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血压,守护心脏,高SBP靶范围时间显著降低心衰风险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0 11:57 1

摘要:在2025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ESC 2025)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心内科团队发布了多项最新研究成果。其中,由黄榕翀教授团队陈伟华博士代表团队报告的一项研究备受关注,本刊撷取研究精华,整理如下。

在2025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ESC 2025)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心内科团队发布了多项最新研究成果。其中,由黄榕翀教授团队陈伟华博士代表团队报告的一项研究备受关注,本刊撷取研究精华,整理如下。

心力衰竭是全球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威胁,其发病率和死亡率持续上升,高血压是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之一。研究团队利用美国SPRINT研究数据揭示了一个全新的血压管理指标——收缩压靶范围时间(SBP Time in Target Range, TTR)在预防心衰中的重要作用。结果显示,保持血压稳定处于目标范围内,可显著降低心衰及死亡风险,并改善心脏与肾脏功能,为高血压个体化管理提供了新思路。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常通过平均血压值判断降压效果。然而,这一方法无法反映血压的波动和长期控制情况。SBP TTR则提供了新的视角,它衡量患者血压处于目标范围内的时间比例,更能体现血压控制的稳定性。

研究团队分析了7962例高血压患者的数据,这些患者在SPRINT试验中被随机分配至强化降压组(目标

表1. 收缩压目标范围内时间与新发心力衰竭的关联性

在使用全部矫正变量的模型分析中,收缩压达标时间比例(SBP TTR)每增加1个标准差(26%),心力衰竭的发生风险降低14%(HR=0.86,95%CI:0.75~0.99,P=0.030);在“心衰或全因死亡”这一复合终点上,风险降低15%(HR=0.85,95%CI:0.78~0.94,P

图1. 高TTR组与低TTR组生物标志物变化对比

研究者进一步分析了不同收缩压达标时间比例(SBP TTR)水平对多种心肾生物标志物一年随访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心肌损伤标志物方面,无论基线hs-cTnI水平<6 ng/L还是≥6 ng/L,高TTR组与低TTR组在一年内新发升高或显著变化(≥50%升高或降低)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心衰相关标志物方面,高TTR组表现出更为有利的变化趋势:基线NT-proBNP<125 pg/ml的人群中,高TTR组显著降低了NT-proBNP一年内≥50%升高的发生率(P=0.028),且显著增加了≥50%下降的比例(P<0.001);在基线≥125 pg/ml的人群中,高TTR组一年内NT-proBNP显著升高的比例明显低于低TTR组(P<0.001)。在肾功能方面,高TTR组同样表现出保护作用:基线eGFR<60的人群中,高TTR组一年内≥30%下降的比例显著更低(P<0.001);而在基线eGFR≥60的人群中,高TTR组不仅≥30%下降的比例更低(P=0.004),≥30%升高的比例也较低(P=0.046)(图2)。上述结果提示,较高的SBP TTR水平不仅与AKI风险降低相关,还可能有助于在一年随访中改善心衰和肾功能相关指标,体现了持续稳定血压控制对多器官保护的潜在价值。

图2. 高TTR与降压强度对生物标志物变化的影响

除了临床结局,高TTR还与心脏和肾脏功能指标的改善密切相关。高TTR患者的NT-proBNP水平平均下降7.3%,肾小球滤过率(eGFR)平均提高2%,显示出心脏负荷减轻和肾功能保护的双重好处;而hs-cTnI整体无显著变化,但强化降压可额外降低5.1%(图3)。

图3. 生物标志物在SBP TTR与心衰风险之间的中介作用

机制分析表明,NT-proBNP是SBP TTR影响心衰风险的主要中介因素,可解释4%~7%的风险降低;eGFR在复合终点中的中介作用为3.5%,而hs-cTnI作用较小。

研究团队指出,这一结果提示临床在制定降压方案时,应将“稳定控制”作为重要目标,将SBP TTR纳入日常监测,并结合NT-proBNP等生物标志物进行动态评估,从而为患者提供更精准、更安全的个体化血压管理。

该研究不仅为高血压管理提供了新的评价指标,还为预防心衰开辟了新路径。未来,SBP TTR有望成为指导降压治疗的重要参考,帮助更多患者远离心衰风险。

专家简介

黄榕翀 教授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心血管中心副主任兼心内科副主任。

毕业于复旦大学,曾在美国Mayo Clinic、美国Burnham研究所学习进修。

主要从事复杂心脏病介入诊疗,建立“通州队列”,开展肥胖对心血管病预后与干预研究、医患共同决策心血管病临床研究。

兼任FACC、FESC、国际医患共同决策委员会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慢病预防与控制分会常委、中华中医药学会介入心脏病学会常委、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介入心脏病学组委员等。

陈伟华 博士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内科学(心血管病方向)在读博士研究生,师从黄榕翀教授。

目前以第一/共同第一作者在J Cachexia Sarcopenia Muscle, BMJ-EBM,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Lipids in health and disease, Medcomm等SCI期刊发表原创论著多篇,其中单篇最高影响因子12分。多次受邀参加国际会议壁报交流(ESC,AHA)。

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血压与代谢心血管疾病临床研究。曾获国家奖学金,福建医科大学优秀毕业生等。

来源:国际循环一点号

相关推荐