成官民通用款式。

随着科举制度的成熟,进士袍也成为新时尚,既保留士大夫的儒雅,又暗含清白为官的做人原则。

到了宋朝,宋太祖杯酒释兵权,文官地位达到巅峰。

这种政治转向直接影响了服饰,开始更加含蓄雅致,女子摒弃了唐代的高腰襦裙,改为上襦下裙和褙子的搭配。

《清明上河图》中汴京女子多着此装,既保留女性曲线,又符合儒家规范,颜色以淡雅的青、白为主。

可以看做是现代极简主义的古代版。

男子服饰则均为交领右衽,衣身宽博,下摆开衩,便于坐而论道。

苏轼在黄州时所戴的东坡巾成为文人标志,其设计暗含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官员服饰则保留唐代圆领袍,但袖口收窄,衣身加长,较唐代更重纹样细节。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下诏将服饰恢复到唐朝时候的样子。

但实际也将宋元元素进一步融合,发展出马面裙,将礼制与美观进行了很好的糅合。

清军入关后开始推行满族服饰,男子改穿长袍马褂,女子则出现旗装。

乾隆年间满汉交融达到高峰,满族女子开始穿马面裙,汉族女子则接受旗装的立领设计。

其中清代服饰的巅峰之作是龙袍,明黄色缎面绣九条龙,象征“九五之尊”。

现如今故宫博物院藏的乾隆朝龙袍,就耗时三年才做成。

而明清服饰对现代的影响则最为直接,人们开始接受古代的审美穿搭,并将其进行整合改造,成为“新中式”、“国潮”。

马面裙成为新国潮单品,巴黎时装周上的改良款保留了裙门刺绣,还可以搭配卫衣、运动鞋。

而旗袍则经过张爱玲等文人的推广,从清代旗装演变为凸显女性曲线的礼服。

领口的盘扣、开衩的设计,更能展现出女性的美好,至今仍是国际红毯的常客。

服饰的变迁,永远跟着时代演进,每个时代都有它的杰作。

从这个意义上说,古代服饰的巅峰之韵,早已融入现代审美的血脉。

在传承与创新中,续写着人类对美的永恒追求。

沈从文:《中国服饰史》,商务印书馆,2011年

孙机:《中国古舆服论丛》,文物出版社,2001年

来源:司空知史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